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百家丨中信银行宣奇:金融科技是银行发展新驱动力

 long16 2019-01-06

伴随着新兴科技业态的发展与成熟,国内商业银行逐步以开放、融合的理念,拥抱曾经传统银行业的“颠覆者”——互联网金融,纷纷制定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希望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银行金融科技转型。现而今,不论是从监管顶层设计到银行战略布局,还是从银行内部经营思路到对外客户营销,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银行业发展新的驱动力。

可预见的未来,银行金融科技将不断开疆拓土,逐步改变银行客户服务和业务流程的创新方式,驱动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变革,通过与银行传统业务的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者产品,进而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提供方式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商业银行视角的金融科技

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及应用与互联网科技公司不同,更多是以自身实际业务需求场景为入口。从应用场景上看,当下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支付渠道、零售与公司金融、风控与安全以及监管等方面,受金融科技威胁且非常紧迫的传统银行业务包括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移动支付和财富管理等。

一是互联网寡头掌控了渠道入口,垄断了大数据资源,这对传统银行的获客模式和盈利模式带来根本挑战;二是人工智能分析客户数据的能力将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游戏规则,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的技术,整个银行对客户、产品和服务的理解将面临颠覆性的变化;三是具有明显普惠效益的互网络金融的风生水起,对银行风险管理、信用分析和风险定价等核心能力提出新挑战;四是金融业务的全面线上化和移动化,银行实体网点的投资回报率急剧下降,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标准化的前台服务和沟通,将加速银行网点裁员浪潮,受金融科技威胁且非常紧迫的传统银行业务包括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移动支付和财富管理等。

金融的本质是价值流通,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于对价值流通的覆盖能力、加速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金融科技代表了金融场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但其本质是仍是金融而非科技。金融科技的融入不会改变银行业中介、支付、资产配置和风控等金融业务的基本功能和服务性质,而是助推了现有金融业态的转型。在社会经济全面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金融业态正发生“三个转变”:一是经营主体多元化转变,金融服务提供方逐步发展为金融机构+科技公司模式;二是新兴科技应用范围不断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创造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三是金融服务逐步从以龙头客户、大产品为中心变为以终端消费者为中心。

二、互联网金融视角的思维启发

如果说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商业模式的颠覆是对市场竞争力本源的拷问,那么来自思维方式的冲击则是对传统银行业灵魂的洗礼。

一是“客户本位”思维。新兴金融科技更突出“云+网+端”的客户本位思维。服务源自用户需求,当需求在某个场景被发现后,反向进行产品研发,并将产品嵌入到场景中,将金融化于无形,实现“产消一体化”。

二是“开放包容”思维。银行需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链的核心不再是由自己控制整个价值链,不再是采用封闭的模式和系统,而是让产品源自场景,每一个场景往往就构成一个垂直行业,新兴金融科技的世界里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自控制所有场景,因此天然地倾向于开放和合作。

三是“平等普惠”思维。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方式更民主、更普惠,而不是针对少数人的、专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更容易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对普惠金融创新以及新金融生态创造奠定了互惠互利的基础。

四是“长尾客群”思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有效突破了地理和距离限制,提升了银行触达和服务用户的能力。利用差异化定位,为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服务的低端客户、青年客户等长尾客群提供专属服务,并逐步培养其向中高端客户发展演进。

五是“场景构建”思维。金融服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能否有效嵌入线上应用场景,是决定提升客户占有率的关键,由贴近客户生活的场景衍生服务的路径,再设计金融服务产品,才能最终保障金融服务渠道获取的主动性。

从辩证的角度看,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业务的融合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金融科技与生俱来的客户体验优、获客能力强、产品灵活度高、场景构建丰富、数据分析充分等多方面优势,如能有效匹配银行机构在产品体系厚度、批发业务客群、资产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特属专长的话,互联网金融将与传统银行金融呈现相互融合、互惠共赢的新发展态势。

三、未来发展展望

新兴技术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大数据是基础资源,云计算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依托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实现智能化发展。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新兴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变得越来越紧密,彼此的技术边界将不断模糊,金融科技创新将越来越多的集中在交叉和融合区域。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经营环境的背景下,加快科技发展是必然选择,当然出于银行业组织管理、经营理念的差异化,完全没有必要照搬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模式,而是应该贴近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做到“因客户而创新、为服务而创新”,发挥内生业务创新和跨界生态融合的优势,围绕客户服务和经营管理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一是银行服务渠道转型,移动互联将成为金融服务主要载体。一方面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和互联网银行等线上渠道将得到快速创新与发展,以适应银行客户需求的转变,例如2017年第一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正式开业;另一方面物理网点向智能化、轻型化和社区化转型势不可挡,客户行为意识的转变追求更为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依托网络技术、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将传统银行业务和科技创新相结合,以客户便利和体验为初衷,实现“销售产品”向“提供体验”的转变。

二是业务合作模式转变。社会经济“数字化”时代,商业形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合,银行同业间的业务往来会全面线上化相交,为满足客户一站式、高质量、高效率的线上服务要求,整个银行业谋求合作共赢、开放边界、相互融合的趋势将逐步显现,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整合既有银行业资源,拓展“长尾客群”贯穿式综合性金融服务,以达到信息一体化、服务标准化的共识目标。

三是传统零售、对公业务升级。三方支付机构创造的新型支付手段是商业银行亟需借力科技创新扭转战局的主战场之一,其次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互联网理财销售、个人网络贷款和智能投资顾问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区块链+云服务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效率的变革,将有利于提升企业融资效率、改善以支付结算为基础的贸易金融服务,同时让普惠化、定制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推动着金融业务从“产品为本”回归到“客户为本”的服务本质。

四是构建“数据型”内控管理体系。金融科技发展并不会改变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属性,相反由于技术的复杂性,肯能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金融风险隐患。但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银行风控的有效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得以提升。结构化数据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模型、生物识别技术、云计算风控等金融科技能力,为银行实现实时风控、“千人千面”差异化风控提供了新的可能。

五是驱动生态创新建设。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可以介入生态、场景的建设,这种创新已经超出了传统金融服务范畴,更接近于电子化金融服务业务,通过生态圈建设来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汇聚合一”,并据此开展金融服务,尝试构建闭环的业务场景和金融一体化生态,取得对线上入口、服务供应、用户行为全链条服务能力,通过自建场景延伸服务触角,拓展客户服务边界,例如工行构建的“融E购”电商平台金融场景,有效实现个人网银客户新服务拓展。

六是加快跨界生态融合。金融业务互联网化必然带来互联网技术产业化,银行目前仍然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主体,随着金融科技转型中对新兴技术引入的迫切性增长,互联网公司与金融机构在技术上合作成为必然趋势。当下BATJ与多家银行合作,不断摸索创新新的融合场景,寻求互联网与金融生态的共赢,合作背后互联网公司的流量转换为银行客户,银行的支付、融资、风控、理财等能力通过互联网场景满足了客户金融需求。

金融业与新兴技术的碰撞融合,使金融科技孕育而生、跨越式发展,并带来了银行经营模式与战略布局的深刻变革,数字化时代银行客户对各类服务便利性、效率、成本的敏感度与日俱增,客户行为模式的变迁,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体的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生存方式。《Bank3.0》作者Brett King曾预言,“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相信银行金融服务作为社会经济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随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演进,在互联网时代重塑新生。

作者:宣奇 系中信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国际结算处副处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