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是道家的一个哲学背景,它最主要的内容包括: 无极,就是天人合一;太极,就是阴阳虚实。 这两个道理用来指导我们武术的训练,就形成了太极拳的训练方式。 用这个哲学背景去指导我们的生活,那就是一种太极生活。如果去指导我们文化实践,也可以成为太极文化。 拳,只是它其中的一种表现方面而已,并不是说太极拳就包含了整个太极。 现在有很多练太极拳的人也根本不是在太极的这个道家的哲学背景指导之下练习,所以外面很多太极拳实际上和太极也没有关系,只是名字叫太极拳而已。 《太极拳拳论》第一句话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这说明要有了无极这个状态以后才有太极这个概念。 无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古人用了一个圆圈去表示,里面空无一物的一个圈,表示了无极。 这个无极,我们看上去好像只是古人的一个演示,也不知道他说的什么道理,如果说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表现,很多人就认为,哎呀,这说得太深奥了,和我们好像没有什么实际的关系。 古人向来是大道至简,最深刻的道理往往都是用非常非常简单的方法去描述,这个空空荡荡的圈,即天人合一,道家认为,如果天地和人我在你的感知感受的范围之内,就叫合二为一,如果你不去感知天地人我,天是天,地是地,你是你,我是我,就没有什么关联。 所以呢,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圈理解为是你的感知感受的范围,也可以说是你的感知感受力,那么从这里去理解的话,天人合一其实是和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 我们的感知感受力,就是天人合一的起步。 反过来,整个中国文化史的入门之处,都是从感知感受当中入手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一个差异,就是中国文化是从感知感受当中深入的一种功夫,而西方文化是从辨别事物和逻辑思维总结出来的一种知识,并不是说谁好谁坏,但是它们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系统。 我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从感知感受当中入手的?因为中国文化传到现在最主要有两个派别,一个是从道家入手,一个是从儒家入手。 儒家的学说,也是从感知感受当中入门的。所以我现在把儒家和道家的感知感受的相近的状况,以及修行的修心、修身养性的途径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我相信大家对儒家的《大学》都颇为熟悉,《大学》里面的精华就是那一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对于格物致知,大家是怎么理解呢? 格物致知很多人解释为去研究万事万物,把万事万物理解通透了,你就得到一个天下之理,我认为这和修身养性是不符合的,而且用这个方法作为修身养性的前提,是非常非常不合适的。因为你真的要把万事万物都弄明白,我们穷极一生,只能得到一些皮毛。 我常常开玩笑说,如果是孔老夫子,我们给他一个手机,让他把它研究透,他可能半辈子就花完了。他再聪明,我看他也不会简单地把这个事情研究好。 那么我们再给他一个什么5G的技术,让他再去把它格格清楚。那孔子这一辈子也就不用修行了。 把搞清天底下万事万物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我觉得那是说不过去的,也有人说格物致知是要格去物欲作为修身的前提,我也不赞成。因为我个人认为格去物欲,可以作为修身养生养性的结果。但是作为前提来说也太苛刻了,那以至于无人可以认真地开始进行修行了。 所以,格物致知,我的理解是感格万物,你会得到一个能够感知万物的那个东西,那就叫格物致知,就是说你为了得到这个能知的觉知,你就要先学会去感受万物。你去感受万物的时候,你就会得到一个能够感受万物的能知的知性。 你体会到这个能够感知万物的知性的话,你用这个能够感知万物的东西,去对待万事万物,那就叫你有诚意了。 所谓的诚意,就是说你全身心地把你能够感知感悟万物的东西去对待万事万物,那你就叫有诚意。 我们相信大家在社会上一定有这样的经验,我和人相处,如果是抱着某种目的,而不是真感情的话,大家都很能够很快地感受到,这个人实际上不是很诚意想要对我好,都是为了某某目的。但是如果是能够真正地全身心地去对待他,别人也都能感受到。 所以,诚这个字是对待万事万物,也是修行的开始,儒家真正的修身养性的过程,就是从诚意对待万事万物开始的。 什么叫正心,就是拿感知感悟的诚意对待万事万物,之后,这个万事万物会给我们一个回馈,我们如果对待万事万物的感知力不够强,往往是我没有诚意对待万事万物。 很多人说我是刀子嘴巴豆腐心,实际上他就是感知力很差,他不能够快速地去感知别人可能因为这件事情你这样说会不高兴,你就逞口舌之快,让人家不舒服了,这也是感知力比较差的一种表现。 