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童谣(图文本)》发博客58-兴定中童谣

 高山仙人掌 2019-01-06

 

兴定中童谣①

青山转,

转山青;

耽误尽,

少年人。

——《金史·五行志》

 

【注释】

①兴定——金宣宗年号,时为1217~1222年。



 《中国古代童谣(图文本)》发博客58-兴定中童谣

【赏析】

这是一首反战的童谣。

金宣宗完颜珣在历史上被称为“虽乏拨乱反正之材而有励精图治之志”,但是他的问题是“狃于余威,牵制群议,南开宋衅,西启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补患”。(见《金史·宣宗纪》)除此之外,还要与刚刚崛起的元朝兵马对阵,弄得连年征战不休。仅以兴定五年九月为例,据记载:“戊午,遣亲军讨河南群盗,辛酉,大元兵攻绥德州,壬戌,夏人复侵龛谷……丁卯,夏人犯定西积石之境,戊寅,分京畿戍卒万二千、河中民兵八千,以许州元帅纥石烈鹤寿将之屯潼关西。”这里的用兵,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规模都较大,次数也频繁。全国需要投入多少兵力。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种无休止的征战中,像“青山转”这样的反战童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青山转,转山青”二句,用的是同样的三个字,仅仅调换了一下次序,就把士兵们转战山林无休无止的悲惨而又痛苦的处境以及他们厌战的情绪给鲜明地表达出来了:从地域上说,他们从这座青山转战到那座青山,没有边际,没有尽头;从时间上说,他们从山青的春天开始转战,到山林重新返青回春,表示年复一年,没有休止,没有结束。汉字的构词造句能力、汉语的美妙的表达意思的能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无比魅力。

“耽误尽,少年人”二句,紧接上文,从山的青而又青联想到士兵的青春一再被耽误却不会再来,表达了“山有重青日,人无再少年”这样深刻的含义。一个“尽”字,更是传神之至,可说是厌战士兵的血泪浸出的。这样以山能重“青”人无再“青”作一明一暗、一正一反的强烈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充分想(书为想)的余地。

自古以来,战争就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为正义而战,应该义不容辞;被非正义战争所驱使,就一文不值。童谣中反映的正是士兵们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情绪,他们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少年的青春,应该是美好的,理应有人生的乐趣、个人的幸福、家庭的温暖等等,现在,这一切的一切,都被这无情的战争夺走了,怎不令人愤慨和不满!童谣作者选择了少年青春被耽误这个角度,抓住“青山转”这一细节,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一个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主题,语言通俗,节奏明快,感情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今译】

成年累月在山上转,从青山转到山重青;青少年的美好年华,都被不义战争耽误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