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在谈论小趋势的时候,你应该了解下暗趋势

 全球风口 2020-12-09

2018年的最后一天,罗振宇再次回到深圳春茧体育馆。“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迎来倒数第十七场。

今年演讲的主题是“小趋势”,两个月前就发布了主题海报,所以人们对演讲内容并不陌生。但更为不陌生的是,是演讲结束后的,人们对罗胖的“吐槽”。今年对罗胖的吐槽,主要集中在“效果”和“价值”上。

其实我们特别想问问,看一场跨年演讲,你要达到什么“效果”?听完演讲,你就要去做投资,换工作,听完演讲就能立马认知飞跃,升职加薪?听完一场演讲,就想改变命运,有点太急功近利了吧。不是罗振宇的演讲内容没有进步,而是这个时代的玩法变了。

关于小趋势,罗胖这样解释:“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是带来改变的改变。”其实罗胖讲的小趋势与我们一直强调的如何判断科技创新产业时点的观念不谋而合。

不同的是,罗胖认为小趋势不能跟,不能追,只能靠感知。这一点我并不认同,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产业发展的时点是可以判断的。很多时候,趋势并不是那么模糊和难以把握,只是我们没有走进科技创新的生态中去。当你有足够的好奇心和热情,真正深入其中,就会发现机会非常多,甚至会对未来感到无比兴奋和期待。

早在去年9月,《科学美国人》和世界经济论坛,就联合发布了“2018年全球十大新兴技术”,这篇文章刷了大部分人的朋友圈。当时我认真分析了这十大技术,发现文中提到的十大技术大多数还处于发展早期。《科学美国人》是一个科普类的杂志,所以他们并不是从科技产业的角度去评选这些技术,更多是博人眼球的一种公关行为。依据这样的盘点文章,可以帮助你了解一些前沿技术,但以这样的分析和盘点,去判断未来趋势,是不可取的方式。

所以,根据这样的盘点发现趋势,寻找机会,不得不说,是人们理想化的一厢情愿。因为,2018年我已经多次说过,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技术融合的N+趋势并行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未来趋势难以判断。想凭借风口,腾云直上,基本没有可能。

《科学美国人》如此专业的机构尚且如此,那么作为不是研究科学创新的商业公司,甚至我们普通人,如何判断未来科技趋势,如何找到结合自身发展的机会,还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新方法?

------

理解范式转移的重要性,新时代需要新方法

时代巨变之下,判断未来趋势,首先要找到新的方法。改革开放已有40年的中国,也因为积极参与全球化而成为其中的受益者。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这种快速发展也导致中美之间出现了诸多摩擦。这种客观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应对策略,实现世界观的范式转移,以便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到更为确定的发展方法。

同时,过去20年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经验正在失灵。众多大型科技企业及互联网企业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无不是因为抓住了这一轮持续多年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增长红利。但随着这种红利的逐渐消退,全球的企业开始面临新一轮以科技为核心的竞赛挑战。智能化、大数据、航天及新能源等产业推进,客观上要求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变成科技企业,没有一技之长的企业将彻底被淘汰出局。正因如此,所有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一场科技创新的变局。

------

从产业角度去判断科技趋势价值

衡量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从产业的角度去评判。我认为对技术主要的衡量标准,还是看这项技术是否能应用于社会,而不仅仅是它取得了多么大的科技突破。我们一直在反复强调一句话,掌握前沿科技的企业家才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企业家才最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应用,知道科技要如何才能造福社会。由了解市场趋势、前沿科技动态的企业家,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分析产业趋势和科技趋势,然后把建议提给国家,国家综合各方建议来制定政策并推动实施,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比如政府这几年推动的“互联网+”战略就是由腾讯公司首先提出来,然后被政府采纳并大力推广的,迅速被各个行业采纳并实施。所以黑科技再炫酷,再超乎想象,不能落实到产业,不能实实在在造福社会,还是空谈,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一切不谈产业化时点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

------

科技也有生命周期,技术影响的持续性

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到进入产业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而不是突然的爆发,要判断趋势就要观察并理解这个过程。美国有一个叫做Gartner的咨询公司,他们在研究了多数技术的发展逻辑之后,画出了一个关于技术发展趋势的曲线,描述了新技术发展往往都要经历的几个阶段。这个曲线定名为The Hype Cycle。

Gartner公司把一个新技术从出现到最后应用的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驱阶段”,这个技术没什么人知道,只在专家和业内讨论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可以被称为“极盛阶段”,虽然技术还没有成熟,但大企业已经进入,小公司创业没机会了。

