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知道翻译过程,怎么能做好翻译组研究 | 翻译组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1-04

根据“中心法则”对基因表达的描述,将遗传信息从RNA传递至蛋白质的过程被定义为mRNA翻译。换言之,虽然DNA能通过转录生成信使RNA (mRNA),但是mRNA分子本身并不具备参与细胞活动的功能,必须通过翻译才能生成相应的功能蛋白。除了mRNA,转运RNA (tRNA)与核糖体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图1 翻译的3个阶段


翻译过程的3个阶段

起始阶段:核糖体元件结合mRNA,组装成完整的核糖体

延伸阶段:核糖体在mRNA上从5’端向3’端移动,吸收氨基酸形成多肽链

终止阶段:核糖体遇到mRNA的终止密码子,蛋白质合成终止,从mRNA上解离


语言转化器:转运RNA (tRNA)

tRNA在蛋白质合成和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就像Google的翻译软件一样,将mRNA的核苷酸语言逐字逐句转化成氨基酸语言。单条的氨基酸语言经修饰,拼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文本,即蛋白质。tRNA的外形酷似一个三叶草,3个叶片和1个茎干。其中茎干包含一个氨基酸结合位点,被称作氨基酸接受茎。与接受茎相对的叶片被称作反密码子环,位于叶片顶端的3核苷酸反密码子可以识别mRNA开放阅读框区域的基本组成单位:密码子,从而结合mRNA。

图2 tRNA结构


格式转化:信使RNA(mRNA)修饰

转运出细胞核的mRNA需要在细胞质中经修饰才能被翻译。这一过程就好比将pdf格式的图片转化能被画图软件识别的png格式。首先,mRNA上的内含子被移除,内含子是不能编码氨基酸的核苷酸序列。随后,多个腺嘌呤(adenine)添加至mRNA的3’端,这一结构也叫做polyA尾巴。同时,三磷酸鸟苷作为一个帽子结构(m7G)结合到mRNA的5’端。以上修饰移除mRNA上的无用区域,并增加mRNA的稳定性,使其不易被核酸外切酶所水解。所有修饰一旦完成,mRNA就能作为模板进行翻译。

图3 mRNA修饰过程


蛋白质合成:翻译进程

修饰完成后的mRNA与核糖体特殊位点结合,并在tRNA的帮助下完成翻译及蛋白质合成。核糖体由两部分组成:大亚基和小亚基。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大小为80S (60S大亚基,40S小亚基),而原核生物的核糖体仅有70S (50S大亚基,30S小亚基)。其中与mRNA结合的位点坐落在小亚基上,而大亚基则包含两个tRNA的结合位点。

图4 翻译组件


翻译起始

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的小亚基首先结合mRNA分子。与此同时,特殊的起始tRNA分子(Met-tRNAi)识别并结合到mRNA的起始密码子序列 (AUG)。之后,大亚基加入翻译,与小亚基形成完整的核糖复合体。随着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起始tRNA离开核糖体的A位点进入P位点,而相邻的密码子被一个新的tRNA分子所识别。当这个新的tRNA进入空出来的A位点时,P位点tRNA上的氨基酸就会以肽键的方式与A位点的氨基酸相连接。


翻译延伸

随着核糖体沿mRNA继续移动,P位点的tRNA进入E位点,并从核糖体上解离。A位点的tRNA则转移至P位点。而A位点会再次被空出来,直至另一个符合条件的tRNA识别相邻的密码子。这一模式在翻译过程中反复循环,从而使肽链不断延伸。


翻译终止

当核糖体在mRNA上延伸并遇到一个终止子时,肽链就会从P位点的tRNA上解离,随后,核糖体重新分解成大亚基与小亚基。自然界常见的终止密码子共有3种:UAG,UAA,UGA。新生成的多肽链经过一系列的修饰会变成一个功能性蛋白。这些合成的新蛋白有的参与细胞膜功能,而有的留在细胞质或转运出细胞发挥功能。为满足细胞的对功能性蛋白的需求,一个mRNA分子可以被翻译成多个相同的蛋白,这是因为多个核糖体可以同时翻译同一个mRNA分子。而这些同时翻译同一个mRNA的核糖体集合被称作多聚核糖体[1]。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翻译水平上的异同
  • 原料都是氨基酸,tRNA,都需要消耗能量,都需要氨基酸-tRNA聚合酶;

