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的承接和转句

 羽飞图书馆 2012-05-31
【转载】
绝句的承接和转句
一 、关于情景相生的几点补充
1、点染
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例如
《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
接下去说:“多情自古仿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里点明“仿离别”,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重渲染。
再有这句点明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东西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这是又一重渲染。这里有两重渲染,显得感情的色彩更浓重。这样,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大家要知道不仅词里可以点染的手法,诗里同样可以用到。
诗里用点染的,像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点明归思,用秋雨、雁声来烘托。
岑参《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点明无处投宿,用平沙万里来渲染。
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点明诗思很清,用寒流和雪来渲染。全诗的意境都从烘托中表现出来。
在使用点染手法的时候,需要记住一个要点
那就是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意思是说,我们用景物的描写去渲染,中间不能插一些无关的语句,
2、分宾主
作品中所写的有主宾,好比一出戏里有主角也有配角。没有配角光有主角演不成戏,没有主角的戏像乌合之众,也不行。主角和配角密切结合起来表现故事情节,突出主题。配角不是游离于情节之外,同主题无关的。
我们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要和抒发的情感有联系,不能情景分离,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同时不能过多的描写景物,因为诗受字数限制,景物占的篇幅过多,那么给抒发的情感留的篇幅过少的话,也不成,那就成了配角抢了主角的戏一样
但是我们在使用情景相生的时候,所谓的宾主,未必都是景是宾,情是主的。
要看表现的手法来定同样的手法写的诗,宾主关系也未必一样。
例如,最有名的两篇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都是使用比喻的手法来写,两首诗都是比喻,但还是有宾主的,前一首显然以新嫁娘为主,以夫婿为宾;后一首以越女为主,以齐纨作陪衬。
3、即小见大
写景怎样写得亲切有味,这里提出即小见大,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景象。因为景物小,可以写得具体,通过具体的小景物来显示大的景象,耐人寻味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风正指顺风,所以一帆高挂。这里写的是小景,从中显出在大江中驶船的景象,要是在曲折的小河里,船驶行时经常转湾,就不是风正一帆悬了。
王维《终南山》,“青霭入看无”,青霭是一种淡淡的云气,远看有,近看没有。写“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是小景,但这种景象只有在极广大的山区里才能看到,所以通过这种景象写出终南山区的广大,也是即小见大。
4、虚实
有人说,好的诗词要虚实结合,虚实一般来说是讲诗词中情景,景为实,情为虚。这样的作品,多是写景抒情的。前两句写景,然后后两句抒情

但是不是所有的景物描写都为实写,也不是所有的抒情的句子都是虚写
这里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化景物为情思
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注意运用谓词,通过谓词把作者的情思表达出来。

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不成为诗。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两个谓坷,化实为虚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咽”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
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用谓词,同样能化最物为情思。就是采用的列锦的手法。

5、对偶
对偶一般包过正对和反对以及流水对

正对: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最早提出了正对了概念:“正对者,事异义同也。”这是就赋文而言,楹联亦是如此,上下联内容虽不同。但表现的主题一致,其逻辑关系应是并列的。
正对主要是体现在表达方式相同、语调口气相同、联意的主旨相同。但应注意上下联选取事物的侧面、角度要避免重复,用词要避免雷同,否则,易出现“合掌”之忌。

反对就是上下联有相反的内容所构成的对仗方式。正如刘勰所说:“反对者,理殊趣合者”。用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组成的楹联,正反两方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即对仗工巧,又深化主题。如程道州医师自署联:“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上联是美好祝愿。也为下联做铺垫下联是全联的主旨。实际上是对立关系,“反对”手法言简意赅,说理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刘勰说反对为优也是这个道理。
流水对也叫串对。是将一个意思分成上下联来表述,内容连贯,语气衔接。上联和下联若单独考虑没有独立意义、在语法关系上。上下联分别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来逻辑上,上下联联合起来,形成对仗,构成承接、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目的等关系。所谓:“流水对”上下联的衔接关系若行云流水;所谓“串对”。
例子 “心如明镜何须拭;
身似流云自在闲”
上面说了诗词的情景相生的下面说绝句的转承。
绝句的承转
1、承接
如果是使用并列加转合的话,那么承句和起句属于并列关系,所以这里的承接,就是起句的延伸。
如果使用的的是起承承合的时候,第二三句都是在承接起句,第三句是补充一二句的不足,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如温庭筠【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题为【瑶瑟怨】,其主旨在一「怨」字。
诗中却无「怨」字,而从「梦不成」叙起,用反起之法,承句紧接起句,用「碧天夜云」衬映出「梦不成」意态,语意方能连贯。
起,一般可平一点;承,要紧一点;转,要奇一点;合,要新一点(出人意料,有新意等等)。这就是要点是每位诗词初学者应该注意的,也是要掌握的重点。
承句要和起句紧挨着,不能跨度太大
一般承句如何写要和作者的布局还有采用的修辞手法有关。
总之绝句的承接,要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
2、转句
绝句的转句有四种手法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推进一层,是说的这样的手法,叫做层层第进
例如 老杜 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用律诗来说,第三联是转折处
用律诗来说,第三联是转折处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潜入夜」进一层着笔,转为以不觉中感知,谓之进一层转法。
二:退一步转法——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却下」二字既能呼应上文之「生白露、侵罗袜」,又能照顾下文「玲珑望秋月」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
三:反转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起承「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乐趣丛生。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即为反转法。
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
例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知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两句写景,第三句结合题目的转法,但是这个没有扩大范围,只是结合
还有的就是扩大了范围。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了以后慢慢的在讲诗词韵律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