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延林 水墨古城系列之②

 昵称2632418 2019-01-05



小时候,听母亲说,我比别的小孩记事早,这事现在已无法比较和考证,不知果真是否如此?!不过,凡是小时候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过的事情,我却是至今难忘,就像印在心底一样,愈久远,愈萦绕心怀,想忘也忘不掉。六十多年过去了,走入我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人,他们的身影、面孔抑或声音,仍然活生生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同样,古老青州的一些历史建筑,如街道、胡同、店铺、公馆、祠堂、庙宇等,大凡我亲见亲历的,都铭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并不时从记忆的仓库里把它们翻出来,捡拾儿时的感觉。有时我想,记忆就像一卷胶片,过去见过的影象一经眼睛这部相机的拍摄,便保存在了大脑的胶片上。上了岁数的人,大多会沉湎于怀旧的情结之中,昨天刚经历过的事情,今天已然忘得模模糊糊,但几十年前的往事,却能异常清晰地反复回放,记忆犹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恋旧情怀吧!幸好,我有画笔这件工具,有记忆这个功能,有近七十年的生活经历,在茶余饭后,便用或线描,或水墨的艺术形式,尽可能准确地把古城地表上先后消失的历史建筑,用画面使之得以再现,让今人也能感受一下古城旧貌,以弥补无历史照片的缺憾。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我的出生恰在新旧两个时代交替的子夜时分,最多能目睹近七十年来青州古城的存在和消亡。但是,随着青州的历史演变,它们在古城的土地上,却屹立了几百年、几千年,能够在它们消亡前,目睹和亲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机遇和幸运!所以,我力求用画笔和文字打开记忆的开关,尽可能记录它们,还原它们。诚然,通过回忆、创作和记述来完成以上课题,也是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家乡的挚爱,因为它寄托了我浓浓的乡愁。本期,我根据儿时的记忆,创作了以下四幅水墨作品。它们都是近几十年来,在古城陆续消失了的几座建筑物。在期盼读者朋友们指正的同时,把这些画儿当作一种弥补缺憾的慰藉,便是我创作的初衷了。又想起文章的开头,母亲说我记事早的话,我真不愿否认。况且,有时我还异想天开的奢望,如果再能记得我出生前二十年的事情就更好了,岂不是多留一些历史遗迹和古城风貌在心中,那么,今天会有更充实的创作素材,来画更多古城前生的图画,奉献给热爱古城历史的朋友们!之所以有此奢望,只为我爱家乡爱得太真太切!(文/王延林)




昭贤祠该祠位于房氏宗祠稍南路西,南与阁老府巷相邻,俗称刘家祠堂,是纪念明代重臣、三朝元老刘珝的祠堂。大门高大宏伟,门前至少有五层石阶,据说大门两侧也有高大石狮,但我记事起已无石狮。拾级而上,迎门亦有高大影壁,右手向里,有一长长通道,里面才是几重厅堂和院落,但建筑俱毁,仅留一空旷场地。1958年后,为公社大队用作场院,后建为民居。直至2000年,在城区规划拆迁中,昭贤祠与房氏宗祠最终消失在古城大地上。



房氏宗祠该建筑物位于北门大街中段路西,建于明末清初,是纪念明清名宦房可壮的祠堂,又称房家祠堂。因祠堂门外有两尊巨大石狮,里人俗称狮子门前。小时候,常与小朋友在大门下和石狮旁游戏。门,并不高大,南北两端设木栅栏,中间可通。大概因后来路面不断填高的缘故,门前仅一层石阶。迎门一座虽精致但已破坏不堪的影壁,沿左手走过长长的通道,进去二门,才是祠堂正院。解放后,部分厅堂建筑尚存。1956年,部分房舍和院落为益都县图书馆所用,作为图书库房、阅览室和办公室。另有部分房舍辟为民居,多为房氏后人居住,所以,这条进祠堂门,通铎楼庙巷的曲折短巷称为房家巷。



益都县商会此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位于北营街路东,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该建筑高大精美,发券门洞,欧式门柱和柱础,门前层层石阶,门首上方及两侧嵌有精致砖雕,图案有奇石、牡丹、凤凰、锦鸡,呈深浮雕状,玲珑剔透,多有镂雕,是不可多见的雕塑艺术精品。六十年代初,我上初中时,每每路经商会门口,都为这座宏伟精美的建筑所吸引,常驻足仰首欣赏而误及上学。当近三十年城市开发的风暴无处不及的时候,真难以想象,那些手握权柄和利益至上的人们,是如何能心安理得、无情地决定拆毁这些建筑的?也不敢相信,那些不破不立的执行者们是如何忍心挥起大锤,砸向这些精湛的艺术品的!因此,在十几年前,我有幸以一位青州政协委员的身份,心情异常沉重而神圣地呈交了一份题为《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历史遗存》的提案,这份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但愿能为保护古城文化起到一点作用。



大众剧场该剧场位于老县十字口西,察院巷北头,现青州市信访局处。其前身为芦席搭棚作舞台,观众于露天观看。之后,整个演出舞台和观众席全部罩搭席棚。1949年冬天,席棚被大雪压塌,1950年重建,其所用建材多用拆除府文庙的砖石木料。后几经修缮,增设座席,成为当时全城区的大戏园。至文革前夕,有不少全国剧团和名角来演出过,是古城梨园艺人们演出献艺的场所。正是这座剧场,成长了一批批的京剧人。他(她)们从当年舞台上稚气未脱的“娃娃生”和“小龙套”,已成长为桃李芬芳、粉丝成群的名角。也正是这个戏园子培养起的老戏迷们,从拽着父母衣角看戏,一直成了两鬓染霜、痴迷国粹的铁杆粉丝了。这座于1975年拆除的大众剧场,在许许多多的京剧人和戏迷的心中,是一座永不消逝的艺术乐园。

《东方花都》杂志 2016.9.NO.3 总第二十四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