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旅融合的场景革命——中国文旅实景演出的兴起与反思

 春花秋月67 2019-01-05

比如,民宿是住宿业的场景革命,经由场景改造,将老旧的民房改造成具有文化质感的住宿空间;厕所革命是场景革命,经由场景的改良,让如厕成为优雅、舒适的体验,是对人的深层次关怀;风景廊道是空间场景革命,赋予公路的通勤功能以景观审美,串联城乡景村,实现了空间环境的美化和优化;文创产品是地域文化元素的场景化呈现,如果将其故事化,就更具有亲和感和传播力。

总之,你在什么场景之中,你就拥有什么样的价值,场景是产品和服务升级、升值的现场,也是产品和服务最终的解决方案。

场景有动态和静态之分,有些是固化的,比如山川形胜、历史遗址、特色建筑;有些是变幻的,比如四季不同、日夜有别、阴晴各异,自然与人为的造景,呈现出多元化场景。

在所有的文旅场景之中,文旅演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是人依据特有的文化资源,借助科技手段,通过艺术创造,打造的一场动静结合、虚实耦合、新旧融合、深浅妙合的沉浸式场景体验,是在特定的环境空间表现历史空间中故事情感的艺术,它是将文化活化、故事化、产品化、时尚化的高级形态,也是文旅融合绝佳的转换校场、体验现场、情感剧场、传播道场和消费市场。

那些无形的,过去只能说道,不能触感的文化资产,在文旅演艺的场景中,以活色生香、情感充沛、情节动人的形态立体化呈现,赋予观众直观、感性和共情式体验,让受众在感官沉浸中,深切感受文化审美,发现历史并不遥远,文化就在身边。

正因如此,文旅演艺将引领文旅“融时代”浪潮,以“匠心精神”营造更多优质的文旅演艺,是推动文旅融合场景革命的必由之路,也是文旅消费的市场期待和必然趋势。只不过,站在“融时代”的门槛上,我们需要就文旅演艺走过的探索之路,具备深刻的审视和反思,文旅演艺的未来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文旅演出的兴起


中国真正出现文旅演艺,要追溯到2004年的《印象·刘三姐》。这是通过灯光电特效技术、舞台艺术和人海战术,将广为流传的壮族民间故事,放置在美丽的漓江山水间进行演绎的中国首台露天山水实景剧。它的创举,在于将一贯高雅的歌舞剧,从封闭的室内剧场,转移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世界知名的景区,以震撼的视觉艺术,打造了一场让游客能在夜间体验的文化盛宴,从而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赋予了一种文化道场的魔力,构成了桂林白天看山水,晚上看演艺的消费体验格局。

如果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我们抽取三个关键词:实景剧、知名景区、夜间体验,就可以定义“文旅演艺”的独特性,以及它的出现,解决了中国旅游的哪些痛点——

一、解决了有景观没文化的痛点。这是在观光时代的大多数景区,包括很多具有垄断性资源优势的5A景区普遍存在的现象,坊间流传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拍照”的段子,是景区供给和游客体验的真实写照。缺少文化体验,所谓的“悠久的、丰厚的、多元的……文化”,往往只停留在导游的嘴上,不会让游客记在心上。而实景剧的出现,将当地那些听得见看不见的文化,实现了场景化的呈现,赋予静态场景以动态律动,优质景观以文化情感,推动景区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完美呈现。

二、解决了知名景区转化难的痛点。中国有很多优质景区,每年吸客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却大都存在留不住人的难题——游客看完核心景点,拍完照就溜向下一个目的地,不会在景区多做停留。留不住游客,也就意味着景区只能赚个门票钱。景区经营者每天眼巴巴地看着游客呼啦啦来得有多快,走得就有多快,走的不仅仅是人,还有他们口袋里待花而无处可花的钱。实景剧的出现,解决了留住游客,刺激二度消费,实现价值转化的问题。这也是实景演出一般都跟5A级景区结缘的功利心——不缺观众,景区导流,演艺分流。

