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云名手回顾之“江南七星”之一沈志弈

 率我真 2019-01-06

 沈志弈,浙江温州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手工业的家庭中。沈的父亲是个棋迷,但苦于棋艺不高,因希望儿子将来在棋艺上出人头地,故取名“志弈”。

沈志弈幼时与其母相依为命,依靠出租房屋而维持生活,当时他们住于温州积谷山旁,中山公园附近的谢池巷3号。谢池巷乃一个甚有诗意的小巷,其名取昔时永嘉太守、山水派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

少年时,沈志弈十分酷爱弈棋。当时温州有鸿胜等两个弈棋处,只要有空,沈志奕就跑那里学棋。十二三岁时,他的棋艺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又过了几年,沈志弈有机会与温州当时已成名的林弈仙对局,败北后方知学无止境,人外有人。他更勤奋地悉心钻研,而后棋艺水平达到温州一流。

1936年春,沈志弈赴沪探亲。在上海法华民国路的华园茶楼,沈志弈见到二十多张棋桌座无虚席,就看了起来,发现大多下的是让单马、双马、二先、三先之类的让子棋。这时,又来了两个当地的长衫客,看看沈志弈土头土脑的打扮和怯生生的样子,沈志弈是中小个子,面色黝黑,个性深沉而执着。长衫客知道他是外地来的生客,就主动邀沈志奕下棋,并说:“您是‘新者’(含可宰之意),可让双马。”,并说好一元一盘的彩金。沈志弈虽然在温州是顶尖棋手,但在上海却是初来乍到,不知对方底细,就同意入局。第一局长衫客故意露出一些破绽,沈志弈轻松的获胜;第二局的情况大同小异,沈也很快的取胜了。第三盘开始前,对方作出输得不甘心,定要翻本的样子,竟说:每盘彩金加到十元。十元,这在米价每担三元多的当时,是个不少的数目。沈本不敢下这样的大彩,也不是为赢彩金而来,沈的目的是会会上海的高棋。但因仍让双马,认为绝无输棋的可能,于是依照常规,取出彩金,置于盘下,并认真弈棋。

这盘棋客长衫客持红用出了真功夫,炮巡河后伺机夺子,至第四回合如图形势时,长衫客正暗暗得意,认为夺回一子绝无问题。没料到沈志弈实是一把好手,突然走:车9进 1!这步棋落子后,长衫客初以为沈下出错着,但仔细一看,不禁一身冷汗。原来这步送车的棋,竟是解围的妙手。 因若吃车,自己的车仍被吃回,实即兑车,还解了对方的重围。之后的棋,沈也毫无破绽结果第三盘也是沈胜了。长衫客心里一乱,眼睛一转 说:“你有这样的水平,怎能 叫人让双马!”全不顾让棋是自己提出的事实,反要沈志弈再来三盘,同样是让沈双马。沈见对方蛮不讲理,但恐人地生疏要吃亏,准备放弃可拿的十元不要,把自己盘下的十元拿回算了,但对方还是不依。正在纠缠之时,又进来一个身材伟岸的男子,当初步了解情况后,以调解的口吻对沈说:“此地的人以棋为生,你一个外地人怎可来此逞能?”言外之意是:责怪沈志奕以好棋装差棋,为的来抠钱。说毕,解下随身佩带的手枪在桌上一放,转身对长衫客说:“潘鸣岗,你没眼光,怎可随便让人双马?须知这要坏了名声!”这大汉在各打五十大板后,提出解决的办法说:“既然你棋下得不错,我和你对一局,让你二先,若胜了我或是和棋, 十元钱还你;若是输了,这十元就不还了,可好?”沈志弈见 大汉口气很大,心知来头不小,就答应弈棋。这局棋沈大有胜机,但恐怕再出意外,结果弈和。大汉果然信守诺言,将沈的十元还给他,并恭送至楼下。临别时自我介绍说:“我叫李武尚,欢迎你再来交流棋艺。”沈志弈早就知道上海李武尚的大名,今日不期而遇,十分高兴。想想这次初来上海,就遇到硬让双马的怪事和“柳暗花明”的结果,真是一次奇遇。做大的收获,是因此认识了李武尚,为日后来上海闯荡创造了条件。

