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 毒 (西医病名:肛隐窝炎,或肛窦炎)
肛瘘;肛漏 (西医病名:低位单纯性、多发性、复杂性肛瘘)
肛门湿疡;肛门顽湿 (西医病名:肛门湿疹)
锁肛痔 (西医病名:肛管直肠癌)
肛门湿疡是因湿热污浊之邪下注,结聚于肛门部皮肤。以肛门部皮肤起五疹、瘙痒、渗液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疮类疾病。 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肛门湿疹。 [诊断依据] 根据皮损表现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疡:发病急,病程短,初起时肛门皮肤损害可有红斑、丘疹、渗出、糜烂、结痂、脱屑等。轻者微痒,重则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增剧。 2.亚急性湿疡:由急性湿疡迁延不愈而来,病情较缓慢,水疱不多,渗液少,尚有红斑、丘疹、鳞屑、痂皮、糜烂等。 3.慢性湿疡: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疡日久不愈转变而成,肛门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弹性减弱或消失,伴有皲裂,颜色棕红或灰白色,皮损边界不清楚,瘙痒剧烈,病程较长,常久延不愈,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 肛肠痒:肛门皱襞肥厚,可见苔藓样变,可有放射状皲裂,多数无渗出,仅见干性抓痕及血痂。 [辨证论治] 1.肛门湿热证:以急性、亚急性湿疡较为多见。若表现为潮红、肿胀、糜烂、滋水浸成片,结痂,瘙痒或伴有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为热重于湿,清热祛湿。龙胆泻肝汤219加减。若起病缓慢,皮损以丘疹、疮疹为主,滋水较多,或伴有倦怠无力,纳呆,大便溏,苔白腻,脉滑等症状,为湿重于热。除湿清热。 2.血虚风燥证:以慢性湿疡为多见,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肥厚,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结痂脱屑等,或伴有头晕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养血祛风。肛瘘又名肛漏。《太平圣惠方》曰:“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有疮或作鼠乳,或生结核,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痛,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这里所言痔瘘,即为肛瘘。然真正的肛漏之名,则见于《外证医案汇编》。 肛瘘是指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管腔。有内外两口,或数个外口,外口常有脓水或粪汁流出,其下有条索状物,内口位于肛门齿线部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低位单纯性、多发性(或复杂性)肛瘘。 [诊断依据] 1.有肛痈病史。 2.肛周有外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或粪汁流出,时觉瘙痒。 3.皮下有条状硬索(即管道)由外口通向肛内,并在齿线相应部有内口。 4.只有一个外口,一个内口,一条管道,且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为低位单纯性肛瘘。 5.具有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外口或内口有两个以上,为低位复杂性肛瘘(包括多发性肛瘘)。 [鉴别诊断] 1.坐板疮:位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范围较广泛,呈弥漫性或结节状,局部常隆起,皮肤常有许多窦道溃口,不与直肠相通。 2.尿道瘘:常有外伤史和尿道狭窄,位于会阴尿道三角,有瘘管与皮肤相通,排尿时有尿自瘘口流出,直肠内无内口。 3.先天瘘:由骶尾部囊肿化脓破溃形成,原发外口常在臀沟中点、尾骨尖附近,瘘 内可见毛发,由胚胎发生。 4.骶骨前瘘:瘘管位于骶骨凹内,由骶骨与直肠之间的脓肿在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瘘口常在尾骨尖两侧,并与尾骨尖平齐,瘘管与直肠平行,支管成“丫”形。 [辨证论治] 1.肛门湿热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渗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瘙痒,按之皮下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舌红,苔黄腻,按之皮下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流脓,质稀薄,瘘口时闭时溃,四周皮色暗淡,肛门隐隐作痛,多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扶正解毒。 3.阴虚肠燥证:肛周有溃口,色鲜红,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可伴潮热盗汗,心烦 口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润肠。 脏毒之名出《外科正宗》。 脏毒是因燥屎、腹泻,粪便留滞肛窦,湿热下注所致。以肛门内疼痛、灼热、坠胀 感,排便后向会阴、臀部放射,肛窦红肿、有脓样物等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肛隐窝炎,或肛窦炎。 [诊断依据] 1.有排便不尽之感,或肛内异物及下坠感,便带粘液及血丝。 2.肛内烧灼样疼痛,排便时疼痛加剧,或伴肛周皮肤湿痒。 3.指诊肛门紧缩,在齿线附近有压痛,可触及硬结或凹陷。 4.肛镜检查,见肛窦充血、水肿,旁侧肛乳头肿大,呈黄白色,挤压患侧肛管,肛窦内可溢出少许脓样分泌物。探针检查,探针可探入肛窦较深部位。 [鉴别诊断] 1.肛瘘:肛瘘内口多在肛窦,肛镜检查时用组织钳牵拉瘘道外口,可见有肛瘘内口的肛窦明显被牵动而凹陷。触诊可摸到窦道的条索物至直肠的终点与内口的肛窦相连。探针由外口沿窦道探查可从肛窦探出内口。 2.裂肛:疼痛时间长,表现为周期性疼痛,排便时多有便血。 3.息肉痔:生在齿线以上的直肠粘膜上,表面呈肉红色,圆球形,表层组织结构为粘膜,易出血,不痛.多见于小儿。 [ 辨证论治] 1.肛门湿热证:肛周皮肤湿痒,偶有刺痛,便时加剧,大便次数增多,并夹有黄色粘液,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祛湿。 2.肛门热毒证:肛内灼热疼痛,便时痛甚,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 3.阴虚肠燥证:肛门不适,似痛非痛,似胀非胀,便时痛胀加重,大便干燥表面有血丝,或便带粘液,口干,手足心发热,盗汗,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滋阴润肠。 4.中气下陷证:肛门坠胀不适,大便溏或清稀,或有少量粘液(或带有血丝)自肛内溢出,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益气升提。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95.中医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