三、解决了旅游城市夜间体验的痛点。根据业界“三七共识”,游客在白天的花费只占其消费总额的30%,主要包括交通和景区门票,而70%会产生在夜间,在旅游六要素中,吃住游购娱五项基本都在夜间。很多旅游城市缺少夜游产品,不能给游客多彩的夜生活和夜间体验,当然留不住人。一台实景演出,构成了夜间体验的核心项目,一是能够留住一部分人实现二次消费,二是能够拉动夜间消费供给,促成夜间体验业态的完善升级。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国175家5A景区的门票均价为105元,具有世界排他性资源的5A景区门票大约在200元左右;而《印象·刘三姐》的演出票价从198元到680元不等,也就是说实景演出的最低票价几乎与5A景区的最高票价持平,而留下过夜的游客“餐、饮、住、游、购、娱”产生的综合消费,才是更大的消费增量。因此,一台优质的实景演出,可以盘活一座旅游城市夜间的消费,以实景演出的小场景,撬动城市夜间大场景的优化,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空话。

正是因为实景剧解决了旅游景区缺文化体验、缺夜间体验、难实现深度消费转化的痛点,并有力地带动了旅游城市综合消费业态和服务的升级和重塑,在拉动目的地综合消费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实景演艺才在《印象·刘三姐》大获成功后,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深受市场追捧,政府热衷,也引来若干创作团队及资本企业,来切分这盘充满商机的大蛋糕。

《印象·刘三姐》之后,它的缔造者——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组成的“印象铁三角”分道扬镳,张艺谋继续打造一个又一个“印象系”;王潮歌另辟蹊径,独创“又见系”;而总策划梅帅元也另起炉灶,成就了自己的“山水系”实景帝国,三者各具风格,扩张布局。

后起之秀阳光媒体集团旗下的阳光新瑞的“寻梦系”,在江西和湖北,三年间分别推出三台大型实景剧《寻梦龙虎山》、《寻梦牡丹亭》和《寻梦大汉·汉颂》,大有追、赶、超的后来居上之势。而杭州宋城集团的《宋城千古情》,陕西陕旅集团的《长恨歌》、《延安保育院》等演艺项目,在十数年如一日的精打细磨下渐成品牌,也成为地方文旅企业试水实景演出的典范之作。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各地规模不同、类型各异的实景演出约有57台,预计到2018年全国25个省市至少有61台。然而,对于拥有数千年历史积淀、56个民族多元创造,每年数十亿旅游人次规模的中国而言,数十台文旅演艺,远远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更何况,从《山海经》里的上古神话到明清文学,从奠定华夏一统的涿鹿之战,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革命,有多少历史故事、风流人物、民族风情和民间传说值得挖掘和重塑,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粹,都值得在“文化复兴”、“文旅融合”的进程中,以现代手法重现其恒久的艺术魅力,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召世界游客的文化审美。

中国文旅演出的反思


正当文旅演出风生水起,各地方政府都将其作为拉动文旅消费、打造文旅品牌的计划内规划部署时,2017年8月,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行者《印象·刘三姐》,负债14亿元,因资不抵债,宣告破产,由“先行者”变为“先烈”,“印象系”仅用了14年时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负债1个亿。集希望和绝望为一身的《印象·刘三姐》,给高歌猛进的文旅实景演出劈头盖脸一盆凉水。

就在这14年间,中国文旅实景演艺几乎是“印象系”“又见系”和“山水系”的大肆扩张期,一是市场需求,二是地方政府渴求,三是创造团队追求,“三求之下”,当一台以艺术创作为魂的实景演艺,开始探寻规模化扩张之路,开始流水线式生产,也就避免不了出现粗制滥造的同质化现象。

