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沟油重返餐桌 一个利益链条的罪恶(组图)

 kookoodog 2019-01-04

地沟油是隐藏在养猪户利益背后的利益。图为一处集中地养猪场。 本报记者 陈若梦 摄

地沟油是隐藏在养猪户利益背后的利益。图为一处集中地养猪场。 本报记者 陈若梦 摄
地沟油重返餐桌 一个利益链条的罪恶
究竟有没有地沟油流向兰州市民的餐桌?兰州环科废油回收公司一名负责人的答案是:不是有没有,而是有多少!他表示,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餐厨垃圾的处理一般有几种方式:一是被归入普通垃圾填埋或焚烧,这种方法将带来垃圾渗滤液,污染水质,破坏环境,增加能源消耗的处理成本;二是被养殖户收集舀出浮油后用剩饭剩菜喂猪,浮油提炼加工后变卖;三是被不法分子集中收集提炼成地沟油卖给化工厂作原料,但其中一部分作为食用油,又返回餐桌。
正规公司难敌“游击队”
兰州环科废油回收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兰州市政府批准的合法废弃油脂回收企业之一,日处理能力虽达80吨,但与那些每天开着三马子四处收集泔水的“游击队”相比,这家正规企业的经营如今已步履维艰。
据介绍,兰州市现有餐饮企业约6000家,日生产餐厨垃圾300吨,按1吨餐厨垃圾可提炼10%-12%地沟油计算,兰州市一天生产地沟油约25吨,一年有近1万吨地沟油的产量。目前,兰州环科废油回收公司虽然与其中的1000多家餐饮企业签订了合同,但真正愿意把餐厨垃圾交到生产线上的企业还不到400 家。也就是说,正规回收企业能收到手的餐厨垃圾只有兰州市餐饮企业总量的1/15,其余14/15不知去向。
该负责人称,正规的餐厨垃圾处理方法是通过分拣、油水分离、粉碎、生物发酵等工序,在终端环节产出饲料配料和生物柴油的原料,达到餐厨垃圾循环回收再利用的目的。正规厂家对地沟油进行深加工,所生产出的产品如环氧大豆油、脂肪酸甲酯、饲料油、脂肪酸、酸化油等,基本用于工业领域。但目前的情况是,市场上大量的废弃油并未回到正规厂家,而是流向了黑加工点。而这些黑加工点受加工技术的限制,一般都是通过粗糙的办法将地沟油提炼加工出来后便出售了。
“按照'谁产生、谁处理’的原则,餐饮企业应当是餐厨垃圾处理的主体,但一些不法商贩为了从中获利,一再抬高餐厨垃圾的回收价格,导致餐厨垃圾正规回收加工企业因收不到'货’导致常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该负责人无奈地说。
隐匿的地沟油提炼地
“一辆机动三轮车、一间房、一口锅,再加上一些装油的桶,就能进行泔水油(地沟油)的加工提炼了。非法回收加工地沟油小作坊(黑窝点)大多是这样的设备。”该负责人说,类似的作坊大多以家庭为组成形式,从回收、生产到销售,实行一条龙作业。黑窝点大多集中在城乡接合部,非常隐匿。非法从业者与执法人员常年“打游击”,很难彻底杜绝。
据业内人士透露,榆中县和平镇就有一家专门提炼地沟油的黑窝点,但具体哪一天提炼,量有多少,要看收油量的多少及天气情况来决定。
记者连续6次到位于柳沟河的这家地沟油提炼窝点“摸底”,每次看到的只是紧锁的蓝色大铁门。除偶有一次碰见一辆车号为甘A·374**的蓝色面包车从大门驶出外,再无任何收获。不过,那名业内人士拍着胸脯向记者保证:“没错!就是这辆面包车天天将收来的地沟油运到这里,然后加工提炼。”
一名村民告诉记者,这个蓝色铁门把守的厂子位于半山腰,两面临山,靠近村民耕地的两边被废旧铁皮围得严严实实,加之平日很少有人光顾,附近的村民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是干什么的。但这名村民说,每隔几天,总有一股刺鼻的味道从厂里飘出,很难闻。
地沟油再返餐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正规厂家加工好的地沟油主要集中出售给一些外省正规的深加工企业,经过再加工成为工业原料。这些黑加工点提炼的地沟油以及油贩子从养猪户手里收到的地沟油用于何处,就很难追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部分地沟油经不法分子深加工后又变成食用油,返回了餐桌。
兰州环科废油回收公司那名负责人坦言,地沟油上餐桌的途径尤其以小的麻辣火锅店、街头早餐点、炸饼店使用频率高。“说实话,我现在都不敢吃火锅了,街头炸饼、炸鸡更不敢吃,总担心油有问题。”城市餐饮业失去公信力,老百姓的健康受到损害,管一个企业好管理,而要管几百家甚至上千家养猪户,正规企业没法做到,只有政府下决心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在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地沟油才能远离餐桌。