因为感知了万事万物以后,你诚心诚意地对待万事万物,这万事万物给你的回馈会让你去修正你的发心。 我常常也举个例子,比如说有很多人喜欢吃生鱼片、生龙虾,喜欢看到龙虾在动,还有鱼的烧法是让这个鱼嘴巴在动。为了什么呢,就图个好玩嘛,新奇为主,是否真的好吃也不见得。 但是如果你的感知力很强,能够体会到它的痛苦和烦恼的话,你可能就吃不下去了,我相信你一定会改变你的烹饪方式,你就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吃这条鱼这个龙虾了。 所以儒家有一句话叫君子远庖厨。为什么君子要远离厨房呢,君子并不是说男人和女人的差异,也不是好人和坏人的差异,实际上,儒家说的君子就是有修养功夫的人,没有修养功夫的人就叫小人。 如果你有修养功夫,你感知力就非常强,所以你在厨房里面看到了那些被杀的动物的惨状,你等会儿吃饭会不舒服。所以作为一个感知力非常强的人,应该要远离厨房,以免自己让自己不舒服。 当然,现在就变成很多男人不入厨房的理由,实际上,当初儒家说的这句话,就是告诉你,有了修养,你感知力非常强的,以后你就不要到这种那个杀生的场合,不然话你会觉得不舒服。 那么你改变了自己的这种行为,这就叫正心。所以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它是这样一个过程。你去感革万物,能够得到一个感知万物的东西,你拿这个东西去对待万事万物,你这样诚意的对待万事万物,你一定会体会到万事万物给你的回馈,这样也会修正你的发心,这样的过程就叫修身养性。 这一部分我们在太极拳里的练习,就是练习自己天人合一的感知力。那么在拳术里面,我们把这一段叫做炼精化气。 那么这个气字,实际上古人的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上面一个现在写的气,下面有一个米字的。还有一个气的写法,上面是一个无,下面是四点水。这个两个气实际上是代表完全两种的东西。但是现在已经通用,大家也搞不清楚他们的差异了。 上面有一个气,下面有米字的,这个气说的是后天之气,就是说,我们吃了五谷杂粮,能够推动产生的气血精微,推动五脏六腑运行的那个气。我们叫做后天之气。 当你能够知道感知感悟这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开始走上修身养性的路,对于武术来说,你真正开始走入从外家引入内家的那条路了。 那么这个气(上面一个无下面四点水)就是你先天的天地元气,你通过训练以后你产生的气场的范围。 这个东西恰恰是和我们修身养性有非常非常有大的关系,我们练太极拳,也就是要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形成后面的动作。 有很多朋友常常问我,你练的是陈式太极拳啊,还是杨式太极拳啊,我就和他们说,哎呀,你这个问题问的不好,为什么呢,因为陈氏不能叫太极拳,杨氏也不能叫太极拳,太极只有一个,是在做到了用身体和拳术表现出了太极的状态,那就叫太极拳。 杨家总结了一套训练的方法,那就叫杨氏的太极拳的练习方法,陈氏总结了一套,就叫陈氏的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太极只有一种,练成了就叫太极拳,就像我们如果去北京,北京只有一个,但是,我可以坐火车去,也可以坐飞机去,也可以自己驾车去,交通的方法各不相同。到了北京,就没有什么汽车北京,火车北京,还是飞机北京的差异。因为北京只有一个,而汽车,火车和飞机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而古人把太极拳最早的叫法叫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的意思是说用太极的道理去训练十三种势能的运行方法。 那所谓的势能的运行方法,就是我在我感知感受范围当中运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说单单的88个动作,这些动作并不是势能的练习,而是运用势能的练习。 运用整个势能,让我产生这些动作,实际上练拳是要这样练,并不是说我去做这样88个动作,而是我通过势能的训练,演示出大致的势能运行的各种方式。 这实际上是太极拳真正的本质。弄错这个,靠88个动作要去打人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有很多人在讲太极拳的时候,常常讲这用单边怎么打啊,用xx是怎么打啊,实际上这个意义都是不大的,你如果要用这88个动作去打人,都不如拳击打人的方法效果更好。 但是,当你知道了运用势能,整个感知感受的范围随势能共同运动的话,那么你现在训练的东西就已经超出了你本来骨肉所能够表现的力量,这才是中国武术比较要紧的事情,中国武术比较要紧的事情就是教导大家如何能够运用超过身体本来骨肉力量的方式。 这里我想插一段,比如说中国武术的训练方式当中有一种基本的功夫叫做马步,有很多人我问他,你为什么要站马步,他就告诉我,练马步是要让我下面实上面虚,这样我能够站得更稳,不容易摔倒,还常常表演一个人站在那里,让五六个人去推,推不动,来显示自己的功夫有多好。 