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系病中医全攻略(下)

 学中医书馆 2019-01-04

        膀胱癌可能因结石长期刺激,或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等所致。以无痛性尿血为早期临床表现,发生于膀胱的癌病类疾病。 本病指西医所说的膀胱癌。预后一般较差,病死率高,在病变过程中可合并热淋,亦可因肿瘤阻塞而形成肾积水。

[诊断依据]

        1.多发生于50~70岁的男性,凡40岁以上,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应高度警惕。

        2.无痛性、间隙性血尿为早期主要临床表现。病情继续发展时,有部分病人膀胱区疼痛,尿意频频而只能排出少量血尿。

        3.尿检查可见多量红细胞,尿沉渣可找到癌细胞。

        4.经直肠或阴道指检,可摸到膀胱肿块,晚期小腹部可触及肿块及压痛,腹股沟处并可有瘰疬。

        5.B超可显示膀胱的大小及有无肿块,膀胱镜及泌尿系造影检查发现膀胱癌特征性改变。

[鉴别诊断]

        1.热淋:多发于女性,起病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症状,膀胱镜、泌尿系造影等可资鉴别。

        2.肾癌:有腹部肿块,腰痛,膀胱镜检查和泌尿系X线检查等可资鉴别。

        3.肾痨:多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症状,往往有其他部位的痨病史,X线腹部平片、肾盂造影、尿细菌培养及膀胱镜检查可资鉴别。

        4.石淋:除典型石淋病史外,通过B超、腹部平片、泌尿系造影即可鉴别。

[辨证论治]

         1.膀胱湿热证:小便频数、涩痛、灼热,尿血或尿浊,或小腹胀痛,腰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膀胱(湿热)。小蓟饮子(99)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土茯苓等。

         2.阴虚湿热证:尿血,或伴小便淋涩灼痛,口苦,口粘腻,肢体困重,消瘦,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滋阴清热化湿。

         3.脾肾气虚证:尿血,血色淡红,小便余沥不尽,或有涩痛,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弱。补益脾肾。

         4.气阴两虚证:尿血,尿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面色淡红或颧红,舌苔薄,苔少或有裂纹,脉弱而数。益气滋阴。

         5.气虚血瘀证:尿血、血色紫暗或夹块,少腹刺痛或胀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虚而涩。补气活血。 癃闭 (西医病名:尿潴留)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暴振溧癃闭”之语。《素问·宣明五气》称“膀胱不利为癃……”,《素问·标本病传论》称“膀胱病,小便闭”。 癃闭指因败精阻塞、阴部手术等,使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尿潴留。

 [诊断依据]

         1.渐起而逐渐加重者,多见于老年男性;新起突发者多见于产后妇女及肛门、会阴部手术及损伤患者。

         2.小便不利,点滴不畅,或小便闭塞不通,尿道无涩痛,小腹胀满甚至胀痛。

         3.病情严重者,可伴头晕头痛,呕吐,腹胀,喘促,水肿,烦躁不宁等症,甚至出现神昏。

         4.小腹部叩诊呈明显浊音,触及膨胀的膀胱、拒按,直肠指诊检查可有前列腺肥大。插入导尿管可引出大量尿液。

        5.尿液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改变。作膀胱镜、B超、腹部X线检查,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1.石淋:常有突发腰腹部绞痛,或尿出砂石小粒,尿常规有血尿,尿路X线平片和造影、B超检查可发现结石。

        2.肾瘅、热淋:尿频、尿急、尿痛,每日尿量不少,尿常规明显异常。

        3.急性肾衰:急起少尿甚至无尿,多伴水肿,血尿素氮、肌酐迅速升高,小腹无胀满,尿常规检查有蛋白、红细胞及管型。

        4.转胞:多见于妊娠末期,系胎气下坠压迫所致,抬高臀部尿闭症状有可能缓解。

[辨证论治]

        1.膀胱湿热证:小便量少难出,点滴而下,甚或涓滴不畅,小腹胀满,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膀胱(湿热)。

        2.肝郁(气滞)证:小便突然不通,或通而不畅,胁痛,小便胀急,口苦,多因精神紧张或惊恐而发,舌苔薄白,脉弦。疏肝理气、开窍泄浊。

        3.瘀浊阻滞精室证:小便滴沥不畅;或尿细如线,甚或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祛瘀通络、开窍泄浊。

        4.脾虚气陷证:气下坠感,时欲小便而滴沥不爽,排尿无力,精神萎靡,动则气短,食少,腹胀,大便溏薄,面色觥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补气升提。

        5.肾气亏虚证:小腹坠胀,小便欲解而不得出,或滴沥不爽,排尿无力,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耳鸣失聪,面色 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温肾利水。 遗尿 (西医病名:习惯性遗尿) 遗尿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称为遗溺。遗尿之名最早见于《伤寒论》。狭义的遗尿又称尿床,其名见于《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 遗尿指因禀赋不足,肾气不固,或湿热瘀血内蕴,膀胱失约。以入睡后尿液不随意地流出为主要表现的肾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习惯性遗尿。预后一般良好。

