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写作和健身一直是自己吹嘘的人生三大爱好,虽然文笔不怎么样,但是我就是想凭心而为啊,就是想一直进步,不断成长啊,就是想要清楚的记录自己的一天到底做了什么,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了。 我写读书笔记,告诉自己,要坚持,每天看一本书,输出一篇笔记,这样一年下来也有365本书了,这可比那些一年读一百本书的大牛们还牛啊。 读书大牛比如战隼,一天一本书,输出一篇笔记,一直坚持着,很牛啊,他就是我的榜样。于是我决定按照他那样,开始日更,一天一本书,输出一篇笔记。 验证了一周时间,到今天,问题出现了。 问题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精力,一个是效果。 先拿时间和精力来说,首先,你要先读完一本书,才能输出成一篇读书笔记。但是,这需要时间啊,有人会说,可以速读啊,当然,这个方法我尝试了,我就是用的这种速读法,怎么着把一本书略读完,再把精华整理出来也得两个小时,这还只是工具类的书籍,论点清晰,有条理,可以节约你的时间。如果是其他情感类的书籍,比如《人性的弱点》,里面有大量的例子,你读完还要花时间进行整理总结,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所需要的时间可想而知,一天的时间,除去吃喝拉撒睡,所剩的时间根本没有多少。如果是上班族,或者是有孩子的父母,每天的工作和育儿早已经把时间和精力磨没了,一天一本书,目标有些大了… 再说说效果吧,一本书是作者的知识精华,是不断的收集整理素材而成,自然包含了许多的知识点,一天一本书充其量只是把书籍的重点内容进行重新的精简和编排,至于效果,就我而言,不是很好,任务量比较大,心理就有一个压迫感,有一种要完成任务的意味,这种感觉很不好。和阅读的本意背道而驰。输出的时候也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为了输出而输出,而不是总结吸收消化之后输出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就变成了一种功利性阅读。费心费力没价值。 再说输出,速读是一件高强度的脑力活动,你要聚精会神的扒拉重点,归纳终结,精力消耗了不少,根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人的精力是会随着时间慢慢消耗减少的,完成了速读和整理,还没完,接下来你要整理输出成读书笔记,因为你要保证阅读的效果,就一定要输出,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一本书的知识点很多,短时间提炼短时间整理输出,难免会做的不到位,加上时间的限制,你就会产生烦躁和疲惫的心理,再想到以后每天都要这么惨,啊,崩溃了,这就是计划不从实际出发的结果。 阅读本是一件好事,但是若附加上功利的目的,那他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作为一个写作的新手,写作的本意就是为了输出自己的所读,证明自己花费的时间的存在性。 就像旅行时拍的照片,证明过你到此一游。 但是呢,这几日的一天一本书实验,让我意识到了好的方法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的,方法固然好,有的人适合,有的人不适合,经过检验后,对自己有用的才是最好的。 再来,就一天一本书这个事儿,又反映出了制定计划和目标的重要性。 抛开鸡汤和干货,拿我自己的这次经历来说, 首先只想到了完成目标后的收获,觉得这样做的话,一定会怎么怎么样,种种的好处, 现实是,目标可以完成,但是付出的代价已经超出了可承受范围,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这么做一时可以,但是没有可持续性,长久来看,注定要失败的。 结论:做计划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觉得别人可以你就也可以,毕竟是要解决自身问题,从自身的环境和情况出发考虑问题,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当计划和实际出现偏差时,要及时的修正,以计划的可持续性为主,要知道,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是时间的力量。 阅读也一样,信息化时代,信息量太大,获取方式也更便捷,衍生出了许多种阅读方法,比如碎片化阅读,略读,速读等,这些方法自然是好,但是一定要自己亲身实践去验证,是否能够帮你高效率的完成计划,是否能够可持续的进行。 就像健身一样,每天集中精力锻炼一小时,效果好过你整个下午都待在健身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