但是我想请问,你站在那里,我真的用拳打你,踢你几脚,打你几拳,你不动,那算你赢还是算我赢呢,这个在实际搏斗当中是不是有用呢,大家应该去思考一下。 拳击和现在搏击的训练,为什么不用那个站马步的训练方式呢?他们反而去练跳绳,让自己的身体更活络,而不是要去训练让别人推不动。 这说明搏击训练的人认为在实战当中马步没什么用,但是我们老祖宗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马步呢,是我们老祖宗没有智慧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理解老祖宗为什么要训练这个东西呢? 我说说我的观点,所谓的马步并不是说要像现在人理解的那样,站在那里推不动,那个叫蹲步,和马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的马步是当时那些大将或者实战的搏击者,他坐在马上,和人搏斗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我借着马冲出去的势,冲杀出去的时候力量要比不骑马的时候要大很多。 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是借了马的势,叫合马之势。那么我如何训练自己,能够把这种感觉在陆地上步兵的时候也能够用上呢?也能够借上这种势? 所以就有了学习马步的这个状态。前辈说手若浮瓶,像两个空的瓶子扔在水里一样,产生的浮力让你脚若踏空,头若悬丝。所以,你整个状态犹如坐在马上的那种状态,并不是为了做成一个死的桩步。 而让你能够出击的时候像坐在马上一起杀敌,马的力量能够借的上,所以呢,这个是非常高明的一种训练方式,叫练合马之势。这也就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初步方式,大家悟到的一种感觉。 所以,这个是中国武术最主要研究的东西,内家拳、外家拳都在研究,中国人的武术就是研究这个东西为主的。 古人又叫一胆二力三功夫,所谓的胆就是气势。 我记得小时候常常看到流氓打群架。而在群架里面最最厉害的那些人,往往不是个子最大,力量最大的。往往是那个在很远就冲过来,最勇猛最不要命的那个人。为什么呢,他就是得了势。 这帮人一呼而起,一帮人拼命杀过去的时候,对方还没打就垮了。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势起了作用,所以古人打仗也记得要用这个东西。 所以,《左传》有一篇写的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就是用的势。所以势是第一要素。 那么,在运用势的同时,把训练的主要内容放在力量、速度和硬度这上面的,我们就称它为外家拳。我们把训练天人合一最大地去运用势能的变化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内家拳。 所以呢,往往所谓的内家拳是利用超越身体以外的力量,外家拳反而是注重自己本身身体的力量、速度的训练。但是内外家拳都是必须要用上势和力量。 当初我曾在湖畔讲课的时候,我还提到一个例子,就是说那个拳击手叫泰森,个子不大,力量也不是最大的,速度也不是最快的,但是为什么他能风靡一时,而且常常比赛中能快速地将对方击倒呢,这是因为他是街头流氓出身,他从来就知道势的作用。 本来以为泰森是无意当中进入这个境界,知道势的运用。后来我看了一篇泰森的访谈,他说了一句非常高明的话,他说,很多搏击者不知道,真正搏击的主要内容,85%是精神,而只有15%是力量和速度。这就说明泰森他的这种境界也有很好的理论去指导的。 泰森就可以说是内家拳了是吧,因为他以85%都放在精神上的训练,实际上他得到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做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任何一行如果能做到所有人都承认你是行业之首,你得了这个势,所谓的金钱的实力和营运的技巧,都是不重要的,那时候你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方案有方案,什么东西都会水到渠成。 但如果你不具备这样的势,你就必须和别人拼实力,那实力就显得很重要了,大家都在烧钱,看谁烧得起喽,如果你有更强的实力,那么你可能会烧到最后。 但是如果我实力和别人比也不占优势,那你就只能讲技巧方法了,是不是这样? 实际上武术也是一样,所以一胆二力三功夫的一胆就是势,力就是你的本钱和实力,功夫就说的技巧,方法。 又有人说,一力降十巧,你的技巧和同样的人比,可以有作用,如果和一个实力远远高于你的人,你技巧也是没用的。但是,即便你有技巧和实力,但你碰到一个得了势的,你的技巧和实力都没用。 万事万物势为先。 我一直说势的作用非常大,比如说有一块1000斤的石头和一块一斤的石头,如果我把1000斤的石头和一斤的石头都放在地上,那它们都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威胁,小石头我可以一脚把他踹了,大石头我可以把它砸碎。 但是如果是说这块一斤的小石头在天上飞的时候,那我们每个人都会害怕,都要躲起来,避开他,希望不要砸在自己头上,是吧?