分享

教育者必须守住一个底线:别毁坏孩子的希望

 芳草屋845 2019-01-03

一、教育工作之根本,在于“经营希望”

教育者必须守住一个底线:别毁坏孩子的希望

从某种角度上说,学校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中小学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其根本都是在经营“希望”,包括大人对孩子的希望和孩子对于自己的希望。

沃伦·本尼斯(美国)在《领导者》一书中提到某个教会的祷词,“我们没有变成自己希望变成的样子,我们没有变成自己需要变成的样子,我们没有变成我们将要变成的样子,但是,我们要感谢的是,我们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作为教育者,更应该看到每一个孩子的进步,至少能够清晰地感悟到“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

教育孩子必须守住一个底线:别毁坏孩子的希望以及你对孩子的希望。

即使某个孩子的表现很令人担忧,有智慧的教育者也会将那些担忧放在内心深处,而不是以唠唠叨叨的方式随意地令其显性化。要知道,大人们对于孩子担忧的那些事,如果以粗暴的方式让孩子感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而且,这种困扰成了孩子的生活压力,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大人们所担忧的事一定会发生。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育者需要更高的视野、更本质的反思、更有价值的引领,努力地保持着内心的谈定,用“希望”模式来代替显性化的怨天尤人,用“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来规避压力。教育之旅,尽管困难重重,令人困惑生畏,但同时却也饶有趣味,用“世界并不是看上去那样”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不足,与孩子友好地相处,会催发出很多有生命价值的意义,孩子们的生活也会由此而变得更有情趣。

“我们要面对的未来确实是不确定的,也是不安定的,但绝不是没有希望的。”“希望”是教育工作者的商品;而教育者的技术和能力,是“可以购买希望”的货币;货币不足,或者购买的不是“希望”而是其他商品,意味着教育出了问题。我们不能让经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熏陶之后的中小学生,反而“倒退到几年前的样子”。教育孩子就是领着孩子奔向希望,希望就在眼前,未来就要到来,必须勇往直前。

教育者必须守住一个底线:别毁坏孩子的希望

二、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优秀的教师有着对于孩子发展的乐观,有时甚至是毫无根据的乐观。教师用神奇般的乐观感染身边的孩子,特别是当孩子处在沮丧、委屈,直面失败并且要承担失败带来的后果时,更需要用乐观来给孩子“疗伤”,重新点燃孩子的希望,帮助孩子树立对于成长的信心,激发孩子确立更加美好的愿景。

目前的教育环境尚处在高度复杂状态,摆在教师面前的工作也日益复杂,教师每天必须要应对进退两难、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相互抵触的那些带着疑难问题的事务,而且,信息时代让一切都“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凡事都有被炒作的风险,教师的工作从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再加上家长信息的胡乱捣鼓,导致人们对本真事情的模糊认识和难以容忍,使教师经常会遭受到“诚信力缺失”的误会和攻击,从而窒息教师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热情、教育创新的建设性行动以及关于学生发展的乐观态度。

因此,教师对于孩子发展的乐观并不是“非专业的盲目乐观”。一切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对事物的复杂性把握上,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沃伦·本尼斯所说“在这看似疯狂的世界上生存就需要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工作的灵活性体现在“对于复杂的日常事务的专业性把握上”,当然,这里的“专业性”是宽泛的,不只是会做班主任、能上好课,还包括“共情力”“故事力”“意义感”等社会化的、面向未来的能力。关于孩子发展的那些宏伟目标,都必须以增进沟通、信仰共容为支点,将目标聚焦在确立希望、实现希望的行动以及梦想成真的成果上,一切塑造孩子的未来及塑造孩子强大的自我,都应该着眼于大趋势,而不是将精力定格在一时一事的“对与错”之中、纠缠不清。

对于乐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杯子里的水不会是半满的,永远将是满满当当的”,他们坚信,教育孩子意味着有能力改变孩子,朝好的方面改变;也相信,孩子能够自己改进自己;更相信,孩子在将来一定有能力改变整个世界。

三、教育的成功,最终离不开自由的力量

教育者必须守住一个底线:别毁坏孩子的希望

教育的成功,体现在“梦想成真”、将希望变成现实的过程中。显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孩子过程中,“规训”的作用和力量,因为,“规训孩子”是支撑孩子的梦想成为现实的原动力,离开了规训,对孩子的教育就无从谈起。

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将“规训”做成了唯一的教育行为,某些经典的励志故事“神化”了规训的效用,甚至控制孩子进行教育时所出现的那些无情的、冷漠的、不道德的负面元素,也被人们“以爱的名义”所容忍。全天候的学校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让孩子们不堪重负,没有了一切自由、自主的空间,也没有选择休息、闲瑕的时间。为了实现全面控制,老师和家长都害怕遭到孩子的抵抗,不敢进入一个对于孩子来说是公平的、健康的创造未来的行动之中。事实上,过度夸大规训的教育力量,会把孩子们逼向生存困境,那些游离于孩子作为主人、并基于对孩子来说是公平的所谓进步,都是脆弱的。

虽然有一些严厉地逼迫孩子并取得教育成功的“虎妈故事”广为流传,大家也认可“虎妈故事”中,为让孩子获得学业和其他进步,有一些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可以借鉴的,但是,总觉得那些远离人性的冷漠、无情的一面无法让人容忍,似乎这样的教育也是最不值得信任的。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有一段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孩子们并不喜欢大人们指挥他们做什么而大人自己不做,他们更容易受到大人做事的影响而跟着大人们一起做,如果大人们还能时不时会给孩子肯定,孩子做事的用心、用劲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教育孩子胡萝卜永远比大棒更有效。

教育孩子需要创造一个焦点,把孩子吸引进来,就好像“一个专心致志在沙坑里玩沙的小孩子,必然会吸引其他孩子的加入”,教育者要设计一些更有磁力的任务,让孩子受到吸引自主地参与进来,好的教育设计就像“名家高手用意愿编织出的锦缎”,使孩子们更加痴迷于自己努力要实现的目标,对于完成学习和工作的具体事务有着毫不动摇的专注,教育者要做的事是适时给一些鼓励和忠告。

教育是一项需要互动的工作,而不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颐指气使,教育孩子不是指挥孩子去干什么,而是教育者以自己对某项工作的专注吸引孩子的专注,孩子带着他的专注钻进了教育者正在做的事中,从而彼此依存、相互联结并寻求共鸣,此时,教育者不只是吸引孩子的专注力,还要投入自己的专注力,教育者与孩子的互动并不是向孩子发号施令、孩子服从命令即可,而是彼此激发出各自最好的一面。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明白一个道理,跟学生布置任务首先要讲为什么然后再讨论怎么办,而不只是“我说你做”,改变孩子的唯一途径是认真沟通、达成共识,而不是简单地发布指令、控制孩子去执行命令。教育就是影响、指引,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需要亲历亲为的参与过程与实施行动,“你可以‘领’着他走到水边,却无法‘管’着它去喝水”,教育最终要依靠自主和自由的力量,而不是机械的规训和粗暴的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