就我个人行走各地看到过的实景演出而言,有些匠心独造、印象深刻,而有些纯属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滥竽充数,实在是败坏了这些艺术家和其创作系的名声。工作之便,我也有缘接触过一些实景演出的策划和导演,就专业性和艺术追求而言,我毫不怀疑他们的创造初心——都想打造精品。而在实操过程中,一是一个动辄数亿的项目,艺术为上难免要为官僚为上妥协,君不见有多少实景演出的总策划和总监制是地方某领导;二是一个艺术家的初心,不代表一个创作团队的精益求精,如果创造团队和运营团队完全分离,后果就更加难以把控。

根本原因在于三个不稳定因素:一是市场无时不在动态变化之中,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也无时不在变化之中,一台演出不可能在艺术表现和体验组合上定型,而是要永无休止的完善和改进。二是信息技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之中,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应该跟随技术的升级而迭代,要给观众每次体验都不一样的感觉。迪士尼的理念是“永远建不完的主题乐园”,文旅演艺也应该是“永远不完美的文旅演出”,只有知道不完美,才能自我鞭策求完美。三是地方主政者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之中,一个领导一个想法一套部署,文旅演艺是否能够保证其延续性,就是个挑战,中国经验告诉我们,领导重视啥事儿都能成,领导不重视好事儿也能变黄。

以上三个不稳定因素叠加,文旅演艺的创造团队和运营团队,都需要永不停息的创新精神,以及协调自身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平衡术,这是决定一台实景演出能否可持续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偷懒,都会导致文旅演艺项目从新生走向毁灭。

在体验经济时代,文旅演艺项目在呈现方式上也在进行大胆创新,从观演分离到观演融合,从舞台固化到全程开放的流动式场景演绎及体验,背景、布景、演员、观众、灯光、水电、影音等都力图实现完美融合,试图让观众在若干开放的场景中感受到深度的参与感。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王潮歌“又见系”和阳光新瑞的“寻梦系”。

王潮歌在《又见平遥》中,打造了一个迷宫般的全景式互动空间;而《寻梦龙虎山》和《寻梦牡丹亭》更是以景区为大舞台设置场景,让游客在行进中移步换景,融情于景,体验一种时空穿越感。

开放式演绎、流动性参与,是文旅实景演出的又一次“场景革命”。这一特征在2018年9月25日于江西抚州公演的大型实景文化演出《寻梦牡丹亭》得以再次体现和强化。

《寻梦牡丹亭》以汤显祖故里——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为演出场地,以原址修复的18栋清末赣派老宅为背景,以技术和艺术组合手法,再现《牡丹亭》中亭台楼阁景致。一面长达156米,高9米的山水文化墙围绕着湖面,演出中有三分之二的剧情,都在水面舞台上进行。在8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观众可选择AB两条线路体验古代文人雅士的“游园”,沿途随着“惊梦”“寻梦”“圆梦”三个篇章剧情的推进,观赏不同的演出场景,场景变换,剧情移动,观众跟进,场景、演员与观众三者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沉浸式互动。这种场景创新,或许代表着中国文旅实景演出的未来。

2018年,国家层面的机构改革,宣告中国文化旅游正式进入“融时代”,实际上,也是顺应市场变化的机制体制保障。在文旅“融时代”,需要更多地将僵死文化资源以创意方式激活,转化成符合市场消费潮流的活资产,从而推动文化资源存量向旅游体验消费增量转换。

在这个过程中,无疑要掀起一场深层次的“场景革命”,因为体验异地文化的旅游,所有的消费和体验都发生在若干个不同的场景之中,正是这些场景的有序组合,构成了旅游体验的全过程。

纷繁复杂又虚无缥缈的文化形态,需要在与之相匹配的特定场景之中,得以具象化的展示、活化和立体化、多维度呈现,才能实现文化价值的消费转化,不然,文化会依然停留在有说头,没看头,更没玩头,没购头的“口舌之间”,而不会成为游客身临其境沉浸式的体验。

在这个层面,中国文旅实景演出经过十多年的迭代创新,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将会有更多优质的文旅演出诞生。因为,每座城市都需要一台文旅演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风采!



孙小荣

资深策划人、媒体人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