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癃闭(小便不通)中医辩证论治

 学中医书馆 2019-01-04

  癃闭是由肾与膀胱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疾病。其中,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有一定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病情有轻重程度的不同,亦有开始涓滴而量少,继则闭而不通者,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尿潴留和无尿症,如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尿道狭窄、尿路损伤、前列腺肥大、脊髓炎所致的尿潴留;肾前性的、肾后性的及肾实质性病变所导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或无尿症,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该书对癃闭的病位、病因病机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膀胱病,小便闭”,《灵枢·本输》篇说:“三焦……实则癃闭,虚则遗溺。”综观其论,是详于病因病理,而略于治法方药。在汉代由于汉殇帝姓刘名隆,为了避讳起见,凡遇癃均改为淋。所以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里,都没有癃闭的名称,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这一避讳,影响所及,直至宋元,或更长些。从而混淆了癃闭与淋证的概念,但张仲景对小便不利的辨证治疗,则可补《内经》之不足,提出小便不利若由于气化不行者,用五苓散,由于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由于瘀血挟热者,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由于脾肾两虚而挟湿者,为茯苓戎盐汤。同为小便不利,病因不同,治法也各异,为癃闭的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
  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便诸候》中提出小便不通和小便难的病因都是由于肾与膀胱有热,“热气大盛”则令。小便不通”,热势极微,故但小便难也。说明由于热的程度不同。而导致小便不通和小便难的区别。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治小便不通的方剂十三首。王焘《外台秘要》载有治小便不通的方剂十三首,治小便难及小便不利的方剂九首,《千金要方·卷二十·膀胱腑》又记载:胞囊者,肾膀胱候也,贮津液并尿。若脏中热病者,胞涩,小便不通……。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这是最早用导尿术治疗小便不通。《外台秘要》还记载“用盐二升大铛中熬。以布绵裹熨脐下按之”及。取盐填满脐中大作艾炷灸令热为度良”等法治疗小便不通。总之,巢氏偏重于病源的论述,而孙氏及王氏偏重于临床的治疗,均各有发挥。
宋元时期,《太平圣惠方》记载治小便难的方剂八首,治小便不通的方剂十八首,较之唐代,又有发展。朱丹溪认为小便不通有“气虚”“血虚”、“有痰”、“风闭”、“实热”。等多种不同的原因,较巢元方也有进一步的认识,朱氏还根据辨证施治的精神,运用探吐法来治疗小便不通。《丹溪心法·小便不通》中说:“气虚,用参、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参芪药中探吐之。血虚,四物汤,先服后吐,或芎归汤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陈汤,先服后吐,若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通、香附探吐之。并将探吐一法,譬之滴水之器,闭其上窍,则下窍不通,开其上窍则下窍必利。
  明代始将淋、癃分开进行辨证施治。张景岳把癃闭与淋证分别叙述,他将癃闭的病因归纳为四个方面,《景岳全书·癃闭》篇说;“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气门热闭不通也;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有因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气虚不化而闭的;有因肝强气逆,移碍膀胱,气实而闭的。火在下焦而膀胱热闭不通者,可以利之;肝肾实火不清者可去其火,水必自通;肝强气逆,壅闭不通者,可破气行气,张氏并详细阐述了气虚而闭的病理机转:“夫膀胱为藏水之府,而水之入也,由气以化水,故有气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达气,故有水始有溺,经曰气化则能出矣,盖有化而入而后有化而出,无化而出必其无化而入,是以其入其出皆有气化,此即本经气化之义。非单以出者言气化也。然则水中有气,气即水也,气中有水,水即气也。今凡病气虚而闭者必以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水火不交,阴阳否隔,所以气自气而气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气不化水则水腑枯竭者有之,水蓄不行则浸渍腐败者有之,气即不能化,而欲强为通利,果能行乎?阴中已无阳,而再用苦寒之剂能无甚乎?。因此他提出治气虚而闭者,必须要“得其化”。当辨其脏气之寒热,着素无内热之气者,是必阳虚无疑也,或病未至甚,须常用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汤丸或壮水以分清,或益火以化气,随宜用之,自可渐杜其原。若病已至甚,则必用八味丸料或加减金匮肾气汤大剂煎服。”“若素禀阳脏内热,不堪温补,而小便闭绝者,此必真阴败绝,无阴则阳无以化,水亏证也,治宜补阴抑阳,以化阴煎之类主之。或偏于阳亢而水不制火者,如东垣之用滋肾丸亦可。”张氏对气虚不化而引起的癃闭治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到清代,对本病的认识已渐臻完备,如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癃闭》篇中将本病的原因总结归纳为:“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者,有久病多汗,津液枯耗者,有肝经忿怒,气闭不通者,有脾虚气弱,通调失宜。”李氏并详细阐述了癃闭的治法: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气为主,并参他症治之。若肺燥不能生水,当滋肾涤热。夫滋肾涤热,名为正治,清金润燥,名为隔二之治,燥脾健胃,名为隔三之治。又有水液只渗大肠,小肠因而燥竭者,分利而已,有气滞不通,水道因而闭塞者,顺气为急。实热者,非咸寒则阳无以化,虚寒者,非温补则阴无以生,痰闭者,吐提可法,瘀血者,疏导兼行,脾虚气陷者,升提中气,下焦阳虚者,温补命门。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严重性也早有认识,在《医部全录》中记载了唐。孙思邈《千金方》中的一段话:“人有因时疾,瘥后得闭塞不通,遂致天命,大不可轻之。说明癃闭也可引起死亡,告诫我们不可忽视。
  总之,古代文献对癃闭的病因、治疗、预后都有详细的记载。而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对本病的认识也逐步深入。至明清时代,巳形成了从病因到证治理法比较全面的认识。

