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和道家的“修身养性”有何区别,其实大有玄机!干货在这里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1-03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养生,经常把“修身养性”一词挂在嘴边,认为在打坐、吐纳、养气、太极等方面下工夫,就是修身养性。其实,虽然大家经常谈到“修身养性”,但理解尚处于肤浅的层面。因为儒家和道家各自所谈的“修身养性”,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如果不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异同,就算不上真的懂得“修身养性”。

静心打坐

可能有一些逍遥散淡之人,会认为儒家只是一门积极入世的庸俗学问,哪来的什么修身养性?甚至会认为,儒家所谓的“修身养性”,只不过是抄袭道家的罢了。道家超凡脱俗,才是真正的“修身养性”。那么,本文就介绍一下儒家和道家所谈的“修身养性”,究竟有何区别,看看孰高孰低?

道家的“修身养性”,主要是在打坐、吐纳、养气、太极等方面下工夫,从而使心“静”下来,达到“无我”的状态,进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听起来似乎很玄,但只要稍微想象一下,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了。只有彻底静下来,忘记世俗烦忧,才能够和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够更精纯地吸收天地灵气来修炼内丹。另外,如果身处山清水秀、藏风聚气之地,那就更添助益了。所以道家的“修身养性”,主要求一个“静”字,通过无我、忘忧,而达到心静、养气、修炼内丹、益寿延年之效。所以道家的“修身养性”,主要目的是求“长生”。

修炼内丹

儒家的“修身养性”,主要是在格物致知、知行一体、慎独克己上下工夫,从而使心“定”下来,达到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谓的“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意思是,无论是平顺之境,还是逆险之境,都能保持心定,从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成熟稳妥地去把事情做好做成。所以儒家的“修身养性”,主要目的是求“心定”,从而以更好的心态去入世和做事。

阵前讨逆,心能保持几分静和定?

所以,要想搞清楚道家和儒家在“修身养性”上到底有何差异,关键是先要搞清“静”和“定”的区别。道家求静,但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只要出事,则心动而不能静,心就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而如果能达到儒家所求的“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那么无论静或动,内心都能保持良好的定力和状态。看到这里,请好好思考一下,儒道两家的“修身养性”,孰高孰低呢?

孔子问道于老子

可能有人会质疑道:“吹牛吧?儒家真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吗?道家求静,尚有具体的内容可下工夫;儒家求定,应该从哪里下工夫呢?“那就请好好琢磨一下王阳明的这句话:“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实际上,有很多事情,发生前你想的好好的,觉得全部想通了,心里通透了。然而,当事情真的发生后,心里顿时又不通透了。这就是典型的自以为知,其实还不知,因为尚不能行,尚不能知行一体。

明代大儒王阳明

因此,一味去做求静的工夫,如打坐、吐纳、养气、太极等,是难以让一个人在真正面对逆险之境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人必须在事上磨,必须在世上历练,才能真正的大彻大悟,动静皆定。这就是儒家“修身养性”之本旨。

最后想说,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儒道两家在“修身养性”上的区别。至于孰高孰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问,你更欣赏哪一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