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农机”前景如何? 在农村,农机购买维修成本高、使用频次低,所以小农户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花钱购买。但是在当下的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体力也很有限,遇上春耕、秋收时节,非常需要农机收种,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因此,长期以来,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型农机具租赁很有市场需求。 一些农机大户或者是合作社购买了农机以后出租给农户或者是以跨区作业的形式为农户服务,这种租赁的方式虽然满足了小农户使用农机的需求,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说,服务范围窄,只能是周边,即便是跨区作业,因为农机具的有限,也只能是某一个较远的地区,而且需要提前预订。还有就是时间局限,需要根据农机大户的时间协调自己的时间,总之无法做到“共享”要求的随时、随地。眼下,在山东、内蒙古、湖南、河北、广东、安徽等地,出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共享农机”。在项目覆盖区,农户只需经过手机扫描、注册登陆、交付押金、扫码开锁等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把共享植保机、播种机、撒肥机开走。这种“共享单车”运行模式在农机领域的转移应用,既让农民以低成本使用了先进、大型的农机,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已经成为不少地方去年春耕中的独特风景。 其实,农机具有天然的共享属性,多年来卓有成效的农机跨区作业、近年来兴起的田管家和各种农机服务组织,实际上就是一种共享。据统计,我国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每年的规模达4000亿元,主要是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三大关键作业环节和跨区作业市场,尤其是跨区作业服务市场,每年作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近几年,农机作业开始由长途转向短途,由收获环节作业转向耕、播、植保、收、烘干、运输一条龙作业服务,作业项目向广度和深度扩展,作业规模将呈几何倍数增长。而对农机作业需求的潜力,是“共享农机”发展的基础。据测算,2018年我国农机服务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5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10000亿元,其中潜藏的商业利润空间不言而喻。 而农机本身的特点,也将推动“共享农机”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农业机械大都价格贵、操作难、维修成本高,而其利用率又非常有限。如何降低农机的使用成本、提高其利用效率?这一直是农机行业面临的难题。而“共享农机”的出现,由专业机构购置农机,用共享、租赁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既帮助农民省了钱,还帮助农民省了力,更关键的是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同时也降低了农机使用成本。 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农机”发展前景很好,但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农机需要达到一定的使用量,才能保证企业的收益,这是“共享农机”能否存在的前提。二是农户需要掌握操作技能。现在农村留下来种地的大多是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对他们需要培训。帮助他们不但可以操作小型农机,而且还要能够操作大型农机,只有这样,“共享农机”才能得到推广。三是需要维修维护。不同于“共享单车”,农机具便宜的也要五六万一台,相应的,维修费用自然很高。如果农户扫码使用后由于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对农机造成了损坏,那这个损失如何承担?再者说,高价的农机还存在相当高的丢失风险,因此安全回收也是个问题。总之,农机实现共享,还需突破多重藩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