[诊断依据]

       1.多见于儿童、老人、妇女及大病之后。小儿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

       2.以睡眠中小便自遗为主症。一般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一夜尿床数次,醒后方知。

       3.小便常规及尿培养多无异常发现。

       4.X线摄片于部分患儿可发现隐性脊柱裂,泌尿系造影可见其结构异常。

[鉴别诊断]

        1.精癃:主要表现少腹胀满,小便淋漓不尽,直肠指诊触知前列腺肿大。

        2.其他:3岁以内幼童偶有遗尿,可认作生理性。高热昏迷、脑神病变(如中风、痫病等)出现昏迷、前阴损伤、截瘫等所致小便失禁,只为症状之一,不得独立诊断为遗尿。

[辨证论治]

        1.肾气不固证:睡中遗尿,尿量多,尿色清,熟睡,不易叫醒,面色淡白,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补气固脬。治

        2.脾虚气陷证;睡中遗尿,尿频量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偏淡,脉细缓。升清固涩。

        3.肝经湿热证:睡中遗尿,尿频不畅,性情急躁,手足心热,唇红而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清利肝经(湿热)。

        4.心肾不交证:心烦,夜寐不安,常于梦中遗尿,精神不振,头晕耳鸣,形体消瘦,小便色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沉细数。交通心肾、固脬止遗。 尿崩 (西医病名: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 尿崩指因肾虚下元不固,或脑神等病变及肾,肾之气化失司,水津直趋膀胱而下泄。以尿多如崩,尿清如水,烦渴多饮为主要表现的肾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尿崩常因多尿失水而导致液脱,甚至可致死亡。

[诊断依据]

        1.发病以20~40岁为多,男多于女。起病可急可缓。

        2.多尿,严重者昼夜排尿量可达5~10L或更多,尿清如水,烦渴多饮,常喜冷饮,如限制之,则迅速出现液脱,常伴皮肤干燥,唾液及汗液减少,便秘,消瘦,乏力。由脑神病变所致者,尚有头痛,视力和视野改变等。

        3.尿比重低于1.005,渗透压<200mmol/L,不含蛋白质及糖。禁饮试验及高渗盐水试验不能使尿量显著减少,尿比重及渗透压仍低。X线检查和CT扫描有可能显示下丘脑相应改变。血清抗利尿激素水平低下。脑脊液检验有助于分析病因。 [鉴别诊断] 消渴:多食善饥,尿糖阳性,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尿比重增高。

[辨证论治]

         1.津液亏虚证:尿多,口渴引饮,皮肤干瘪,眼球凹陷,神疲气短,舌红,苔干,脉细数无力。益气生津。

        2.肾阴虚证:尿多,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潮热颧红,腰痛腰酸,眩晕耳鸣,舌红少津,苔少色黄,脉细数。滋补肾阴、固脬止尿。

         3.肾阳虚证:小便清长,夜尿多,畏冷肢凉,腰膝酸软或腰痛,面光 白,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温补肾阳、固脬止尿。

        4.肾气不固证:小便量多色清,或尿后余沥不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弱。补肾固涩。 小便不禁 小便不禁之名见《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 小便不禁指因肾气亏虚,下元不固,或因尿路损伤所致。以在清醒情况下,小便不随意地流出为主要表现的肾系疾病。

[诊断依据]

        1.凡在清醒状态,小便不随意地流出,即可诊断为小便不禁。包括咳嗽、喷嚏、行走、直立、用力、心情急躁或激动、大笑、高声、惊吓、闻听滴水声等时的尿自出,以及老年体虚、产后小便不能自禁等。

       2.小便检查常无异常发现。体检亦常无形质性改变。

[鉴别诊断]

        1.遗尿:指在睡眠状态下小便自行排出,而非清醒时尿不能自禁。

        2.痫病、神昏、头部内伤、暑厥等厥病类疾病,在神识不清情况下出现的小便失禁,以及尿道瘘、瘫痪、急性外阴部损伤等情况下的小便失禁,只为症状之一,均不得诊断为小便不禁。

 [辨证论治]

         1.肾气不固证:小便不禁,尿清长,神疲畏寒,腰膝痛软,两足无力,苔薄,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或沉缓。补肾固涩。

         2.脾肺气虚证:尿意频急,时有溺自遗或不禁,面白气短,甚则咳嗽、谈笑均可出现尿失禁,小腹时有坠胀,舌质淡红,脉虚软无力。补脾益肺。

         3.湿热下注证:小便频数、不爽,排尿灼热,时有尿自遗,溲赤而臭,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滑数。清利下焦(湿热)。

         4.下焦瘀滞证:小便不禁,小腹胀满隐痛,或可触及肿块,苔薄,舌质黯或有紫斑,脉涩。活血行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