  【病因病机】

  在生理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肃降、肾的气化,使清者上归于肺而布散周身,浊者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此外,三焦水道通利与否,还与肝气的条达,以及膀胱有无血瘀、沙石、肿块等阻塞有关。因此无论是感受湿、热等外邪,还是因饮食偏嗜肥甘酒热辛辣之品、劳倦过度、年老体虚、久病伤肾、房劳过度、七情内伤等等内伤因素,或者因外伤、沙石、肿块等原因,凡使上、中、下焦任何一个环节功能发生障碍,均能导致本病。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如下:
  一、病因
  1.外邪侵袭温热邪气入侵,肺热气壅,肺气不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或肺热下移膀胱,气化不利;或湿热侵入,阻滞下焦,均可形成本病。
  2.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酿湿生痰,湿痰郁而化热,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或过食生冷,脾气受损,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均可发为本病。
  3.七情失和 七情内伤,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从而影响三焦水液的运行及气化功能,使水道受阻,发生本病。
  4.劳欲过度劳倦伤脾,纵欲伤肾,脾虚清气不升,浊阴难以下降,肾虚火衰,气化失司,开合不利,发为本病。
  5.年老久病年老体弱,肾元亏虚,或久病体虚,损伤脾肾,均可形成本病。
  6.尿路阻塞淫欲过度,忍精不泄,留滞茎中,产生败精瘀浊;或跌仆损伤,瘀血停蓄,或尿路结石及肿瘤,皆可阻塞尿路,引起尿排不畅,甚则尿闭。
  二、病机
  1.发病本病可突然发作,亦可逐渐形成。严重者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抽搐、昏迷等,由癃闭转为关格,危及生命。
  2.病位本病病位在膀胱,但与肺、脾、肝、肾、三焦都有关系。
  3.病性多属虚实夹杂之证。一般说来,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肝气郁滞、尿路阻塞等证,多属实证;脾虚气陷、肾元亏虚等证多属虚证。若癃闭实证,久治不愈,损伤正气,或因虚致实,浊邪壅滞,均可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标实不外乎热、毒、湿、浊、瘀、滞、结石、败精等,本虚多为脾肾亏虚。
  4.病势病之初多属实证,日久损伤正气,转为虚实夹杂证,后期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癃者为轻,闭者为重,证由癃转闭,由实转虚,由肺、肝、脾及肾,则病情由轻转重。甚则癃闭日重,浊邪壅滞三焦,可演变为关格。
  5.病机转化病之初期多见实证证候,如肺热气壅、膀胱湿热、肝郁气滞、尿路阻塞。若肺热下移膀胱,则肺热气壅证可转为膀胱湿热证;若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塞尿路,亦能转为尿路阻塞证;同时实证日久,损伤气血阴阳,脾肾不足,亦可转为脾虚气陷、肾阳衰惫、肾阴亏耗等证。而脾肾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和,又可产生气滞、血瘀、水湿、浊毒等虚中夹实之候。若邪气壅实而正气衰败,病由癃转闭,由闭转关格。

