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编修家谱?

 我的七彩石 2019-01-06
为什么要编修家谱?
最近,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中,有人谈到了家谱的事。其中有人说,修家谱,毫无意义,不知道为什么有人那么热心?就是先祖做了皇帝,当了宰相,与我也没任何关系。我既沾不了光,也得不了利,纯粹是浪费感情!修家谱能干啥?不能吃,不能喝,还不是弄的闲干事?再回首,本人当年编纂家谱时,也有人对我说,你修家谱是吃了饭没事干!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的确,现在很多人对修家谱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修家谱是一项没有意义的事情,甚至认为修家谱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因此,有必要和大家谈谈个人的想法,谈谈编修家谱的作用和意义。之所以有人认为修谱不重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修谱不能给他们带来某些物质、金钱方面的利益需求。我们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的问题,其实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据本人了解,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修谱,主要是缺钱,这个占到很大的比例。编修家谱不仅不能带来物质利益,还要自己掏钱。在当下一些农村,因为经济还比较落后,因此不愿意出钱修谱的问题尤为突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没有懂谱的人才,没有老谱,没有时间(忙于生计)等等。但是,如果有人发动唱大戏、舞龙灯、敬土地神、打牌赌博等活动,那场面就十分的火爆。什么缘故?说来说去,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缺钱。因此,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视家谱编纂,重视家族文化传承,是当今国内各类宗亲组织的一项重要课题。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谱书、家牒、族牒,是记载一个家族历史和文化的史实图籍,是给后人留下的一部优秀教科书,后人可从中得到经验借鉴、文化传承和思想启迪。一个家族缺了家谱,就不完整。中华礼制,家必有谱,家谱是一家之史,家谱成为了中华家庭中一种视为“传家宝”的神圣之物。家谱看似家庭历史,又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档案”,其与地方志、国史一样的重要,是华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移民问题、古代人物、人口优生、地方史、经济史、科技史、中外关系史、社会发展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可信的重要史料。

家谱资源具有文物价值。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的是明代版本,有的是名人批校本,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实际存世数量应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这些家谱均属国家的重要文物。

家谱具有教化功能。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的内容,例如:“崇孝悌、敬祖宗、睦宗族、隆师道、务本业、尚节俭、戒赌博……”等伦理规范;同时家谱中记载的无数先辈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孝悌无双的优良传统,尊儒学经的育人风尚,重于忠烈、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辨证的统一,现代文明的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也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家谱具有寻根价值。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数万名读者,其中不少人都是为了寻根问祖而来查询家谱的,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是难以形容的。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通过编修家谱,维护家族团结,增进家族之间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族互助。同时,还能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知悉家族中的血缘亲疏关系。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历史记载和文化典籍,那么国家的文明和发展进程就会出现断档。国家需要有文化传承载体,家族同样需要。