第三阶段,技术发展到低谷期,泡沫破裂,大浪淘沙,真正的好公司会留下来。

第四个阶段,技术应用领域可能会变得非常细,技术不再像原来那么普适,但是在它的应用领域确实做得非常扎实。

第五个阶段,大家不再谈论这项技术,但大家都在细分领域里有条不紊地应用着这项技术。而且这项技术实实在在地带来了盈利,而不是热热闹闹地烧钱。

技术到产品有很长的距离,这个工作叫产业研发,往往需要专门的企业来完成,做产业研发的企业也需要结合当时的软硬件技术进展,尤其是偏应用的技术,如果支持性的软硬件技术不到位,就无法成功地产品化。所以有很多科技趋势的盘点,不考虑产业和应用效果,不根据技术发展的周期空谈技术的创新价值,是极其危险且盲目的。

这个分类方式没啥问题,也逐渐被业界所接受。不过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判断具体的阶段,有的产业你觉得马上就到了,其实没那么快,可能因为另一个关键技术领域没有突破。比如VR产业,前两年就有各种的产品出现了,但是更多的是展示效果很强,具体使用上一直没有落地。现在大家寄希望于5G产业的兴起,能够给VR技术带来新的机会。

而判断具体属于那个阶段,这里面就有很多的学问在,需要洞察力,有产业经验和商业历练。如果说的简单一些,识别暗趋势,最关键的是产业研究能力,而不是道听途书地四处寻找所谓的机会和风口。下面简单说一下我的一些经验:

------

每个领域的技术发展都有脉络可循

科技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所以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脉络可循,没有哪一项技术是横空出世,与相关技术毫无关联。所以很多人对所谓“颠覆性技术”的理解,有一定偏差。我们前哨有位朋友,是一位在美国从事科技产业的创业者,创业几年后公司被某世界500强公司收购。她听了前哨节目后,感觉非常震撼,因为以前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颠覆性科技。

很多所谓的颠覆性科技,之所以觉得不可思议,是因为大家没有处在同一个技术领域内。每一个技术都有沿革的历史,都有其谱系的传承。在每个创新的节点上,其实都可以向上追溯,向下拓展。

所以一旦我们深入理解了一个产业,你会发现完全不存在颠覆的说法, 因为技术创新,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之上。美国因为创新机制的完备,所以技术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晰,判断一个技术一个发明是不是靠谱,看看来自什么大学,出自哪个实验室,相关的论文和专利都能找到,就能给出一个基本结论。深入了解一个技术的脉络,就能对某一领域产生更深刻的洞察。

------

参与科技全球化需要提升技术判断能力

科技全球化是未来的趋势,即使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策阴晴不定,使得我们的全球化道路遇到一些逆流,但是全球化的趋势终将不可阻挡。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主动拥抱全球化,尤其在技术创新领域,不断加强全球创新的引进,这是好事情。借助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为全球科技创新赋能,是中国企业未来的很重要的发展机会。

但是越是这样主动拥抱科技创新变化的过程,越是需要中国企业对全球的科技创新体系有深入的了解。全球创新生态在未来还将更加一体化,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创新的实力,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我们的科技视野和判断能力,要对头部的前沿科技有准确的理解,对未来科技的长期演变足够重视。

------

借助科技创新打造自己商业护城河

2018年的各种风波,给中国很多企业敲响了警钟。无论是年初的中兴事件,还是年底的ofo挤兑风潮,都一再提醒我们,传统的经验正在失灵,依赖人口红利的模式创新,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因为没有硬科技的加持,很难帮助企业建立自己“护城河”。2019年资本市场会更加冷静理性,凭借烧钱实现用户快速增长,以用户数量换取规模壁垒的互联网模式,将很难赢得竞争。

当规模壁垒难以维系,科技创新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护城河。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的竞争壁垒,需要科技和商业互相赋能,产生协同效应。不研究科技,不提升产品的硬科技含量,商业模式就没有竞争力,因为模式创新没有专利的保护,随时可以被模仿、复制。同样,没有先进的商业模式做载体,先进科技往往也难以全面发挥效力。所以未来企业竞争的护城河,既不能做没有商业场景的黑科技,也不直接抄袭海外商业模式。有核心技术,懂复杂商业才是未来的发展的趋势,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科学化+企业家的“双长制”的价值。

2019已经到来,面对不确定性的加剧,跑赢时代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摒弃传统的视角,寻找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风口”没有了,未来流行暗趋势。那些不容易被发现,隐藏在产业发展逻辑和时代洪流之下的机会,我称之为暗趋势。只有敢于主动拥抱变化,利用全新的思考方式,擅于发现潜藏的暗趋势,才能在快速的变革中获得先发优势,由此成为新范式的建立者和领军者。

未来已来,暗趋势就在我们身边。

点击右下角的好看

你会被更多人看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