  【诊断鉴别】

  一、诊断依据

  1.小便不利,点滴不畅,或小便闭塞不通,尿道无涩痛,小腹胀满或急痛。严重者可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满、喘促、水肿,甚至神昏等症。
  2.男女均可罹患,中年以上男性、妇人产后及手术后患病率较高。起病有急有慢,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有的可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欲过度等诱因。
  3.触诊少腹部可及膀胱充盈或肿块,叩诊为浊音。
  4.实验室检查可有周围血象、尿液、前列腺液及血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异常;X线、B超、CT检查腹部可有相应的阳性发现。

  二、鉴别诊断

  1.关格关格为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与癃闭单纯指小便闭塞不通没有呕吐有别。而癃闭发展至危候,上下痞满,可出现呕吐不止表现,转成关格。
  2.淋病淋病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为特征,其每次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癃闭相似,但尿频而痛,且每日排出小便的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刺痛,每天排出的小便总量少于正常,甚则无尿排出。

  【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1.确定病性凡发病急骤,小腹胀或疼痛,小便浑浊,灼热短赤,苔厚,脉有力,多属实证。若见小便热赤而滴沥,或见烦渴咽干者,病性属热;若见身重腰酸,尿频而急,涩滞不利,病性多属湿;若见尿如细丝,腰痛不移,舌质紫黯,或见腰部剧痛,尿流中断,尿有血块者,病性属瘀;若见情志抑郁,腹胀胁痛,小便涩滞涓滴而出者,病性属气滞。凡发病缓慢,见尿流无力,排尿断断续续,面色少华或咣白,神疲乏力,脉细弱或沉而无力者,多属虚证。而临证以虚中夹实证或实中夹虚证多见。
  2.辨明病位小便淋沥不尽,甚则点滴不出,其病位在肾与膀胱,以膀胱为主;若兼见水肿、气急、泛恶、腰酸或腰痛,或小便不禁,病位亦在肾与膀胱,但以肾为主,若兼有小腹或会阴部胀痛而触及无肿块,两胁胀痛,女子月经失调,其病位涉及于肝;若兼见胸闷脘痞,呕恶纳差,则病位涉及脾胃;若兼见心悸怔忡,气急不能平卧,咳嗽咳痰,其病位涉及心肺。
  二、治疗原则
“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故通利是治疗癃闭的基本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的虚实而各异。一般而言,实证常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则宜补脾肾、助气化、通补结合,以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时还应审因论治,理法方药统一,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品。
  三、应急措施
  若小腹胀急,小便点滴不下,可采用下列内外治法应急处理。
  1.单方验方倒换散:生大黄12g,荆芥穗12g,共研末,分2次服。每隔4小时用温开水调服1次,每日2次。
  2.外敷法
  ①食盐250g,炒熟,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②独头蒜头1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良久可通。
  ③取嚏或探吐法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或喉中探吐;或用皂角末0.3--0.6g,吹鼻取嚏。打喷嚏或呕吐,能开肺气、举中气而通下焦之气,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通利小便的方法。
  ④针灸推拿针刺足三里、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反复捻转提插,强刺激;体虚者可灸关元、气海,并可采取少腹、膀胱区按摩法。
  ⑤导尿法若经过服药、外敷、针灸等法治疗无效,而小腹胀满特甚,叩触小腹部膀胱区呈浊音,当用导尿法以缓其急。
以上诸法,用于尿潴留引起的癃闭有效;而对肾功能衰竭所致的少尿或无尿,疗效不显。

