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岭村的一座[叶氏]祠堂一段家史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国 之 有 史  ·  家 之 有 谱

  客家地区祠堂数量众多。客家宗族,都建有祠堂,包括宗祠和房祠。小的宗族,有一两个祠堂,大的宗族往往有数个、数十个祠堂。有的村落之中,有开基祖大宗祠 和其大小支系的许多房祠,分布较为集中,故而形成一个祠堂建筑群。位于龙川黄岭下村西部的泮头叶氏祠堂,亦为当地较为有文化历史的祠堂。


  泮头叶氏祠堂是黄岭定居的叶茂贵公嗣孙兴建。该祠堂建于清朝年代,于1800年重修,祠堂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座北向南,为典型的两栋一厢客家建 筑。祠堂总为钻木结构,高约5米,大门用石条做门框,门页用硬质木材做成。大门两边有两座石狮,门前有两口大鱼塘,一大一小,面积6亩,有上下塘之分,中 间建有一桥洞,两口塘水互相贯通,上午上塘的水会流向下塘,下午下塘的水会流向上塘,当地传说是“风水生龙口”。泮头叶氏祠堂背有一座小平山,形似龟背, 种有各种树木,远处栗子头山脉像一块莲藕叶,从牛牯岭寨看,似一块莲叶遮着一只龟,因此泮头祠堂又有“莲叶遮龟”之美称。

  历来客家建筑融古雅、简洁、精美为一体,黄岭叶氏祠堂也仍保有这个风格。整体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祠堂内分上厅,中厅各一个,上下天井,上下厅两侧有四 个房间,大门侧有两个房间,两横屋和围龙有30多间房间。厅堂前有“天井”,供采光通风之用。围龙前面铺满鹅暖石,俗称“化胎”。化胎功能主管“丁”,为 宗族生育聚气之处,故有“千斤门楼,万斤化胎”之意。据了解,明清科举制度时,黄岭叶氏科第蝉联,人文蔚起,计有进士举人秀才国学生等180多名。均说明 祠堂的人兴丁旺。当时,在祠堂门坪有二十多根石柱,上面刻有各个年代考取的学名、官名。每考取一名,竖碑一块,谓之“竖碑立传,光宗耀祖”。

  叶氏祠堂仍保持客家房舍比较简洁的结构特点,祠堂整体砖木结构,四水归堂格局,三院亘连整体,祠堂外观整体性和美感也很强,墙线错落有致,灰瓦青墙,色彩 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采用了砖木、石雕工艺,石雕的门、框、楣、坎槛、旁镶石狮石鼓,木刻的漏窗、木雕、窗棂、楹柱,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而独具特色的是 建筑中采用的青砖每块皆烧制有“叶氏宗祠”字样,显示当年叶氏家族在当地大姓望族的气势。

  泮头祠堂是叶氏家族活动组织中心,是摆设祖先神主牌位,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又是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在叶氏祠堂中左右瓦式拱柱上两幅对 联,上厅对联:脉发牙疏种地灵,面朝笔架开天界。大门正中对联:春回狮醒,运转龟灵。大门两边对联:榴花科甲今如古,累叶冠裳昔在兹。以及门前侧立石碑, 一载叶氏简记及族律家规,一记建祠景况和经过,是对叶氏祖先功德风范的褒赞,亦反映了叶氏族规遗训和治家思想。

  文革时期,因为“破四旧”等原因祠堂受到了破坏,门前二十多根石碑被打断,有的抬去做桥,有的抬到河边做洗衣板或者台阶,而祠堂内外的画像、雕刻、神位、石狮、字画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2008年,其后人感念先人之风,召集了宗族人家重新修葺了祠堂。

  斯人已逝,故址犹存。泮头叶氏祠堂是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重要载体,家祠堂历经了沧桑和风雨,其每一块瓦砾,每一件物什,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客家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又是报本返始、不忘祖先的客家精神的体现。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