  • 翻译过程包括起始,延伸,终止三个阶段;

  • 翻译起始复合物形成后,核糖体从mRNA的5’端向3’端移动,依据密码子顺序,从N端开始向C端合成多肽链;

  • mRNA翻译是一个循环进行的过程,每一个循环包括大,小亚基之间及其与mRNA的结合,翻译mRNA,然后各自分离;

  • 氨基酸翻译完成后都需要进行加工。


图5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翻译过程的不同之处


翻译的调控机制

翻译扫描遗漏

扫描遗漏是一种发生在翻译起始阶段用于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在真核基因的起始过程中,40S小亚基从5’UTR按5’到3’的方向扫描mRNA,直至一个起始密码子开始翻译延伸。有时,核糖体忽略第一个起始密码子AUG,在下游相邻的起始密码子AUG处起始翻译[2]。真核细胞中核糖体的扫描发生于5’UTR之后,然而如果起始密码子被一个“不受核糖体欢迎”的核苷酸序列所环绕,扫描状态下的核糖体就会忽视这个AUG,继续扫描mRNA。由于扫描机制的存在,翻译也可以起始于非AUG的密码子[3]。这种机制多被发现于真核基因富含G-C的前导序列中,原因多被认为是mRNA上的二级结构减缓了核糖体的扫描速度,使得Met-tRNA的错配率上升,从而允许核糖体在一个非AUG密码子处起始翻译[4]。然而对于大多数的病毒而言,扫描遗漏的机制并非是mRNA结构缺陷的结果。相反的,扫描遗漏使得病毒能从同一个mRNA上产生多种蛋白质并使其更好的适应宿主体内的环境[5]。

图6 翻译起始遗漏机制

②uORF及它对主ORF的调控

上游开放阅读框(uORF)坐落于mRNA的5’UTR区域内,行使调控真核基因表达的功能。典型的uORF翻译可以抑制下游相邻阅读框的表达[6,7]。uORF在细菌中也被称作前导肽(leader peptides),起到调节氨基酸合成和转运的作用。

大约有50%的人类基因在5’UTR中含有uORFs,并起到下调基因表达的作用[8]。来自于uORFs的多肽可以通过质谱的方法进行检测[9]。

图7 uORF的3中类型

Reference

[1] Champe PC, Harvey RA, Ferrier DR (2004). Lippincott's Illustrated Reviews: Biochemistry (3rd ed.). Hagerstwon, M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ISBN 978-0-7817-2265-0.

[2] Kozak, Marilyn. “Initiation of Translation in prokaryotes and eukaryotes.” Gene 234 (1999): 187-208.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Web. 10 June 2014.

[3] Herzog, Etienne., et al. “Translation of the Second Gene of Peanut Clump Virus RNA 2 Occurs by Leaky Scanning In Vitro.” Virology 208. (1995): 215-225.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Web. 10 June 1014.

[4] Kozak, Marilyn. “Pushing the limits of the scanning mechanism of initiation of translation.” Gene 299 (2002): 1-34.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Web. 11 June 2014.

[5] Ryaboba, Lyubov., et al. “Translation reinitiation and leaky scanning in plant viruses.” Virus Research 119 (2006): 52-62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Web. 23 June 2014.

[6] Vilela C, McCarthy JE (August 2003). 'Regulation of fungal gene expression via short open reading frames in the mRNA 5'untranslated region'. Molecular Microbiology. 49 (4): 859–67. doi:10.1046/j.1365-2958.2003.03622.

[7] Lovett PS, Rogers EJ (June 1996). 'Ribosome regulation by the nascent peptide'. Microbiological Reviews. 60 (2): 366–85.

[8] Calvo SE, Pagliarini DJ, Mootha VK (May 2009). '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s cause widespread reduction of protein expression and are polymorphic among humans' (PDF).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 (18): 7507–12.

[9] Slavoff SA, Mitchell AJ, Schwaid AG, Cabili MN, Ma J, Levin JZ, Karger AD, Budnik BA, Rinn JL, Saghatelian A (January 2013). 'Peptidomic discovery of short open reading frame-encoded peptides in human cells'.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9 (1): 59–64.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