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银行业的实践与挑战

 long16 2019-01-05
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银行业的实践与挑战

2005年,世界银行小额信贷年会首次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也称“包容性金融”。2013年11月,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2015年12月,我国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正式明确: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发布了《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提出“数字普惠金融(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等。

近年来,在政策引领和推动下,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大中型银行纷纷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在我国获得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 2017年底,我国银行业机构共有营业性网点 22.76 万个,较2013 年末增长 8.5%,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 95.99%。二是金融服务可得性逐步提升。截至2017年底,大中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贷款(包括小微、“三农”“双创”、扶贫、校园助学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97万亿元,增长9.63%,同比多增1.16万亿元。三是服务质效明显提高。银行业机构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改善服务,创新推出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载体,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四是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截至 2017年底,累计为 261 万户小微企业和近 1.73 亿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信用体系建设有所加快。

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银行业的实践与挑战

但同时,我国普惠金融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水平不一,全面推进普惠金融面临着较大挑战。普惠金融领域消费者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如何做到“成本可覆盖”“风险可控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金融消费者的知识和素养尚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金融业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迫在眉睫。此外,我国金融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征信市场不健全,信用数据碎片化和单一化,“信息孤岛”等影响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要改变上述局面,除需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做好基础设施及信用环境建设外,还需要借助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创新推动我国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8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引领,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

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银行业的实践与挑战

数字普惠金融优于传统的普惠金融,其原因在于大量地运用了数字技术,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可得性和可控性。目前应用在普惠金融领域的数字技术主要有“ABCD”,即: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Big Data)。具体而言,数字技术将为普惠金融带来三个方面的帮助:

首先,数字技术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目前农村地区的移动信号已实现全覆盖。随着智能手机广泛普及,手机银行等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成本,是面对面处理业务所需成本的1/5左右,是网点和代理点成本的1/35。随着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基于手机端的数字支付产品操作难度不断降低,增加了服务对象获得可持续金融服务的现实可能。如中国建设银行开发“建行惠懂你”APP,推出“互联网获客+全线上信贷业务流程”业务新模式,集成了额度试算、预约开户、贷款申请、支用还款等功能。

其次,数字技术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能性。我国现有的信用报告范围覆盖不足,超过一半的人群因为缺乏信用数据,无法享受正规的金融服务。借助数字技术,搭建开放平台,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维度信息,一方面链接到在线场景和用户,一方面链接到各类金融机构,降低信息不对称,就会提高获取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如四川新网银行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自身的科技能力特别是互联网运营和连接能力,搭建起一条条通往小微企业和个人“白户”的“金融毛细血管”,打通金融输血实体经济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最后,数字技术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控性。“校园贷”“现金贷”之所以深陷“高利贷”漩涡,原因之一是相关平台缺乏风控能力,企图通过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而借助数字技术进行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反欺诈,一定程度上提升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风控能力。如多家银行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智能信贷产品,主要为无抵押无担保的个人短期小额信用贷款。该模式下,所有流程都在线上完成,从风控、授信到贷后管理均由系统自动完成一般情况下,人工不干预信贷流程,有助于降低风控等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银行业的实践与挑战

应该说,随着普惠金融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蓬勃发展和深入推进,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均有所改善。未来,普惠金融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还需多方发力,共同施策。

首先,坚持普惠金融可持续性原则。商业可持续原则是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做好政策研究和风险防控的基础上,提供“融资+融智”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及非金融服务,增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农户和创新创业者的造血能力,进而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进一步加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金融科技企业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多层次、差异化普惠金融体系。银行业通过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拓宽普惠金融覆盖面。

再次,继续完善和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央行征信系统基础上,以百行征信成立为契机,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和共享;对各类企业平台积累的信息,在政府支持下,由行业组织牵头制定标准,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建设。

最后,提高普惠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经验表明,公民金融知识水平和信用文化状况等金融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金融业深度和广度。当前我国普惠金融消费者群体的金融素养相对较低,今后,应该进一步增强金融教育方式多元化、有效性,着重加强风险认知能力培养,切实提高普惠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

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银行业的实践与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