地沟油之所以走上餐桌,主要是其价格远低于正规食用油。目前,兰州市场上正规色拉油4.5元/斤,菜籽油4.8元/斤,胡麻油8元/斤,而地沟油伪装的豆油售价仅为2元-3元/斤。一些街头餐馆、早餐店受利益驱使,大量购进、使用廉价的地沟油。
地沟油背后的利益链条
明知道餐厨垃圾会成为“泔水猪”、地沟油的原料来源,为什么有专业的餐厨垃圾回收处理企业,餐饮企业还要将餐厨垃圾卖给不具备回收资质的个人?
“餐厨垃圾和地沟油就像是一对畸形'父子’,其背后的利益链条是驱使餐饮企业选择非法渠道处置餐饮垃圾的主要原因。不少餐饮企业的餐厨垃圾收购权都承包给了专人,收购方和餐饮企业间建立比较稳定的购销关系,外人不得插足。收购方按餐馆规模每年支付几百元到数千元费用后获得餐厨垃圾采购权,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这些餐饮企业成了不法商贩的'帮凶’。”该负责人如是说。
“让他们(非法商户)收走,我们不仅省了不少事儿,还能赚回一些钱。”某饭店服务员对记者说。
地沟油“回流”成为食用油再次上餐桌,到底有多大利润空间?该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与以前向餐馆、酒店掏钱拉泔水不同的是,现在,餐馆、酒店要处理泔水,需要向拉泔水的人付钱,这笔费用一年少则1000元,多则五六千元。大型酒店,多的时候日产泔水两三桶,每桶重约150公斤,按10%-12%的出油率计算,一年大约能提炼地沟油11吨。养猪户将简单提炼后的地沟油转手倒卖给油贩子,油贩子经过深提炼加工后变为饲料油,而目前市场上饲料油的价格为 4600元-4800元/吨,若加香精再次提炼加工后,以正规豆油身份出售,价格高达7000元-8000元/吨。
而对于餐馆、街头小店来说,回购价格低廉的地沟油当食用油,既降低了经营成本,又增加了利润,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自然不乏冒险者。
该负责人披露,根据他们的调查,兰州市目前专门提炼加工地沟油的黑窝点有5家,其中规模最小的一家月产地沟油40桶至50桶左右,最大的一家月产量高达上百桶。这些专门提炼地沟油的黑窝点同样是低成本投入,每月只要向有油水的大酒店、饭店或酒店饭店所在的物业公司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就可以拉回大量有油脂的 泔水提炼地沟油。而且,他们提炼地沟油的工艺和方法要比养猪户专业得多,因此,他们从泔水中提炼出的地沟油色香味更纯正,每桶售价在500元左右,从中获利自然要高于养猪户。

泔水拉运到目的地,将上面漂浮的红油提取后,剩余的餐厨垃圾用来喂猪。本报记者 陈若梦 摄

石门沟内的一个泔水提炼黑厂。

餐厨垃圾无害化 一个值得期待的途径
近来,“泔水猪”、“地沟油”等重大食品安全问题陆续曝光,而这些问题产品的原料大多来自于餐饮企业产生的餐厨垃圾。虽然兰州市已经有专业的餐厨垃圾回收企业,但餐厨垃圾不法回收背后的利益链条,还在制约着其走向正轨。随着《兰州市餐厨垃圾集中处置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和兰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厂的筹建,兰州餐厨垃圾管理有望迈入正常轨道。
餐厨垃圾可无害化处理
有资料显示,“地沟油”的酸败、羰基价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食用油卫生指标。油脂高度氧化产生黄曲霉素毒素,能引发多种癌症,地沟油中剧毒的黄曲霉素,毒性是砒霜的100倍,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实验证明,长期低剂量使用黄曲霉素可以使动物100%患上肝癌。为了有效提高兰州市餐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防止废弃油脂污染环境,杜绝“地沟油”流向市场,危害市民身体健康,早在2006年,兰州市曾出台《关于加强废弃油脂管理的通知》。与此同时,兰州市商贸委、兰州市环卫局曾批准由兰州平安乐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定点统一回收餐厨垃圾(含废弃油脂)。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餐厨垃圾进行工业化处理大有文章可做,利用其中的动植物油脂可提炼产生油漆、沥青、涂料、油酸、印子酸等。此外,餐厨垃圾可粉化加工为蛋白饲料,其产生的沼气可发电,肥料、污水可进行绿化,得以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法治化管理餐厨垃圾处理