至1954年,沈家经济状况江河日下,被迫卖出房产,迁往踏碓巷而居。他最羡慕本地的前辈棋手陈笙、永嘉的林弈仙及平阳谢侠逊,也想像他们一样,挟技闯荡江湖。于是,他搭乘海轮赴上海寻求发展。他在上海找到了李武尚,李武尚有“白莲教主”的称号,李武尚在上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经常出人棋茶楼等公开场所,他接触面较广,头脑灵活,好管闲事,颇有侠气性格。由李武尚出面帮助沈志弈安排比赛,沈因棋艺不俗,在沪上有了用武之地,逐渐的站稳了脚跟。

1955年,在上海大新公司,沈志弈与全国各地名手,如罗天扬、杨官、陈松顺、何顺安、朱剑秋、李义庭、高琪、谢侠逊等表演,比赛中互有胜负。这两年沈志弈除了年关节日返温州踏碓巷,基本上都客居沪上进行棋艺交流,这也为他以后加盟全国锦标赛的角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时,沈志弈因报名逾期,遗憾的未能参赛。同一省的杭州刘忆慈夺得季军,看到刘取得如此成绩,使得他很兴奋,也跃跃欲试。

 1957年的全国象棋锦标赛,沈志弈终于如愿参加,此时的他已经是四十多岁的壮年人了,作为温州的棋手,要和杭州刘忆慈

争战。刘忆慈是上届季军头衔,身体很棒,而当时沈志弈连日的感冒,头痛发热,有些力不从心。开局后刘稍占优势,至残局时,刘有车马兵士象全,沈有车炮双士(如图)。对于沈来说,局势危险,刘的马可卧槽兼挂角,还有中兵冲入

中宫之势。当时,刘忆慈果真就走了兵五进一,冲入宫心叫将,因为沈若上士(无论上那只士),刘均可马挂角叫将,并吃车而胜,刘是这样想的,赛场上其他人也大都这么认为。但沈志弈对棋理有较深的研究,他突破常规的思维,以车4平5去兵,用反叫将的方法逼刘马六进五去车。此后,刘等着沈上士去马,以便平车捉炮叫杀。

殊不料下一步沈没有吃马,而是炮 9进5升炮。原来这是沈的一步出意料的妙棋,它以弃车的方 式,陷住了马,还牵制了助攻老帅,既化解掉刘的攻势,又构成了一盘有险无危的棋局。于是,一盘轰动全场的妙和怪局诞生了。沈志奕也因这盘怪棋出了线——获得参加全国赛决赛的资格,更因这盘棋被称为“沈怪杰”!有一篇报道,文章名为《沈怪杰苦斗刘仙人》,就是评述这局棋的。

1958年全国象棋锦标赛,沈志弈的积分未能保本,实因他身体原因,他是在招待所吐了血,抱病而战的,但沈志弈在这两届国赛中,他对几位国手(前6名)的成绩也不差。沈志弈除了两负广州杨官、负一平上海徐天利,他在对二位叱咤风云的青年名将武汉李义庭、哈尔滨王嘉良均两胜,对两届季军杭州刘忆慈一胜一负,对上海何顺安、惠颂祥、哈尔滨张东禄、沈阳任德纯均打成平手。沈志弈在决赛中,虽然未能普入前六名,但他对冠、亚军胜一和一的得分率却冠于群雄(季军杨官璘是两局均和),成为左右五座的一位关键性人物。 沈志弈在第十轮上以《桔中秘》古法斗炮新变击败了呼声最高的“小神童”李义庭,使李在夺标途中感到荆棘重重,他一直紧迫于何顺安之后,直到最后两轮,虽然闯过“东北虎”王嘉良与任德纯两个关口,但如果何顺安亦连胜开封田嘉树与温州沈志弈,则将以十胜七平绩二十七分雄踞首席了。何顺安破城败田,自在意料中(因田嘉树是名列十八末位的值殿将军),于是对沈志弈之战,更为众所瞩目。这盘棋,何有中局反先,用车保当头炮镇住老沈的窝心马及中象位炮,局势占优。可是优而谁胜;老沈似陷僵局,可是僵而不死。因有“兄弟兵”过河携手遮将,上二路车困马于河边,使何顺安无法支援,只能互走闲着,终于相持成和。李义庭与何顺安同积二十六分,因用时少而登上棋王宝座。沈志弈劫驾又保驾,身手不凡,传为棋苑佳话。诗曰:                    志弈名符实,
                   黑马胜神童。
                   劫驾又保驾,
                   棋坛树雄风。

按照目前的目标,沈志弈是可以获准申请国家大师头衔的。故权威人士说沈志弈的棋艺亦达国手水准,此言诚不谬哉!

