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教育故事之五:要思考,不要死背

 秦继宗 2019-01-04

要思考,不要死背

一天上午,苏霍姆林斯基同往常一样,去听一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课。课堂上的最初几分钟,学生们正紧张地思索着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这位青年教师开始叫学生回答,苏霍姆林斯基认真地记录下了学生的答案,可是学生们的答案并不能让他感到满意。他发现学生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很鲜明的表象,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不起来。学生们仅仅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让人听到的仅仅是一些被学生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是什么,似乎学生并没有搞清楚。苏霍姆林斯基想:“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总是那样贫乏、苍白无力、毫无表情呢?为什么在这些回答里常常缺乏儿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呢?”这时他听见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要复习,词意、句式一定要记住,下节课提问……”听到这里,苏霍姆林斯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难道教学摆在学生面前的惟一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和再现?对于学习效果差的学生,总听到一些教师议论是“愚笨”、学习不努力,现在看来,不能不说教师惯用的传统教学思想造成了孩子智能的局限,从而导致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观察、思考、推论,只好依靠死记硬背。看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由此他提出了“要思考,不要死背”这个口号。

启示:

1、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成型,但到现在让他皱眉思考并反对的现象还时有出现,再次证明与时俱进的是外显的物质现实,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永不过时,无论何时都得心怀敬意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2、学生的学习应该和他的生活紧密相连,脱离生活的学习是死气沉沉的学习,即使记住了,也难以融化,只能是消失。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倘能做到如此程度,那么也就不会有所谓“好生”“差生”的区分了;

3、砸中牛顿的苹果只是一个普通的苹果,特别的是他砸到的是牛顿,于是引发了物理学上的新纪元;看见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地学习的人并非只有苏霍姆林斯基,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了自己成型的教育理念,可见即使面对相同的契机,能把握住并泽被世人的也只是少数的有心人;

4、看见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自己的预设相差甚远,不要停留在抱怨上,就如李敖所言“'不平则鸣’有骨气,'不平则怨’没出息。”如想真正地改变,必须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5、从理念到实践,对有的人像是从办公室到教室一样轻松自如,对有的人而言像是从地球到火星一样渺不可及。苏霍姆林斯基看见某些现象,立即引起思考,并采取具体可行的举措在全校加以推广实践,惟其如此,才能不流于纸上谈兵,不空发议论。(赵红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