在乱象丛生的地沟油市场背后,暴露的是缺乏法律法规有效制约、欠缺行业标准、监督管理无力的积弊,如不从根源解决,担忧将再次成为现实。
为了从源头上杜绝地沟油生产加工后返回餐桌,兰州市政府发布今年第二号政府令,宣布《兰州市餐厨垃圾集中处置管理暂行规定》于5月1日起施行。据此规定,餐厨垃圾要集中处置管理,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确保收集、运输和处置过程的无害化。其中明确了兰州市餐厨垃圾的产生单位的职责。“将餐厨垃圾私自排入下水道或以其他方式随意倾倒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将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将产生的餐厨垃圾交给未依法获得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审批的单位收运、处理的,将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兰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尚未开出一张罚单。对此,该局李永忠副局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兰州市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缺乏相应的管理政策和适宜的处理技术,最普遍的餐厨垃圾处理方式是直接喂猪或者混在普通垃圾中填埋或焚烧处置。可以说,在垃圾处理终端尚未建设完成时,进行处罚显得无理无据。“可以说,《规定》出台承载的意义更多的是率先警示及舆论宣传的目的,最起码让餐饮单位经营者首先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
尽管政府早有规定不许卖泔水,但是仍有不少餐馆还是在偷偷卖。据介绍,“泔水给处理企业,白给不算,还得倒贴处理费,可要是偷着卖,还能靠泔水生财。但令人担忧的是,只要泔水通过不正规的渠道偷偷流出去,泔水猪、地沟油就不可能绝迹。”
李永忠表示,此次政府通过政令的形式,对地沟油的收购、存储、运输、加工、再生利用等作出详细而
具体的规定,使之成为一条不可碰触、不可逾越的高压线。以往质检、疾控、公安等部门都在地沟油的收运加工出售环节中承担部分管理责任,但管理权限分散,不能形成合力,造成“七八个部门管不好一沟油”的尴尬,让地沟油有了生存的空间。此次《规定》的出台将使兰州市餐厨垃圾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使得各个部门的责权明确,执法有章可循。比如《规定》强调,“对于违反餐厨垃圾集中处置监督管理规定,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对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和餐厨垃圾集中处置单位违反处置规定的行为不及时查处或是查处不力的;对餐厨垃圾处置过程中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行为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是采取措施不得力的;对违反餐厨垃圾处置规定的违法行为举报、投诉不及时予以查处或是查处不力的,将对市容环境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等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正规回收企业年底前建成
与此同时,通过具有合法资质的地沟油专业回收公司,对这些地沟油进行专业回收,把地沟油回收纳入到循环经济产业链中也是保障政令畅通不可或缺的一环。