  [肺热气壅]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肺热上壅,气逆不降,则呼吸急促,或有咳嗽;咽干烦渴,舌红,苔黄,脉数,都是里热内郁之征。
  [治法] 清肺热 利水道
  [方药]清肺饮加减 组成:黄芩、桑白皮、麦冬、车前子、茯苓、木通、栀子、生甘草。
  ·本证由于肺为邪热所壅,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肺热下移,膀胱气闭,则小便不通,故须清肺热治其本。方中黄芩清泄肺热为君药;桑白皮助君药清泄肺热之功,为臣药;车前子、木通、茯苓、栀子清热通利小便,使热从小便而去,以泄肺、膀胱之热邪,麦冬滋养肺阴,防止热盛伤津,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有鼻塞、头痛、脉浮等表证者,加薄荷、桔梗宣肺解表;大便不通者,加杏仁、大黄宣肺通便;心烦而舌尖赤者,加黄连、竹叶以清心火利小便;兼尿赤灼热,小腹胀满者,合八正散上下并治。
  ·本证多出现于热病过程中,小便不通的程度不重,但肺热伤阴往往较明显,要顾护气阴。肺为娇脏,见舌红少津,宜加南沙参、鲜芦根、鲜白茅根等甘寒之品,慎用成寒之品。肺失宣降而致急性发作的小便不利,可用宣开升降法,意在提壶揭盖,以桔梗、杏仁、荆芥开肺气,升麻、柴胡升中气,清气上升则浊阴下降,此为欲降先升之意。

  [肝郁气滞]小便突然不通或通而不畅,胁腹胀满,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七情内伤,气机郁滞,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水道气化不利则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肝气不舒则情志抑郁,胁腹胀满;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则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疏调气机 通利小便
  [方药]沉香散加减 组成:沉香、石韦、滑石、当归、橘皮、生白芍、冬葵子、王不留行、甘草。
  ·方中沉香、橘皮疏肝理气降逆,调畅气机,行气利尿,为君药;辅以石韦、滑石、冬葵子通利水道,合君药行气利尿,当归、王不留行补血活血和营,取血为气母,调畅气血,生白芍养血柔肝,顾护肝体而利肝用,以达气机,生白芍配甘草又可缓解挛急;甘草可调和诸药为使药。
  ·气郁化火者,加柴胡、栀子、龙胆草;气滞较甚,胁腹胀满者,合六磨汤。
  ·在组方选药中应配合使用通利下焦的引经药,如冬葵子、王不留行等,前者偏于气分,后者偏于血分,两药配合,可引药达于尿道,用药每剂各10~15g。小便点滴不通,腹胀难忍,必用香窜药,如用沉香粉0.3--lg,琥珀粉1.5g,人工麝香10~15g,调服,每日2次。宜先服此类药,再服汤剂。