我们对它的害怕要远远大于放在地上的千金之石。为什么?因为这块石头得了势了。 所以它得势了,它比1000斤的石头分量更重要。 当然,如果1000斤的石头在天上飞的话,那更不得了,整个国家都要进入紧急状态,要发生大事情了。所以在得势以后,实力也是重要,如果没有势的优势,实力也重要。但是你再有实力不得势,还不如得势没有实力,这就体现了势的重要性。 自古到今,在中国文化当中势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都是在势上,在运行方面,占主要部分。 所以中国人说,君子要会审时度势,就是你要去明确地去感知势的力量,运用势,以及要找到能够顺势而行的时期,这就是说君子这类有修养的人,就必须要做到这些。 刚才说了《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后面就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你感知感受的力量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你的感知感受的能力就会变成你感染和感化的能力,那你首先就会感化你身边的人,那就叫齐家。并且你能够把这个力量越来越扩大,就叫治国平天下。那么像孔子、老子这些圣贤,他们的感化力已经传到了我们,超越了时空,这也是一个治国平天下的例子。 那么,感知力变成感染力的这个过程,在道家里面,在我们练太极拳时,我们就把它叫做炼气化神。 什么叫炼气化神呢?道家的神并不是说我生命以外的另一个高级生命。而是说你脱离了这个骨肉,还能够起到作用的那个神而明之的东西叫神。 那么,当你感知力变成感染力的神出来以后,你就可以开始感化天地,你就开始真正的有功夫了,那么道家里面有很多成语都会说到这些。 比如出神入化,实际是说,当你超越于身体的感染力变得很强烈时,你开始进入化境,你四周的一切就开始被你所转化,这就叫出神入化。而且这个神是自刚自大的东西,当神能现出来时,一切阴邪的东西都会回避。 比如神出鬼没,当你真正能练成有神出来以后,一切阴邪的东西都会回避。 以上讲了无极,那什么叫太极呢? 太极就是道家另一个概念:阴阳虚实。 我们看到的太极图是在无极的圈里有黑白两条鱼,这是中国古人非常高明地演示太极的图案。但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比如韩国人把太极设计成红色和蓝色,说明设计这个图案的人,对太极并不了解。 因为太极这个图实际上出自于老子《道德经》里面两句话: 「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就是说天地实际上是有和没有两种状态组成的,所以它那个黑色代表有东西的地方,白色代表没有东西的地方。所以你用红白、黑白、蓝白都还说的过去,你用红和蓝表现有和无,那一看就知道你是不明白太极要表现的意思。 那么黑的地方,上面有一点是白的,这说明什么? 黑的地方要保持空灵的意境。 白的地方有一个黑的点,这说明没有东西的地方,必须保持充满的意境。 所以,整个太极是什么意思呢? 太极整个的意思就是,在我的感知感受的范围之内,有东西的地方,我保持空灵的状态,没有东西的地方,我气运充满。 当然,太极拳后面还有一个练习的过程叫做炼神化虚,我们以后再找时间聊,因为这又是一个很深入的题材。 实际上道家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当中,包括书画当中都有非常多的运用,比如说我们常常判断一副画的好坏,要求它落墨之处必须要空灵,没有落笔的地方必须要保持气运充满,这就是在书画当中对太极的表现。 大家都认为这个状态才是万物最合理的,最好的一个有为的状态。 所以中国文化实际上最终的境界就是感知感悟的一种训练方式。社会发展到现在,为什么大家需要学习中国文化呢?并不是说我们有钱了,不会写写字念念诗,怕人家说我是土豪。而是真的这个社会需要中国文化,我们的心需要训练。 你常常听说人的身体需要训练,身体强壮了可以干更多的事情,但是大家并没有想过心也必须要训练它,才能承受更多的压力。 我发现现在许多企业家要不就是狂躁,要不就是多疑,要不就是焦虑,要不就是忧郁。为什么呢?老板越大,脾气越怪。难道他们过去就是这样的嘛?如果真的是那样,有谁会理他们?他怎么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实际上都是因为他们的心没有训练,现在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而产生了这种焦虑的状态。 那怎么办? 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就是训练心的方式,你真正懂了中国文化,训练有素的话,真可以做到日理万机而心不乱。 所以它是一种感知感受的功夫,那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归纳为就是能够感知感受的力量,发展到极致就叫:「明万事之理,通万物之情。」这就叫通情达理。这可不是我们凡夫俗子能做到的,这是我们对圣贤的那种境界的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