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春旧事系列】之没落的蒸汽机车时代

 料峭山风吹酒醒 2019-01-05

老厂区——随处可见黑屋顶的俄式建筑

  机车厂一宿舍楼,一楼老年活动室,76岁的石老先生低头扫着走廊里的烟头。从二十几岁到长春,在这个工厂里一直干到退休,“这一辈子都跟机车关联。”石老先生说话带着一口唐山口音。

  1958年,长春机车工厂招收铁路技校毕业生452人,他是其中一个。那一年的8月3日,走出长春站狭小的站台,等待一辆能带他去机车厂的2路汽车。“好久没车,只好搭马车。”石老先生说,车老板爽快地答应了,火车站到机车厂,马车比公交车多。

  马车穿过西桥洞,上了一段石板马蹄路,车和人“嘎达嘎达”颠着,再走一段马粪小泥路,拐过一片三角地,铁道部长春机车工厂就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节约资金,工厂就建在了中东铁路宽城子火车站旧址上,就用原有的设施和旧铁路线。

  “这个厂是一位苏联铁道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做的毕业设计。”这是建厂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石老先生也这样认为。老厂及生活区里,随处可见黑屋顶的俄式建筑,让这些从全国各地来到长春的年轻人感觉像生活在异国。


吉林省第一台和平型机车于长春机车工厂诞生纪念

“秸秆楼”——当年最好的住房

  厂房要建、生活区要建,“厂对面,房子没有盖儿,困长春时,都让老百姓拽下来生火了。”王福荣是石老先生刚进厂时招来的新工人,他说,那些房茬子,被条件好点的人家接了过来,修葺一新,或住,或卖。王福荣家在东三条,每天走路上班。后来,他也买了一个翻新的房茬子,120块。他的工作也是修旧房子,比如机车厂医院,“外面看着都是好模样,里面破破烂烂的,棚啊、楼梯啊,坏虽没坏到哪里,却不适用于医院。”他说,当时领导指示,修好能用就行。他们就换了棚盖子、瓦,又给家属区的那些俄式建筑刷了油子,防止雨水侵蚀。保存完好的大红楼直接当了翻砂车间(即铸造车间)木型班工作场地,厂区那些老仓库、老站台、洋瓦房……都是王福荣当年的工作对象。

  后来,招收的新工人越来越多,厂里就在二道沟大野甸子上修建了41栋“秸秆楼”!1958年,物资缺乏,楼房墙壁中填充的都是锯末和炉灰,屋顶钉灰条,上面铺秫秆(高粱的秸秆)。可就是这样的住房,也是当年最好的。

员工业余生活

蒸汽机车——“油包”工人眼里的风景

  1959年,隔着一条小路的工厂和居民区,生产生活已经进入正轨。每天,火车汽笛轰鸣,门前小路烟尘飞扬,几栋超大的联合厂房,进进出出大小零部件,工厂里走出无数的“油包”工人(因其工作服常被机车上的油泡透了,人们日常习惯称之为“油包”工人)。

  石老先生、王福荣、王景林、周兴发他们做着跟蒸汽机车相关的各种活儿。偌大的机车沿铁路线开到工厂,在解体车间用大碱锅煮洗,烧开的火碱水把车体上油污、灰尘浸泡清洗,不能彻底清洗干净的机车就进入解体车间。大修机车,分解零部件要三四天。分解检查员确检,确检后将各部件送到各自承修的车间进行检修,如车轮车间、煤水车间、锅炉车间、车架车间、部件车间、附件车间、锻造车间等。修完,到机车车间进行组装。到点火车间压油、准备试运。

  试运很严谨,从长春站到大屯站正线两个区间,后面挂着装修理人员和修理工具的车厢,在路上发现问题随时整修。

  从最初修美国、日本、德国的杂型蒸汽机车,到后来修理中国自己制造的蒸汽机车。前进型、建设型、人民型……“油包”工人眼睛里只有机车。王景林记得1979年厂里研制成功了全国首台长征二型四千马力燃气轮机车,“那是为未来青藏铁路专门生产的汽轮机车。”

1986年——铁路系统最后一次接班

  16天修竣一辆车,全套活干完,修理机车联合车间的几千人,身上两套工作服都油透了,车间澡堂地面漂着一层油污。若是赶上下雨,这身工作服真比油毡纸都防水。

  厂修的每一辆蒸汽机车,所有更换、检修、组装等重要工序、零部件、技术参数以及哪些人做了检验工作,都要记录在机车履历簿上进行签字确认。一辆蒸汽机车从诞生到报废历次配属局段变动、厂修、段修、洗灌等情况全部可以找到,哪些工厂、机务段检验人员、总工程师经手签字,每辆机车都有这样的一个超详细的大履历簿。

  今年74岁的张光磊老人,当年做的就是验收工作,“这些履历,各种合格证都在我这里,只有我签字,车才能出厂的。”厚重的履历上记满名字,在这里,车和人,永远有迹可循。

  1984年,周兴发的儿子参加铁路系统招工,经考试被择优录取全民固定工进厂上班。那个年月,机车子弟在厂区的世界里接受完教育,回到厂里工作的人有很多。有接班的、有下乡抽回参加工作的、有参军复员回来的……

  1986年,周兴发提前病退,铁路系统最后一次接班,并且是全民固定工,被他的小女儿赶上了,接班进厂。

  从那个时候开始,铁道部开始加速淘汰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数量多起来。


最后一辆蒸汽机车修完出厂,员工们在车前拍照留念

2003年——最后一辆蒸汽机车修完

  虽说蒸汽机车在加速淘汰,可作为年修近500辆蒸汽机车的修理工厂,长春机车工厂内依旧干得热火朝天。

  第二代机车人上班时,厂区的杨树直径已经一米多,树叶在高空交错,一路清凉,车间都跟着借力。高温天,电瓶车上放一个大罐子,到汽水站接一罐子汽水。生产线上的工人拿着大茶缸,接满,咕咚几下喝光。汽水管够儿。

  “那时候,铁北有暖气的房子是机车厂宿舍;有暖气的学校是机车厂中、小学;有暖气的医院是机车厂医院。”周家人还记得当年演《霍元甲》,家里都是人。那时候保生产用电,晚上到半夜是要限电的(停电),很多家属区有电视也没法看,但大厂的家属区有电。

  后来,凯旋路从厂门前通过,厂正门对面修建了海狮公园,第一代机车人基本都退休了,公园是他们另一个报到地点;工厂,变成了孩子们上班的地方。

  再后来,铁北出现大批的工厂,挂面厂、一面粉、二面粉、啤酒厂、肉联厂、长春燃料公司、长春蛋禽厂、变压器厂、长春第二电机厂、长春试验机厂、开关厂、锅炉厂、水泵厂、碳素厂……

  1988年12月21日,大同机车厂生产的最后一台干线蒸汽机车前进型7207号出厂,蒸汽机车从此停产。伴随着它的停产,驶入长春机车工厂的大修机车越来越少。

  2003年,最后一辆蒸汽机车修完,工人们的心情难以言表,跟蒸汽机车摸爬滚打一辈子,这“最后一辆”被打扮得和新车出厂一样,戴着大红花。工厂里挂着告别的条幅,争着在车前拍照的人一批又一批。大家都知道,蒸汽机车的时代结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