  [膀胱湿热]小便点滴不通,或短赤灼热,小腹胀满,或大便不爽,口苦口粘,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饮食偏嗜辛辣酒热肥甘之品,脾胃气化失常,酿湿生热,中焦湿热不解,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水道不畅则小便点滴不通,或短赤灼热,小腹胀满;湿热中阻,则口苦口粘,小便不爽;津液不布则口干而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通利小便
  [方药]八正散加减 组成:木通、车前子、篇蓄、瞿麦、栀子、滑石、大黄、生甘草。
  ·本证病位在膀胱,为湿热互结,壅积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故急须清利膀胱湿热治其本。方中木通清热利小便为君药;萹蓄、瞿麦、滑石、车前子助君药,清热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栀子清泄三焦之火,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泻火通便,使火热从大便而出,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湿热重,舌苔黄厚腻者,加苍术、黄柏;心经热盛,心烦口糜者,合导赤散;小腹胀满,欲尿不得者,加滋肾通关丸;湿热壅结三焦,气化不利,小便量极少或无尿,胸闷烦躁,恶心呕吐者,用黄连温胆汤;口中尿臭,甚则神昏者,加菖蒲、郁金。
  ·将八正散用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有无气阴损伤的症状,若无则可酌情加入少量甘温香窜药(肉桂1.5~3g/次,人工麝香lOg/次)以反佐,较单用清利湿热为佳。

  [尿路阻塞]小便点滴而下或尿细如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瘀血、败精、肿瘤、结石等阻滞尿路,尿路不畅则小便点滴而下或尿细如线,甚则阻塞不通;尿路阻塞,下焦气血不畅,则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阻气滞之象。
  [治法]行瘀散结 通利水道
  [方药]代抵挡丸化裁 组成:大黄、当归尾、穿山甲、芒硝、桃仁、生地黄、肉桂。
  ·方中大黄、当归尾、穿山甲、芒硝、桃仁活血行瘀,软坚散结为主药;辅以生地黄养血补阴,使活血而不伤血,肉桂温通经脉,鼓舞气血,以助气化,亦能温暖下元,化气行水以通利水道。
  ·血瘀甚者,加红花、牛膝;小便不利者,加滑石、通草;久病正虚者,加黄芪、党参;继发于石淋者,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萹蓄、瞿麦;伴血尿者,加三七、琥珀化瘀止血;尿中夹精浊、瘀块者,加萆薢、土茯苓。
  ·本证属于痰凝瘀血阻结为患,宜在辨证基础上配合应用活血化瘀和软坚散结药。属邪实正不虚者,加虫类药如蜂房、地龙、地鳖虫等以搜剔顽痰死血,可提高疗效。

  [脾虚气陷]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精神疲乏,气短声低,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膀胱气化无权,开阖无力则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精神疲乏,气短声低,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亦为气虚之象。
  [治法]升清降浊 化气行水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组成:人参、炙黄芪、白术、升麻、柴胡、桔梗、陈皮、泽泻、猪苓、甘草。
  ·方中炙黄芪、人参、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药;臣以升麻、柴胡、桔梗升阳举陷;并配陈皮调理中焦升降气机而升清降浊,泽泻、茯苓化气行水利水,共为佐药;炙甘草又可调和药性为使药。
  ·小便不利甚者,加肉桂、通草、车前子;排尿无力或失控者,加覆盆子、益智仁等。
  ·妊娠胎气不举或产后气虚小便不利者,用升阳益气法,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往往收到较好效果。