针对市场中仍有很多个体商贩私自上门回收餐饮垃圾的现状,记者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他们表示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将产生一连串衍生产业,其成套处理设备制造也将带动地方制造业的发展。关键问题是,政府能否从源头阻断地沟油进入食物链。
对于这种担忧,《兰州市餐厨垃圾集中处置管理暂行规定》也对从事餐厨垃圾处理服务单位应具备的条件做出规定:申请人必须是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500万元;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符合城乡规划,并取得规划许可文件;每日处理能力不少于100吨。
李永忠向记者介绍,目前,由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兰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厂正在积极建设中,有望年底前投入使用。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经过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审核,最终确定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韩家河附近,整个处理厂占地面积约45亩。
据了解,这一项目已于2008年开工建设,同时还被列入甘肃省重点循环经济项目。该项目将垃圾转化为资源化产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生化物质可再生能源,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与推广价值。按照设计构想,该项目日处理餐厨垃圾200吨,年产沼气769万立方米,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2400千瓦。泔水处理后,还能转化为柴油汽油燃料和饲料用油以及有机肥料。初步计算,该项目年可发电1533万度,可产生发电效益375.60万元;年产有机肥 0.42万吨,效益210万元;年回收油脂0.03万吨,产生效益21.04万元。
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项目由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以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投资建设,在30年的特许经营期限内,政府授予项目特许经营权,全市的餐厨垃圾统一收集到处理厂进行资源化处理,通过生物处理技术把餐厨垃圾转化为电力能源及有机肥料。按我国《再生能源法》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的相关规定,项目所发电力可以全部供应上网,有机肥则销售用于农业、园林业及种植业。
李永忠表示,该项目一旦建设完成即投入使用,兰州市的餐厨垃圾管理也将真正进入“法制轨道”。届时,地沟油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隔墙望去,满院都是收集泔水和地沟油的“家当”。 本报记者 陈若梦 摄

准备工作已就绪,三马子该出门了。

编者的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餐馆、饭店、酒店“生产”的废弃油脂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金矿。他们以拉泔水养猪为名,每天从泔水里提取出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液体,后经过滤、加热、沉淀、分离等工序,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摇身一变成为清亮亮的红油,业界称其为“地沟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餐桌。
地沟油上餐桌是一个老话题了,全国各个城市都在热议。兰州到底有没有地沟油?量有多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经过为期1个多月的暗访调查得知:兰州市现有餐饮企业约6000家,日生产餐厨垃圾约300吨,按1吨餐厨垃圾可提炼10%-12%的地沟油计算,兰州市每天生产地沟油约25吨,一年有近1万吨地沟油的产量。
