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嫦娥四号搭载重庆大学的“神秘旅客”首登月球背面

 小男孩叫闫旗 2019-01-05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释放巡视器,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在人类探月历程中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5日,记者从重庆大学获悉,嫦娥四号搭载的由重庆大学牵头研制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以下简称科普载荷)项目将在月球背面开展生物生长实验,构建太空生态系统实验。

图片来源网络

最新消息,科普载荷的主副相机完成第二次拍照,并已经从太空传回十幅照片。主相机传回照片显示管内所有结构,密封正常;副相机传回的第一幅照片显示放水成功,温控正常。

科普,是本次科普载荷项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使命。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教授介绍,项目将展示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自然光照条件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同时还将开展微型生态系统地、月对比实验——同一个生态圈(密闭空间)在地球、月球不同条件下以及在地面自然条件下(开放空间)的生长发育情况对比。

据了解,本次科普载荷搭载的6名“神秘旅客”为马铃薯、油菜、棉花、拟南芥、果蝇、酵母。其中,植物生产氧气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费”;作为消费者的果蝇和分解者的酵母,通过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外,酵母可以分解植物和果蝇废弃物而生长,酵母又可以作为果蝇的食物。如此循环往复,一个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态系统就此形成。

据悉,本次科普载荷生物模块研制任务由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太空生物学研究团队承担。本次搭载的生物物种筛选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因为“罐子”里资源有限,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哪些“旅客”能登上月球,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其次,由于月球表面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极端条件限制,因此要求动植物能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和抗干扰。

重庆大学依托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集学校机械、生物、环境、航空航天、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力量及与航天院所合作,承担了我国特种车总体方案设计、火星资源原位利用、太空天梯等国家任务。

据悉,重庆大学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在嫦娥四号面向全国征集‘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的近300份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于2016年底被最终确定为搭载项目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