  [肾阳衰惫]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咣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弱。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故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元气衰惫则排尿无力,面色咣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脉沉细尺弱,舌淡苔白,均为肾阳不足之象。
  [治法]温阳益气 补肾利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化裁 组成:肉桂、熟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牛膝、车前子、丹皮。
  方中肉桂、熟附子温补肾中之阳,以鼓舞肾气为君药;辅以山萸肉、牛膝、山药、熟地黄滋补肝肾以阴中求阳,茯苓、泽泻、车前子通调水道,渗利水湿;佐以丹皮清泄肝火,与温补肾阳药相配,补中寓泻,使补而不腻。
  ·精神萎靡,腰膝酸痛者,加红参、鹿角、仙茅、仙灵脾、狗脊、补骨脂等。
  ·老年体衰者,督脉精血俱亏,宜加补养精血,助阳通窍之品,常用方如香茸丸。肾气衰,浊邪潴留,症见尿少或闭,恶心呕吐,烦躁甚至神昏者,用干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肾阴亏耗]小便频数,淋漓不畅,甚或不通,头晕耳鸣,咽干心烦,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光红,脉细数。肾阴亏耗,则阳无以化生,膀胱气化无权,水道不利,则小便频数淋漓不畅,甚或不通;肾精不足,脑髓不充则头晕耳鸣;肾主骨生髓,肾亏则腰膝酸软无力;阴虚则生内热,故见手足心热,咽干心烦,舌质光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通利小便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滋肾通关丸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肉桂。
  ·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滋阴补肾为主药;辅以丹皮、知母、黄柏清热坚阴,茯苓、泽泻通利小便;少佐肉桂,以助气化,通利小便,亦有阳中求阴之意。
  ·口干而渴者,加沙参、麦冬、白茅根、百合。
  ·本证患者多为高年体衰之人,或过用苦寒、分利之品,在肾阴不足的基础上常兼气虚,以致气阴亏耗并见,治疗宜气阴兼顾,可予西洋参lOg另煎频服,或兑入汤药中。注意滋阴不可过于滋腻,防止碍胃。

  【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金匮肾气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肾阳不足癃闭者。
  (2)六味地黄丸(京华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30粒,每日2次。用于肾阴亏耗癃闭者。
  (3)大黄廑虫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次1丸,1日2次。适用于尿路阻塞而致癃闭者。
  2.单验方
  (1)卫矛汤新鲜卫矛(枝杆连根叶羽),共250---500g,黄酒约30~50ml,加水煮,煎后去滓,趁热在饭前顿服。卫矛即鬼箭羽,有活血化瘀祛风的作用。
  (2)一味瓜蒌汤坐浴瓜蒌30~60g,煎汤坐浴约20分钟左右。用药时有出汗及轻度头昏,余无不良反应。瓜蒌甘苦微寒,入肺、胃、大肠三经,降肺气,清热化痰,使肺气下行而通调水道。
  3.外治法
  (1)独头蒜头1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
  (2)食盐半斤,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葱白1斤,捣碎,入人工麝香适量拌匀,分两包,先置脐上1包,热敷约15分钟,再换另1包,以冰水熨亦15分钟,交替使用,以小便通为度。
  (4)热敷 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温敷小腹或会阴部,也可采取热水坐浴,以松弛膀胱括约肌和尿道各部位的痉挛。适用于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排尿不畅,也适用于急性尿潴留。
  (5)流水诱导法使病人听到流水的声音,即可有尿意,随之解出小便。适用于神经官能症病人出现的尿闭。
  4.针灸
  (1)通治法 以通调膀胱气化为主,选足太阳、足少阴、足太阴和任脉等经穴为主。如肾俞、膀胱俞、三焦俞、中极、气海、阴陵泉、三阴交、阴谷或委阳等,每次3--5穴,用毫针刺,酌情补泻。肾气不足者,配合灸法治疗。
  (2)膀胱湿热证可选足太阳、足太阴等穴为主。如中极、膀胱俞、委阳、阴陵泉,三阴交等,用毫针刺,行泻法。
  (3)尿路阻塞证可选任脉及足太阳经穴为主,如膀胱俞、肾俞、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用毫针刺,行泻法。
  (4)肾阳衰惫证选足少阴、足太阳、任脉和督脉等经穴为主,如命门、三焦俞、肾俞、气海、关元、委阳和阴谷等,用毫针刺,行补法,可配合灸法。
  5.推拿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按压中极穴;或用揉法或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患者下腹部操作,由轻而重,用力均匀,待膀胱呈球状时,用右手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再用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使排尿。