每到夜幕降临,兰州市大街小巷总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开着装有大油桶的三马子等交通工具,出现在酒店、餐馆门口,他们用特制的勺子,一勺一勺将酒店、餐馆的剩饭剩菜和浮油装进塑料桶中,然后再倒入车上的大铁桶里运走。在市区看到这些车,大多数市民以为是拉泔水喂猪的,但事实上喂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大的部分是提取地沟油牟取暴利。
养猪户深夜拉泔水
6月6日晚,连续多日“灰头土脸”的兰州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小雨。当晚8时,记者悄悄跟着一辆无牌照的三马子到西站附近的一家小餐馆,目睹了车主人收集泔水的过程。
到一家餐馆,车停稳后,司机——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麻利地提着塑料桶和小饭盆快步走进后堂。该男子先用饭盆将餐馆桶装泔水上面的浮油一盆一盆地舀过倒进塑料桶,剩下没有油水的泔水则直接装进泔水桶中。
晚 8时15分,司机吃力地提着塑料桶走出来,把塑料桶中带有剩余饭菜的泔水倒进车上的大铁桶里。有时“货”多,餐馆服务员或保安会帮忙抬。离开这家餐馆,司机驾车出现在临街的另一家餐馆,拎着两个塑料桶走进后堂。8时45分,司机拎着两桶泔水和一桶白色垃圾,驾车向西行驶。
当晚9时,看着车上三个大铁桶装满了“货”,司机哼着小曲驾车离开最后一家餐馆,乘着夜色拐上了通往晏家坪公墓区的山路。为不致引起司机的注意,记者跟踪到晏家坪三岔路口后决定暂时“放弃”。
6月15日下午1时,记者驱车沿通往晏家坪公墓区的山路爬行,在快到西津山半山腰时,从路边已能闻到沟渠内散发出的恶臭味。下车向山下望去,在一个地势低洼的背风处,看到一排排简易的民房,民房隔壁是养猪户建的猪圈,每个圈门口都立着几个油乎乎的大铁桶。
见有陌生人来,村口两名放羊的村民警惕地看着记者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记者装作“油贩子”与放羊人搭讪,放羊人小心地答复:“我们这里没有你要的东西。”
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了一名几年前曾帮这里的养猪户拉过泔水的知情人。“光晏家坪公墓区半山腰就聚集着十几户养猪户,他们将从酒店、餐馆拉来的泔水中的浮油舀出,用过滤出的剩菜、剩饭喂猪。每月把积攒的红油卖给经常打交道的油贩子,陌生人别想从中插一杠子。别看这个活脏且累,收入可观着呢。”知情人说,“你们真想从中挖出些内幕来,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个人,我以前帮他拉过泔水,找他时你说我的名字,或许能打听到一些东西。”
泔水提炼地沟油
根据知情人提供的信息,记者沿山坡逐家逐户打听,终于在坡地找到了这名养猪户。这个院落没有院墙,只有两间平房,房子一侧就是猪圈,男主人穿着油乎乎的皮围裙正在往三马子上装铁桶,三马子已看不出原本的颜色了,整个车身都被油腻覆盖,就连轮胎钢圈也沾满了油渍。靠近猪圈的一口锅里漂浮着馒头、青菜等杂物,附近地上放着六七个装泔水的大铁桶、塑料桶,上面都有一层厚厚的黑色油垢。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塑料桶,两条拴着的狗一条看大门,另一条拴在猪圈旁边。
“师傅,抽烟!”男主人虽然接过了记者递上的烟,仍觉心神不宁,反复询问:“他介绍你找我干什么?是来收油的吗?”
吃过午饭,男主人依旧吞吞吐吐,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不着边际的话题,涉及地沟油是在记者交了100元收油“订金”以后。
据介绍,山上有十几家养猪户,都是常住这里干的外来户,多的一家圈养上百头,少的六七十头。这些养猪户共养着几千头猪,现在猪肉价格不好,靠饲料喂养肯定赚不到钱,用泔水肯定能节省成本。从餐馆拉来的泔水经过过滤,剩饭剩菜喂猪,汤水一部分给猪喝,绝大多数倒掉了,而从泔水中舀出的红油经过过滤、沉淀、再过滤、再沉淀后盛在专门的大油桶里,天气晴好的时候,将积攒的油倒进一口大锅,然后生火烧煮。并不一定必须要将锅里的油烧开,只要有一些温度,油和水就能分离,而后将浮油舀出来装桶,这些颜色发红的油清亮亮的,闻起来略带一点酸味,这样一桶150公斤桶装红油,一般能卖到300元。行情好的时候,没有杂质、颜色纯正、没有异味的红油售价能卖到350元一桶。
“一个月红油的量有多少?”