  沈志弈有许多怪局,如对浙江名手高琪的一局,连弃两车,获得绝妙的入局机会,使象棋界颇为轰动。至于沈志弈平时的下棋中,妙手和怪棋则多得不胜枚举。

  应该说全国性的象棋比赛,是一项既比棋艺又比身体的竞技,棋艺好固然重要,身你好也影响到比赛的成绩。沈的身体,平时尚可对付,遇上大比赛,就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但在重大比赛中一种拼劲激发了他,加上局势的巧合,他的思想火花终于迸发,于是出现了一些奇妙的构局,为象棋艺术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财产,也使他获得了棋坛“黑马”的称号。

 1959年全国首届全运会,棋类有幸列入竞赛项目,但每个省只能派出一名选手参赛,曾获两届季军、一次第五名的刘忆慈代表了浙江省参赛。由这一年起,沈志弈也开始淡出全国锦际赛,而他在棋类活动上却从未止步。沈志弈曾代表温州出征广州等地,参加省市间的邀请赛,另外他也于温州搞起一些省市的埠际赛。当时国赛仅为个人赛,且两年一届,如1964年12月的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四省市邀请赛,1965年5月的上海、广东、四川、浙江、温州五省市邀请赛(新老冠军杨官璘、胡荣华均亲临该赛,引起极大轰动),1973年6月(1966年后的国赛已中断7年!)的上海、温州对抗赛,1974年12月的八省市埠际赛等等,沈志弈体质较差,但除搞筹备、竞赛、裁判工作,还要与名手表演以满足当地棋迷的要求。沈志弈自己表示,连续作战吃不消,下个二、三局可以,他也全无某些名手的惜名怕输思想。1964年与当时的三届全国冠军上海胡荣华弈成平局,在1960年之前,与胡荣华也交手五局,沈志弈三胜二负,至1981年,在打锣桥(与改名为广场路)的市体育俱乐部,沈志弈与当时已94岁的棋坛总司令谢侠逊表演,激战从开局至残局,末后战和,此战引起极大轰动,观战者人山人海。

1981年9月,全国联赛在温州举行,这大概系三项棋赛集于一处比赛的最后一届了,规模盛大空前,棋坛明星荟萃,象棋之外,围棋的聂卫平、马晓春等,国际象棋的叶江川、刘适兰等均亲临雪山饭店。沈志弈则担任象棋赛的副裁判长,顺利地完成了竞赛任务。

1982年亚洲团体锦标赛于杭州举行,沈志弈虽病弱之躯,还特地前往大会,拜会神交多年的中国棋坛俊彦,十分快慰!

沈志弈一生未婚,而其毕生钻研棋艺颇有南宋林和靖的“梅妻鹤子”之慨,也有个同胞弟弟,早年去了台湾,后从商,至80年代初改革开放期间,其弟曾带了彩电返温州踏碓巷看望他。温州棋友说沈志弈甚孤苦,但他幸有一位义女孙萍秋,能弈,也善经营,后任温州袜厂的厂长,孙萍秋对沈志弈颇照顾,沈志弈外出,孙萍秋均先安排好厂务,全程陪同义父,于在生活上给予照料。

1974年,沈志弈等人与温州市体委、市少年宫等联手推出油印本棋刊《鹿城棋苑》,研摩名局,品评棋艺。当时棋刊寥若晨星,1976年起《鹿城棋苑》升为铅印刊物,国赛期间则出版《增订本专辑》,于棋界贡献颇大。

沈志弈在温州系棋界权威人物,例如市民对弈,常听到:某某方必输了,除非请沈志弈来,或可支撑一阵。在温州学弈的青少年棋手或多或少均受师于他。沈志弈最有名的学生金丽玲,曾于全国赛上打进国手(前6名)行列,被授予女子国家大师。沈志弈在温州搞埠际赛,因为需要,又培养裁判,据温州市体总工作的吴永乐讲,自己幼年是沈志弈家谢池巷的房客,1950年自己4岁时就受沈志弈在棋盘上的启蒙,学会了下棋、打谱、破残局,至上世纪60年代,沈志弈教自己判别棋例,向裁判工作方向发展。

由于沈志弈工作出色,温州市政协聘他为政协委员;在市体委任棋协副主席,并任《鹿城棋苑》主编。

1991年沈志弈因病谢世,全国及温州棋界少了一位好棋手、好老师。在他逝世后,从第二年起,温州市体总、棋协每年都举行一个名为“志弈杯”的棋赛,以示纪念。

上海万安平先生有诗赞曰:

沈志弈

楚汉交锋起战尘,

温州高手出招神。

沈君怪局留今世,

犹记《鹿城棋苑》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