家谱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姓氏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姓氏寻根作为姓氏纽带的文化寻源活动,近年来引起海内外的多方关注,将对弘扬民族精神、完成统一大业、实现伟大复兴,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编纂家谱是一个社会行为。
首先,续编好家谱是历史传统。中国有着悠久的宗族历史,也有着悠久的家谱编纂历史。到了20世纪50年代,宗族制度崩溃,同门观念弱化,宗族制度解体。特别是经过“文革”的洗礼,中国的家谱编纂断档了四十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谱编纂传统才逐步恢复。今天很有必要延续这个传统,让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
其次,没有家谱就没有家族历史,没有完整的家族传承。家族史为什么重要?可以不写吗?不写当然可以,不影响一个普通人的生存与发展。但如果有了家族史,会更好,更有意义。不写,先人事迹没有记载。不写,自己的事迹也不会被记载,死后没有人知道。人来一趟人世间不容易,时间不长,至多百年。从历史长河来看,其实百年相当短暂。没有家谱,人类的家族记忆多只能追溯三代。因为,家族上下代成员可以交叉生活的时间多不出三代,而且在时空上只能是部分交叉。如果三十年为一代的话,则父亲只会了解爷爷的中晚年历史,孙辈只能直接接触爷爷的晚年,谁也无法完整地接触上代或下代的一生历程。同时,人的一生表现是多领域的、多方面的。由此可知,上下代家族成员的直接接触有较大的局限,时间上不可能全过程覆盖,空间上不可能全方位重叠。三代交叉的百年之内,可以通过直接的接触,有一个直接的大脑记忆。三代之后,必须通过文献的间接记忆来了解。随着未来生活的无限延伸,人类大脑的历史记忆会出现递减现象,爷爷的事迹会被遗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爷爷们的思想、事迹不转化成文字,记录下来,祖先们的历史记忆就会丧失,会彻底消失于地球,祖先业迹不为人所知,家族历史若明若暗,家族从此成为一个没有文化之根的家族。
相反,如果将家族历史写进一本书中,就有了一个文化之根,残缺的家族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传承,能知道祖先的来源,知道我是谁,我从那里来。中国不能成为一个永远只有三代记忆的实用民族,得知道自己从哪儿来。只有血缘传承与文献传承相结合,这样的传承才是完整的传承。
其三,家谱可以让祖宗与后代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记住家族历史?记住它干什么?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留念历史记忆,可以随时回味,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一些教益。大脑中的历史记忆是一笔财富,留存大脑中,可以自用。如果外化,讲给人听,可以小范围内他用。如果进一步写成书面文字,可供更大空间人所用。人类的高明,在于可以将智慧写成文本,不断流传下来。编纂自传、家族史,让自己的事迹与记忆不断传承下来,至少在家族中不断传承,这是一种相当积极的人生观。追溯生活历程,总结人生得失,是做人的一大任务。人类的伟大,正在于能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言行。祖先逝世以后,只剩下文化价值,其人生经验、人生历程,会对后人有一定启发。有了文本,人死之后,其故事仍可流传于世,可以为后辈所传承。有了家族史,就建构起一座家族精神家园,可以激励后人,精神相通。一个人站在列祖列宗前,翻阅着记录着祖辈生命承继过程的家谱,那种生命的神圣感觉与历史感觉,对一个人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重亲情,提高自己的责任感,是起着无法替代的励志作用的。
其四,修家谱是家族历史文化积累的开始。一个家族历史的辉煌或平淡,必须通过文本来展示。只有文本,才可以超越时空而流传。没有历史记载的家庭,是一个文本中不存在的家族。有了家族历史的文献积累,才有资格称为文化家族。家族文化有一个积累过程,没有几代人的积累,是不可能进步的。一个人解决温饱以后,只想着物质享受的人,则是境界十分低下之人;如果能进一步做一些文化事业,那就是一个境界相当高的人。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文化人,应该有所觉醒,主动地承担起家族文化建设之任。我辈今日不修谱,三代之后谁知你。你记住你的祖辈,子孙也会记住你。修了家谱,从此就开了一个好的头,进入家族文化传承时代,以后可以不断地续修下去,让家族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修家谱还意味着我们没有忘本。而今,家谱已经不再单单是家谱,而是对祖先的一种尊敬,是对家族延续的一种责任。如果没有家谱,那又如何继承先辈优良传统,如何让先辈的光辉事迹为后辈所敬仰。古人云:礼莫大于尊祖敬宗,典莫大于修家谱。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说:“百事不泯,有益于史乘者,续谱也。”并进一步指出:“族人无谱,则昭穆混淆,人不知祖,则姓紊乱,与禽兽何异焉!”宋理学家张载指出:“没有家谱,人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家谱,作为姓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经过改朝换代,社会变迁,风风雨雨几千年,延续至今,充分说明,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历经战乱和风雨,终究走出了困境,走向了光明。在新形势下修续家谱,对继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同时为子孙后代留存一份无价的宝贵财富。编修家谱族谱,上以溯祖宗昭穆之序,下以清子孙世派之源。发扬古贤之风范,传承先人之美德。重申族规家训之谕,启迪子孙后代之本。能增强氏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可激发同根、同源、同宗的血缘亲情。

