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童谣(图文本)》发博客51-宋真宗时童谣

 高山仙人掌 2019-01-06


宋真宗时童谣①

欲得天下宁,

须拔眼中钉;②

欲得天下好,

无如召寇老。③

——《古今风谣》

 

【注释】

①宋真宗——北宋第三代皇帝,名赵恒,公元998~1022年在位。

②眼中钉——借指丁谓。丁谓(962~1033)字谓之,又字公言,苏州长洲人。宋太宗时进士。真宗时历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参政知事、宰相,封为晋国公。仁宗即位后,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后授秘书监,死于光州。

③寇老——对寇凖的尊称。寇凖(961~1025),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太平兴国时进士,景德元年(1004年)任宰相,反对投降派南迁的主张,力主对辽抗战,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后再起为相,又被丁谓排挤去职,被贬逐至雷州并病逝。有《寇忠愍公诗集》。 


 《中国古代童谣(图文本)》发博客51-宋真宗时童谣


【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性童谣。其主题是人材与“天下”的关系:坏人是扰乱天下的祸根,而好人是治理天下的关键。

童谣主要是通过对宋真宗时的两个大臣的对比褒贬来体现其主题的。“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谈的是坏人对天下安危的祸害。“眼中钉”是指丁谓。此人是一个“奸邪险伪”之徒(《宋史》第9564页),与王钦若、林特等五人被称为“五鬼”,足见其声名之狼藉。他出身不恶,且多才多艺,但善于溜须拍马,品格低下。他是寇凖一手提拔的,所以颇有些“感恩戴德”的味道。有一次两人一起参加一个宴会,不小心菜汤弄脏了寇凖的胡子,他赶忙站起来替寇凖揩拭。当时是宰相的寇凖不禁带笑地批评他说:“你这个参政官乃是国家的大臣,怎么可以为官长拂须呢  丁谓被说得满脸通红。从此与寇凖结为冤家对头,并到处进行中伤,终于将寇凖排挤出京城。后来,他又勾结王钦若等人,大兴道观,一味迎合皇帝旨意,胡作非为,爬上了宰相的宝座,并勾结宦官雷允恭,独揽朝政,把北宋王朝的“天下”搞得鸡犬不宁。许多人把他当作“眼中钉”一样,一定要拔之而后快。结果宋仁宗即位后,拔“钉子”的行动开始,丁谓也随之倒霉,被贬官不算,还被发配到天涯海角,了结一生。

“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这两句承上而言,以坏衬好,突出了寇凖治理和保卫好国家的精神面貌。寇凖一生,对北宋王朝的安宁的确是做出了贡献的。当北宋初年,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冬,契丹(辽)大举入侵,不久,便包围了瀛州,并直逼贝州和魏州。边境告急的文书有时一个晚上多至5次。参政知事王钦若、陈尧叟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要皇帝“驾幸”自己的家乡金陵和成都,实是要逃避。当时身任宰相的寇凖则严厉驳斥了二人的意见,极力主张真宗“御驾亲征”,以打击敌人,鼓舞士气。他并亲自陪同真宗渡河直达前线澶州。宋军士气为之大振,打了个大胜仗,射死了辽国大将萧挞览。辽国因此请求议和。宋真宗不顾寇凖的反对,急忙派出曹利用为和议使者,答应每年送给辽国白银三十万两,创造了一个打胜仗的反而向战败者赔款的可耻纪录。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王钦若因此多次在真宗面前中伤寇凖,使寇凖于景德三年(1006)被罢相为刑部尚书知陕州。王旦接任宰相后,又在皇帝面前说寇凖的坏话,使他再一次被贬,以后一贬再贬,直至道州司马。宋太宗曾称赞说:“我之得寇凖,就好像文皇之得魏征也。”但这个宋代魏征终于因为鲠直忠正而没有好下场。

据《宋史·寇凖传》载:寇凖被贬官为雷州司户参军时,丁谓也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经过雷州时,寇凖派人送了一只蒸羊给他,但拒绝了他要会见的要求。寇凖的家人中有的要想借机复仇。寇凖就关起门来让他们在家赌博直至丁谓走远了才开门。这种历史性的相遇也进一步突出了两个人品质的高下。

童谣对于用人与国家好坏的关系的表述,对于今天仍有借鉴的作用。


【今译】

要想天下得安宁,必须拔掉眼中钉;要想天下治理好,无人可比寇凖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