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爸叫死胖子”:你对另一半的称呼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墨菊香 2019-01-05

有些爸爸妈妈在家里喜欢用嗔怪式称呼,比如妈妈叫爸爸“死胖子”、“死鬼”,爸爸叫妈妈“小弱智”等。其实,青榄君认为这类称呼更适合私密的情感宣泄,不适宜在孩子面前频繁互称。本文作者大fairy

——青榄君说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

湖北十堰,一名3岁女童与家人走失。当民警赶到,询问其父母信息时,孩子的一句话让民警哭笑不得:“我爸爸叫死胖子!”

不仅是民警,就连屏幕后的广大网友们,也都被这句话逗乐了。

原来,这个孩子的家庭中,妈妈经常喊孩子爸爸为“死胖子”。这个或许是亲昵的称呼,却被孩子当了真。

而当日常嘴炮内化成孩子的认知,却没人能笑出来了。

一对夫妻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互怼。指导孩子做功课时候也不例外,爸爸嫌妈妈学历低,而妈妈则反讽爸爸薪水低。

一次,妈妈要给孩子检查作业,没想到孩子说:“妈妈,爸爸说你是智障,我怕你会算错。”

原来,大人间的所有互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所以我们提高自己,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但我们都忽略了一点:亲子关系并不是养育的全部,家庭才是。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敏感。01

日常称呼,折射出家庭的教养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的行为上。”

上周,同事雯姐在办公室吐槽8岁的儿子。

雯姐说,孩子什么都挺好,就是说话没大没小。他想喝水,会对雯姐说:“喂,给我倒杯水”;他想吃虾,会对奶奶说:“哎,奶奶,晚上做虾给我吃!”

在学校,他对同学也“哎、喂”地称呼,甚至有时,对老师说话也会这样。

因为这事儿,有老师还专门跟雯姐沟通过几次。雯姐也试过和孩子谈,但基本无效,好个两三天,之后照旧。

孩子虽小,但常用这种语气词也显得不太礼貌,正当大家唏嘘的时候,财务部张哥推门进来:“哎,昨天的合同给我一份。”

只见雯姐快速递出去一个文件夹。

雯姐和张哥是公司的夫妻档,我们经常用默契来打趣他们严丝合缝的配合。但这次,我心里一动,问雯姐:“平时你们夫妻在家,都会怎样称呼对方?”

“老夫老妻了,哪有什么称呼!当了一天的同事,晚上回家连话都不想跟他说。”

同样的事情,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综艺《爸爸去哪儿5》中有一期,jasper想吃鸡腿,就对爸爸陈小春说:“嘿!我想吃那个,你给我夹。”

陈小春当时几乎愣住了,不过他控制住自己的暴脾气,把菜夹给jasper,同时严肃又极为认真地对jasper说:“嘿什么?我是爸爸,不能嘿,要叫爸爸!知道吗?”

后来,jasper再也没叫过“嘿”,不仅对陈小春,也对节目中的任何人。

称呼,不仅是单纯的名号,更是一种社会化身份认同的体现。

在一个不把称呼当回事的家庭里,孩子意识不到社会化身份重要性,把不礼貌当有趣,难以获得社会认同。

董卿说:“你想要孩子是什么样,自己就先成为那个样子。”

因为孩子的脾气秉性,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家庭和父母的修养。02

日常称呼,决定了家庭的温度

从心理学上说,夫妻间的称呼,是彼此亲昵的直接体现。

《军师联盟》里,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与刘涛饰演的张春华伉俪情深。但剧外,剧情却被史学家诟病。

理由就是史书上司马懿对张春华的称呼:老物。

据记载,有次司马懿生病,张春华前往探望,司马懿大呼:“老物可憎,何烦出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老东西真讨厌,快出去!”

张春华自觉受辱,遂绝食。而儿子们也自觉站在母亲一边,同时以绝食要挟父亲。司马懿只得认罚,不过他仍心有不甘地说:“老东西没啥可惜的,就是怕坑了我的儿子们。”(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看一个家是否有温度,不要看房价几何,权势多厚,要看这个家庭里的人都是如何称呼对方。确切地说,是夫妻间如何称呼彼此。

之前热播的《如懿传》里,因为十三阿哥的夭折,皇帝心生埋怨,疏远如懿。数月过去,皇帝再见如懿后,开口的第一句话竟是:”皇后近日可好啊?“

之前,皇帝一直都称皇后为如懿。如今,皇后的称呼一出口,不光如懿,连观众都知道:帝后是彻底生分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隔离,是冷战夫妻的最常见特征。

就是说,如果夫妻间感情不和谐,而又不想明示,他们往往会尽可能地保持一种克制的相处氛围,俗称生分。

笑容可以伪装,言辞可以粉饰,但对彼此疏离感的称呼,是骗不了孩子的。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在面对困难时,会倾向于选择逃避。因为他们从父母处学来的,就是冷处理。03

亲密关系,要有序有度

武志红在《为何爱会伤人》里说过:夫妻间的亲密关系,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

只有当孩子意识到父母间的亲密时,他们才会心无旁骛地看世界。

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用行动告诉他们:爸爸爱妈妈,而妈妈也爱着爸爸。

少在孩子面前用“嗔怪式称呼”

嗔怪式称呼,比如妈妈叫爸爸“死胖子”、“死鬼”,爸爸叫妈妈“小弱智”等。这类称呼更适合私密的情感宣泄,不适宜在孩子面前频繁互称。

因为孩子无法理解大人的小心思,即使是懵懵地懂了点,也会因羞于对外人言,而对父母的行为生出羞耻感。

秀恩爱如霍思燕杜江夫妇,在孩子面前,也是代入孩子视角,用爸爸、妈妈称呼彼此,反而更显温馨有爱。

管理情绪,给孩子多点安全感

对孩子来说,父母对彼此的称呼,是家庭感情是否牢固的晴雨表。这份晴雨表,直接决定着孩子能获得多少安全感。

父母越恩爱的家庭,孩子的安全感越高。

既然是生活,又不可免俗地会有不和谐的声音。这个时候,要给孩子最直接的安全反馈。

比如,可以与伴侣约定,给彼此一个过渡期的中立称呼。吵架前,是爸爸、妈妈,吵架后,是孩子爸、孩子妈。

孩子一定会敏感地发现,你们彼此的称呼变了,但孩子并未从中获得任何负面反馈信息。04

小称呼,大世界

有句话说,爱一个人,是会写在眼睛里的。那么,爱一个家,以及是否能恰当地表达爱,也藏在我们对彼此的爱称里。

杨绛称钱钟书为默存,那是他的字;钱钟书则叫杨绛为季康,那是她的名。

再爱,再亲密的关系,都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多好。

好的称呼,一定是克制的,既不会甜到发齁,也不会冷到伤人。身为父母,只有当我们彼此尊重、彼此相爱时,这个家,才是个有温度的家。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好的家庭,好的教育,才会有好的孩子。”

愿每个家庭里的人都深爱,并被彼此温柔相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