家谱族谱中记录的历史名人,尤其是明君帝王、贤臣良将、封疆大吏、高级官员,他们安邦治国,维护民族利益,耗尽毕生精力,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此教育后人,牢固树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观念和爱国、爱家、爱民族的情怀,共同把伟大祖国建设好。家谱族谱中记录各行各业的精英,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用他们的业绩,教育后代,树立远大志向,虚心学习,艰苦创业,不断探索,再创辉煌。家谱族谱中的族规,要求族人遵纪守法,不抢、不盗、不嫖、不娼、不赌、不吸毒,是法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家谱族谱中的家训要求族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兄弟互携,妯娌相邦,家庭团结,邻里和睦。在社会生活中,诚信待人,童叟无欺,不坑蒙拐骗,不以强凌弱,应助困济贫,见义勇为。这些内容,是道德教育的教科书,是教育后人“忠、孝、善、美”的特殊教材。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是完全一致的。

“传承家族精神,凝聚家族力量”,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关系到列祖列宗,更关乎子孙后代。从现实来讲,每个人都应当搞清楚我从哪里来?这个来历在生理上自然是娘胎,从文化根脉上来说就是血脉关系。所以有些地方,你骂他娘,他还能够容允,你敢骂他祖宗十八代?不信你试试!当然,挖人家祖坟更是不行。中国民间三大底线——挖人祖坟,砸人饭碗,抢人老婆,这三件事万万做不得!今天我们做官的、经商的、出外打工的,或直接或间接,都享受着祖宗福荫。

南方很多名门旺族修家谱建祠堂,哪家生了男丁要到祠堂报个名儿,走了老人要到祠堂立个牌儿,活着的、死去的,家谱里有个名儿,就是出国离乡,多少代多少世也要回来认祖归宗。这些民间文化的东西,跟思想先进不先进没有关系,跟有没有出息倒是很有关系。越是尊老敬祖的家族,就越是团结,家族越是团结,子孙就越有出息。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基层组织比较涣散,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人生在世,滚滚红尘,就像一滴露水,一片浮萍。在家族谱系中,再牛的人都很渺小。如果没有祖宗,没有家谱,百年之后你如虫,如蝇,如草芥,来到世上走了一趟,什么痕迹也不会留下! 

我们修撰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家族发展变迁的历史,更应该是一部教育后人的教科书。” 三世不修谱,谓之不孝”,为相当多的宗族所信奉、所戒惧,因此续修家谱,既可体现孝道,又不会遭受不孝的舆论谴责。衍圣公孔宪培指出:“家之有谱,所以溯本原,纪支派,明世系,笃亲亲,非实有报本追远之诚,善继先人之志,善述先人之事者,莫能为之,此孝子慈孙所为”。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需要。清代农村,族人普遍是“聚族而居”,村落是一族或几个家族的聚居地,族人经年累月地生活在一起,日日打头碰脸,谁和谁血缘亲近,谁和谁应当怎样称呼,人们需要怎样交往,是应该明确无误的,否则,就不是“一本”的族人关系,而是不相干的路人,这严重违背了族人关系的原则,宗族顾虑及此,就要修谱和续谱。三是修谱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康熙朝大学士李光地说,“宗谱之兴废,家之兴衰之占也”。因为“家替于暌,隆于聚,宗与谱所以聚其睽,而使之有统”,即修谱是宗族凝聚力、组织能力、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能够修谱,是宗族有活力的表现,也是大族、望族的标识;族谱不能修,表明宗族缺乏凝聚力,缺少修谱的财力,落入小族的处境。世家大族就应当有宗谱,否则就不成其为大族。族谱为宗族和个人脸面增彩。没有族谱,不知祖宗,无疑是衰落宗族才会有的现象。四是尊祖敬宗收族的手段。清代人认为,修谱续谱是全面实现尊祖敬宗收族的伦常。李光地看到明清鼎革之际的四十年间,各个宗族沦落散佚,巨室凋零,而本宗“族属散而还聚,诗书歇而复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编修了族谱,维护了宗法。他说:“本以宗法而继之,所以长长也;标其爵命而荣之,所以贵贵也;系之传纪而彰之,所以贤贤也。三者备矣,然后昭穆序焉,名分严焉,劝戒彰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