  【预防保健】

  一、转归
  本病临床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之不同。病情之轻重变化及各证候之间的转化与治疗是否及时、正确,与本病转归关系密切。
肺热气壅证经过正确的治疗,可以防止和减少由癃至闭的发生。但有少数病人因上、下焦均为热气闭阻,小便数日不通而发展为关格重症,故急性热病早期予宣降肺气,以利水道,至关重要。
  膀胱湿热证,多数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若能坚持治疗,注意生活调摄,则能很好地控制病情。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则病情迁延难愈。
肝郁气滞证,起于情志因素而诱发者,在祛除诱因后,病情可迅速好转。因创伤、手术而致者,其转归与经脉损害程度及轻重有关。
尿路阻塞证,预后与阻塞尿路实邪性质有很大关系。较小的砂石阻塞,经通淋排石治疗后,可使尿路迅速通畅;较大砂石嵌顿或肿块压迫而致者,症情多属危重。
脾虚气陷证,为老年患者常见的类型。因年迈体衰,正气不足,治疗不易速效。非急性尿闭者,宜注意守方,缓缓图之,并配合生活起居调摄,否则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肾阳衰惫证,多发生于各种原发疾病的晚期,多数患者渐进发展成为关格重症。若能及时有效地纠正浊邪潴留,防治阳气欲绝的先兆征象,则可在一定时间内病情相对稳定,患者可带病延年。
  肾阴亏耗证,临床易演变成肝肾阴竭,肝风内动的危候,亦可阴损及阳致肾阴阳衰惫,病机复杂,病难治愈。
应当指出,尽管古今医家对癃闭的防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没有根本解决各类证候由癃转闭的防治问题,尤其对癃闭重证的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预后
  癃闭患者若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时,尿量可逐渐增加,病情好转,并有可能完全治愈。实证者治疗相对较易;虚证者治疗较难,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如若失治或治疗不当,病情可迅速加重。如出现眩晕、目昏、胸闷、喘促、恶心、呕吐、水肿,甚则昏迷、抽搐,是由癃闭转为关格之重症,若不及时抢救,患者死亡率很高,预后极差。

  患者一般应卧床休息。若病情加重,出现无尿、呕吐、昏迷、抽搐,变为关格重症时应建立特别护理,密切观察神志、血压、呼吸、脉搏等情况,记24小时出入量。
  本病患者情绪多紧张而郁闷,必须加强心理护理,解除病员的紧张情绪,保持其心情平静,让病人自行徐徐用力,收缩腹肌,增大腹内压试行排尿。
  癃闭以膀胱潴留尿液为主者,可用按摩膀胱法,用手掌平贴于病员少腹部,轻轻施加压力,从上向下挤压膀胱底部,以助排尿,但切忌暴力。也可用温敷会阴法,用温水持续热敷或冲洗会阴部,起诱导排尿作用。使用上述方法24小时仍无尿者,可考虑用导尿术,进行人工排尿,必要时留置导尿。对放置保留导尿管者,保留导尿瓶或袋应消毒,必须密封,每日更换;每日用地骨皮露或1:500呋喃西林溶液250ml冲洗膀胱;定时开放导尿管,以间隔4小时开放1次为宜,切忌保留导尿持续引流,应鼓励患者多次饮水,保证每日尿量达2500ml以上。癃闭病员的饮食以清淡为宜,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三、预防
  积极预防急性脊髓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腮腺炎、肝炎等所致)以及脊髓损伤,以免发生膀胱功能障碍,导致尿潴留的发生。
  对于使用某些诊断和治疗措施(如卡那霉素中毒、造影剂中毒、腹部手术后腹膜炎等),要提高警惕,以免患者发生癃闭。
  对双侧肾功能逐渐减退者,要早期发现,及时正确处理,以免发生尿闭证。50岁以上男性老年人有排尿费力、尿频、排尿不畅或排尿呈滴沥状,应及时请泌尿科医生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前列腺肥大并发急性尿潴留而致癃闭。有肿瘤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
  四、康复
  癃闭症状缓解后可行康复治疗。
  1.药物康复
  在康复阶段,可继续辨证选用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或补脾肾等方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常用八正散、抵当丸、补中益气汤、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滋肾通关丸等。
  2.食疗康复
  (1)实证癃闭者可常用车前子草或荸荠梗,煎汤代茶。
  (2)脾胃虚弱者可常服芡实茯苓粥。芡实15g,茯苓lOg(捣碎),加水适量,煎至软烂时,再加淘净的大米适量,继续煮烂成粥,每日分顿食用。
  (3)肾气虚弱者可常服制黑豆。黑豆500g以水泡发备用,熟地黄、山萸肉、茯苓、补骨脂、菟丝子、 旱莲草、黑芝麻、当归、桑椹子、五味子、枸杞子、地骨皮各lOg,共煎汤制黑豆。

