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杂谈:助你写出好诗词

 夜黑心明 2019-01-06


《阿默轩杂识》(上卷)

作者:中微子

简序

老伴笑我:得了老年痴呆症。我即以此戏名为阿默轩,取阿尔茨海默症之意。杂识者,读书学习心得笔记也。 此文没有笔者独创见地,能将前人的诗话,词品等学个一知半解,吾愿足矣,

未列出参考书目,请谅。

(一)


诗词写作,立意在先。意者,文之魂。立意宜高,且贵约、贵新、贵深,就是说意要简明集中,一诗一意,如果二意二出,是为骈枝也;意要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深,即是挖掘客观事物的本质。

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曾相继登过大雁塔并写下诗作。高适:“盛时惭阮步,未宦知周昉。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岑参:“净理了可悟,胜因夙可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储光羲:“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崱屴非大厦,久居亦已危。” 杜甫:“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舜虞,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四人思想境界不同,立意高下一目了然。

“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写得豪迈但没什么深意,不如老杜的“吾将罪真宰,意欲铲迭嶂”。

又如,崔涂的《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就不如杜甫的《孤雁》有深意:“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二)

诗_高雅的文学艺术。诗言志,诗缘情,诗品即人品,诗格即人格。故诗者亦应有所戒:一戒讥讪。谑语嘲歌,易被认为是轻薄之作;二戒谄谀。不谄不谀,乃诗者人品。三戒鄙俗。鄙在立意,俗在造句。有气骨者,不肯蹈之。四戒纤亵。此戒条,诗者可自察之。五戒剽窃 。宜慎之。

诗的风格即是人格。李白豪放无羁,杜甫稳健沉郁,李贺瑰丽奇崛,王维雅秀,李商隐悱恻,苏轼豪放,李清照婉约……。

司空图的《诗品》把风格分为二十四品(雄浑,劲健,绮丽,飘逸,清奇,豪放,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把风格分为八体(典雅,远奧,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总之,形成个人的风格,是作者成熟的标志。写作的过程中,切忌模仿和抄袭,对创作的根本要求是“自得”。即自己真情实感。王若虚(金)诗: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逊一筹,纷纷法嗣复何人?

(三)

写诗要工于发端。开头可有不同笔法,但必须切题以统领全篇。

有一种起笔突兀,出人意外。如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又如曹植“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再如岑参“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等例是也。

有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如高适“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又如杜甫“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是为此种开头的代表作。

再有以境界阔大,即景生情来开头的,像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也。又如杜甫《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等等。

再有以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开篇手法,例举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总之,好的开头并不只上述几种,只要一开头便能抓住读者的心,并能与全篇内容相结合,这就足够了。

(四)

律诗的承转两副对偶句是诗的重点。好多人说三四句写景,五六句抒情。这只是一种写法。颔联可写意、写景、写事、引证;颈联也可写意、写景、言事、引证等等。其实好的谋篇架构的精采处是承句可缓和,转句再突起,这样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当然,并非必须如此,关键是只要有波澜起伏就好。例如李商隐的《筹笔驿》开头抬起,承句下抑,五句承首联,六句承次联,是一扬一抑,整首波澜起伏 。

总之,承笔与起笔的衔接不可松泛,点醒题意全在承联并且还须留有不尽之意以开转笔。可作典范的一例,张巡《军中闻笛》:“峣岧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而对于转笔来说,其写法可进一层,可推一层,亦可反转,只要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即为佳构。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转笔的范例。

(五)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也就是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总括地说,最常用的有两种,一是以景结尾,一是以情结尾。无论哪种结法,其构思可有三种情况。(一)就题目收住。如张说的《幽州夜饮》:“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用边城结幽州,用夜饮结恩遇。(二)宕出远神。如王维《酬张少府》“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不回答问话,而似说一无关的景象,这种回答是很含蓄的。(三),放开一步。如杜甫《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是把画鹰当做真鹰来描写,所以说是放开一步。

从写作技巧上,再具体举几种常见的。

道破想表达的思想或内在涵义:杜牧“无人知是荔枝来。” 李商隐“不问苍生问鬼神。”

以蕴含哲理的句子做结。如王安石“只缘身在最高层。”。朱熹“依旧青山绿树多。”。

以景结情,展现一种意境深远的景色。如黄庭坚“一江风月趁渔船。”。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以问句启发读者去思考诗的主旨。如秦观“又岂在朝朝暮暮?”。李贺“若个书生万户候?”。李白“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等等。

总而言之,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

细细品评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余韵悠然也。

总结之: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六)