“这要看运气了,我们都是来这里打工的外地人,既没什么背景,也没有资金,能拉到泔水的都是小餐馆,这些地方每天产生的泔水不多。大型饭店、酒店我们沾不上边,人家的泔水有专人负责拉运。天天跑的都是小餐馆,收集一桶不容易,能有多少油水!一个月勉强能积攒两三桶。”猪光吃剩饭菜这样的“细粮”还不行,多少也得添加一些如麦麸这样的“粗粮”,养猪户用卖油赚来的钱购买麦麸,一直这样循环。
男主人告诉记者,他是通渭人,老家十年九旱,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光靠种庄稼难以养家。几年前,他在这里租了5分地,干起了拉泔水养猪的生意。每天下午三四点准时下山,先在小巷里转着收,天擦黑时才能到城里,情况好的时候晚上七八点就能回家,运气不好时,晚上十点才能回来,很辛苦……
“你们拉泔水是不是还要向餐馆交费?”
“以前干这行的人多,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片,我们跟餐馆签了协议,每月或每年向餐馆交些钱,就拥有了'采购权’,同行之间互不侵犯。但也有一些'后起之秀’,因为没地盘,便东淘一瓢西挖一勺,到处乱窜,有时为了争'地盘’,有人还会动手。现在行情变了,干这行的人少了,拉泔水的人不用向酒店掏钱了,反而是餐馆、酒店出钱,让我们清理这些东西,因为他们(餐馆、饭店)若直接把泔水倒进下水道,很容易造成管道堵塞,上面检查发现不但要罚款,还得花大价钱请人疏通下水道。”
“你收集的红油一般卖给谁?”
“好几年了,来这里收油的一直是一个人,我不知道这人是干什么的,一般一个月开车来收一次。”说到这里,男主人觉得失口了,话锋一转,“这是行规,不能乱说。”
规模庞大的“游击队”
6月8日中午,记者乘坐一辆微型面包车从盐场堡向北出发,沿着一条只能容纳三马子通行的崎岖土路上山,因车轮长期碾压使这条原本狭窄的土路又出现了三道沟渠,沟渠里流淌着散发着恶臭味的泔水,一路上到处是顺着山坡随意倾倒的猪粪和飞舞的苍蝇。
车行到半山腰一处平地,被迎面而来的一群羊挡住了去路,这些羊的食物来源也是养猪户倾倒的多余饭菜。车进村后,记者发现,大大小小数十家养猪场沿一条贯穿全村的臭水沟两侧而建,几乎占据了大半个村子。
村口一名菜农说,这些养猪户都是外地人,养猪的场地是村里的地,一亩地每年收取4000元-5000元的租费。菜农说,他们很少和养猪户打交道,只知道他们每天下午六七点驾车出村,从城区餐馆、酒店中拉泔水和剩饭菜。
6 月12日晚8时,记者在城关黄河大桥北侧跟踪一辆拉泔水的三马子来到附近一家规模中等的酒店。三马子径直开到酒店后堂门口,司机下车后提着一大一小两个塑料桶走进后堂。记者试图跟他进去,却被后堂门口一条狂吠的狗挡住了,酒店服务员听到狗叫声跑了出来。记者注意到,司机进出时那条狗没有一点动静,显然是老熟人了。
20多分钟后,在酒店服务员的帮助下,司机将两个桶装上车驾车离开。记者尾随跟踪了不到20米,司机发现有人跟随,将车开到路边一个垃圾箱旁停下,佯装捡垃圾。
记者上前与其攀谈,司机吞吞吐吐地说:“我是个拉泔水养猪的,你们查啥?”随后再怎么询问,男子始终一言不发。十多分钟后记者离开,司机爬上驾驶座,加大油门一溜烟向盐场堡方向开去。
兰州市近郊到底有多少养猪户,他们的饲养量究竟有多大,就连养猪户自己也说不出准确的数字来。以下是记者连日采访得到的一组数据:晏家坪公墓区:十多户,平均每户养猪80头。石门沟:30多户,平均每户养猪80头。雁滩北面滩(高速公路桥下):20多户,平均每户养猪60头。柳沟河:10多户,平均每户养猪40头……
(来源:兰州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