  【现代研究】

  癃闭包括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而临床以研究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引起的癃闭较多。前列腺增生症为常见的老年病之一,由于过度劳累,或感受寒冷,或情绪剧变,或贪食过量刺激性食物等,均可激发前列腺组织突然充血肿胀,压迫尿道而导致尿潴留。目前临床处理这一急症措施是热敷、膀胱按摩、针灸、导尿、雌激素和抗菌素的应用。若以上诸法治之无效,亦可考虑外科手术。近年来各地报道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效果良好,主要方法有:
  一、以治本为主,辅以治标
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尿潴留和排尿困难,属于中医学的癃闭范畴,多在50~60岁以上发病,多因年老肾气衰弱,气化不及州都,而致小便排出困难,临证时常见腰酸、足冷、脉沉细,尤以两尺为甚等肾阳虚衰征象。治疗时常用济生肾气丸之类。王敬善等用前列舒丸治疗前列腺增生症(38例)、前列腺炎(43例)共81例,并设前列康对照组20例,临床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3.3%,对照组76.2%,前列舒丸为八味丸基础上选淫羊藿、韭菜子、苍术、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等药组成。实验及临床证明前列舒丸对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肾上腺皮质轴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山东中医杂志,1990,(6):12)。张淑婷运用六八汤(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萹蓄、瞿麦、滑石、丹皮、牛膝、刘寄奴、车前子、甘草、灯心草)加减收治100例,总有效率为90%(河北中医,1988,(3>:47~48)。汤一鹏应用加味滋肾丸化裁治疗前列腺肥大30例,恢复正常18例,明显改善12例,(河北中医,1987,(1>:10)。
  二、下病上治,欲降先升
  中医学认为小便的排泄,除了肾的气化作用外,尚须依赖肺的通调和脾的转输,因而本病与肺脾有关。当急性尿潴留,小便涓滴不下时,可在原方基础上稍加开宣肺气、升提中气之桔梗、荆芥、升麻、柴胡等,此为下病治上,提壶揭盖、升清降浊之法。陶春祥用通调解癃汤治疗老年前列腺肥大51例,总有效率为90.2%,药选黄芪、桔梗、升麻、归尾、桃仁、车前草、茯苓等即为宣升开上,肃降通下,化瘀消结法之体现,临床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黑龙江中医药,1992,<3>:15~16)。
  三、辨证分型治疗
耿淑从分5型治疗前列腺肥大。湿热蕴结,气化不利者,八正散加减;肺热气壅,不能下输膀胱者,清肺饮加减;脾虚失运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者,补中益气汤化裁;肾元亏虚,气化无权者,济生肾气丸加减;瘀血内结,尿路阻塞者,用少腹逐瘀汤化裁(天津中医,1989,<4>:7~8)。林君玉将前列腺肥大症分为脾肾两虚型用温补脾肾、化气行水;肾阴不足型应用育阴滋肾、通关利水法;瘀浊湿热型应用化瘀涤浊、清热通窍法治疗85例均收到较好效果(江苏中医,1990,<11):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