山水风景是写诗最常见的题材,好写也难写。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方为佳咏。

景中无情,徒见其铺排,架屋叠床,索然无味。

此类诗,写作手法多样。一种是情景分写,上句侧重写景(情),下句侧重写情(景)。写情宜缠绵悱恻,写景宜蕴藉冲和。一种是情景合写,虽浑括一气,却仍分析清楚。其实,不必太强调分写合写,都是有所侧重,情景相映而已。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湖的浩渺景色,含有漂泊无归的情感。即情隐于景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投老无归的感情,含有湖上漂泊的景象,即景藏于情中。

没有情的景不要写,写了也无味。同一景可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这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的结果。换言之,是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观察的结果。如任希古的“回眺牵牛渚,激赏镂鲸川”,是以悠闲欣赏的心情描写长安昆明池的景物。杜甫在《秋兴》里也写了同一景物:“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感叹长安乱后的荒凉,抒发出自己的悲哀。

情景相生的写法变化多端,不可拘泥,写的生动就好。

还有一种特色的手法写绝句:四句景物并列,没有相互关系却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或象把几幅画挂在一起,构成一组画。前者如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后者如欧阳修的《夜凉吹笛》“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梦中作)

(七)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或缘物言情。以不离不即为妙,不离于物,又不太粘着物上。以东坡《水龙吟》为咏杨花之妙篇。是写杨花也是写人,“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是人在思量,也是写杨花。随风万里也是说杨花,恨落花难留又是说人,最后“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即写杨花又写人。

咏物诗最忌浮泛或俚俗,以切实幽雅为佳。其架构谋篇可有明咏与暗咏两种。明咏即起句就点醒题面,以下句句明写。例杜甫的《黑鹰》“黑鹰不省人间有,渡海疑从北极来。……”。所谓暗咏,就是通体不点破题目而写物情,以曲笔达之,以深意衬之。使读者一见便知题目。郑谷的《鹧鸪》乃是最佳。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唤湘江曲,苦竹丛生春日西。

此诗第一句写形,二句写品,三句写过,四句写啼,五六句生出游子佳人两意,未二句为鹧鸪写照。

咏物诗常用的有两种写法,一,形神俱似,运用正面描写和反衬手法,二,运用侧面烘托和反衬手法。前者以史达祖《双双燕》为例,后者以姜白石的《齐天乐》咏蟋蟀为例。(原作略)本文仅涉猎咏物诗之一二,皮毛耳。

(八)

理趣及议论是诗的又一门类。写这类诗最忌枯燥的抽象议论。一般来说,采用托物喻志和拟人化手法较好 。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这才有诗味。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以此说出了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说的是环境的重要性。用诗来说理的著名例子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其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脍炙人口的说理名句。再举一哲理诗名篇:王之涣《登鹳雀楼》20个字,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情、景、人、物融为一体,揭示出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又如李商隐的《乐游原》,也是千百年来众口传诵的名篇。纪昀评此诗说“百感苍茫,一时交集,谓之怨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此评可谓中肯。佳例多多,不胜枚举。写此类诗关键在于自己心中必须对某一哲理有深刻体会,向壁虚构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九)

这篇及以后几篇,说说几个写作方法的事。

本篇说“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写诗切忌琐细的描绘。李东阳有首题墨竹的诗很值得细细品玩:“莫将画竹论难易,刚到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尝鼎一脔,可以尽知其味。”引几句耳熟能详的例子:“山僧不知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千枝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再说说以小见大。通过具体的小景物来显示大的景物是诗人通用的技法。“柳叶开时任好风”,这里柳叶是小景,任好风是流露出春回大地的大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帆高挂是小景,以此显示出在大江中驶船的大景。“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是小景,但这景象只有在极广大的山区才可见到,即以此小景写出终南山的广大,也是以小见大。

(十)

来看一首诗: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这是刘长卿的《新年作》。看其颈联,说的是早晚只有猴子相伴,整天只有柳树一同领略江上风光。以此表达出作者的孤寂心情。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化实为虚”。化景物为心思。其关键就是谓词的运用。以“同”,“共”两个谓词把客观景物转化为情思,这就远比单纯的写情丰满多了。再举一例,“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同样,用“知”和“见”二个谓词,从景物中渗透出了感情。再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词外,其他的都是景物的具体的词,靠这两个谓词写出了幽静深僻的境界。王维诗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这种以谓词来化景为情的笔法并不是唯一的手法。也有只用景物的铺排就可达到同样效果的。如“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很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