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中的“四两拨千斤”--邯郸 赵志勇

 天地虚怀xia 2019-01-06

意拳中的“四两拨千斤”--邯郸 <wbr> <wbr>赵志勇

在练拳之初我就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个子如何战胜大个子?这个问题一直困惑了我多年,等到我接触并练习意拳后,才对此问题有了一定的体会

  人的力量是天生的,后天想大幅度增加自已的本力可能性不是很大。但人的整体力浑圆力、瞬间的爆发力是可以过正确训练并不断使之增强的。对方的力量发出来后,我以整体力对付他的局部力,以多方向的浑圆力来对付他相对单一的力量,并且变化频率还比他快,这样就可以处处控制对方的重心,能控制自然就能打击对手,这是我练习意拳后对“小力如何打大力”的一个感悟。

    “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中的一种说法,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可以找到它的出处。就这句话在技击中的应用而言,有些夸大技巧作用的成份,只可当作是对力学技巧应用的一种形象比喻而已。其实在别的拳种里也非常重视运用力学技巧,尽量节省自已的力量,保持自已的体能,只不过是太极拳非常崇尚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非常重视劲力技巧的应用,并已将“四两拨千斤”作为自已拳种的技击特点而已。在此谈论“四两拨千斤”,我并非要详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而只是想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来探讨一下意拳中的一些力学技术而已。

    二人较技,身材有高有低,体重有轻有重,本力有大有小,气质有强有弱。有勇气固然可佳,但功力是取胜的基础,巧妙的战术和灵活的技巧是取胜的把握。

    实战技击的整个过程就其力学本质来说,是处理好“三力、两个状态”的关系。“两个状态”是我们身体平衡与不平衡两种情况交替变化的过程。“三力”是指,就我们自身而言,受到了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和对方的对抗力三个外力的作用。这三个外力的合力将使我们的身体在该合力方向上产生位移和加速度;该合力对我重心的力矩将使我的身体产生与力矩同方向的转动。对于对方来说也是如此,这是力学基本原则,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拳术上的奥妙就是如何主动地操纵和改变上述三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巧妙运用上述两个状态之间的变化,产生对我方有利的效果。说得具体一些就是尽量削弱对方劲力的发放效果和应用到我身上产生的效果,尽量强化我方劲力的发挥效果和应用到对方身上产生的效果。对方力量虽然大,我可以设法不让其发挥出来,即使能充分发挥出来也放不到或不能“完全”放到我身上;我力虽小,但能全部发放出来,且能放到最易牵动对方重心、指向最易跌倒的方向上,发力时机又是恰到好处,在对方重心最不稳定的那一瞬间。如果能做到这些,则在我身体被打击之点上,对方的力量总是小于我方的力量,我是以大力御小力,所以自古以来所说的以弱胜强是指虽然对方之力大于我方之力,我是以弱攻强,但在接触点上,在我向对方施加力的方向上,则是我之力大于对方,甚至大很多。在此基础上如能再利用人体的生理特点和力学中的杠杆、螺旋、斜面、三角等省力措施,则效果将更为显著,这就是“四两拨千斤”在意拳中的具体体现。

    要想在实战中巧妙运用“四两拨千斤”,就必须要具备浑圆力和整体快速松紧转换的基本素质。我方劲力如一圆球,对方施加于我身上的力点,始终处于我方劲力球的表面,由于我方手臂的转动、身体的转动、步法的移动,在多个方向上均可分化对方之力,使无着力之处,对方进击之力很难对准我方中心线,这叫“以球为体”。进击时,我利用三角、斜面原理,发力用螺旋劲,如拧裹发力为向前、向上合而发力,如螺杆进螺母,既有裹缠的横劲,又有前顶的直劲,手臂和身躯都像螺钉钻木头,横旋直进,拧着往里进,利用斜面与螺旋原理便可无空不入,力小而整体效果大,使对方难以拨转,方可一击成功,此为“以螺丝为用”。此二者是攻防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守中用中”的技击法则。

    对方以双撞掌向我胸部击来,我身体稍后撤,双手在上以扶按球发力向下、向后、外拍按捋带对方双臂,使对方前栽失重。我借机可提膝击面或双拳击其面部。对方进击之力虽大,但其左右和上下是无力或少力的,因为任何人都很难同时向三个互相垂直方向上发力。我向后下外方发力,动作幅度一定要小,力量要脆,这样就可以减少绕肩关节的活动幅度,使我双臂始终处于灵活有利的范围,便于发力;再者,使我身体更接近于对方便于还击。对方感到力已空回抽手臂时,我便可顺势前击。

    “四两拨千斤”的理论并不深奥,做法也不复杂,也就是充分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改变对方发出的外力方向,使对方处于失重或不平衡状态,以达到我们控制和打击对手的目的。然而想做到恰到好处却非易事。需注意两个要素,即“时机”与“分寸”。引化早了对方撤回,晚了就要挨打,引化不够发而不中或发不顺畅,引化过火了,自己可能要受制。攻防形势瞬息万变,做到发力时得机得势很不容易,所以经过一定的站桩训练,获得一个合理的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间架是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基础。

    1 肢体的分工与配合是实现“四两拨千斤”的重要基础。

    技击中肢体运动轨迹往往是幅度很大的空间曲线,而人体各关节活动幅度都有一定的生理限制,若再考虑到应该使用其最有利于发力状态时,其活动范围更小。最合理的分工是手顾上下,腰司左右,脚管前后,两手还要有严格分工以人体为中线,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各要恪尽职守,这样就可保证周身关节能够经常处于有利于发力的活动范围,使化的动作不至于有过或不及;当然在运动中,手脚、腰身的协调配合是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刻苦练习的,在意拳功法中站桩为静中求动的协调,摸劲是微动的协调,试力是缓动、慢动中的协调,发力是快动的协调,也只有快动中的协调才能用于技击实战。

     2 整体的快速松紧变化是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必要条件。

松紧转换是任何拳种都要求的问题,不独形意拳、意拳而已。在技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以肌群协作的形式来完成。说到这里还要谈一下力量训练的问题,一般来说健美运动员的肌肉都非常发达,力量都非常大,按理说他们的爆发力应该很强,但是我发现健美运动员的动作都很缓慢,一些人练了一段时间健美后,出拳的速度反而变慢了。其实决定爆发力的主要因素是肌肉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健美运动员增加了力量素质同时也使完成该动作的对抗肌(完成动作作用相反的肌肉)用力过多,使完成动作产生较大阻力,导致爆发的速度降低,当然固定肌(动作中关节周围肌群同时收缩使关节固定的环节肌群)和协同肌不协调也会影响出手的速度。所以练习意拳之初就非常注重放松,并把这种松中紧、紧中松的桩功训练贯穿于意拳训练的始终。

    实战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肌肉间相互配合而完成的,其中原动肌(以主动收缩直接完成动作的肌肉)和协同肌是完成动作的主要力量,固定肌以自己的收缩肌为其他肌肉建立支掌条件;对抗肌则充分放松来避免对运动起阻碍作用。为了发力大且速度快,那些该收缩的肌肉一定要收缩够,不该收缩的肌肉则必须全部彻底放松。在动作转换时各肌肉的任务也随之变化,原来的对抗肌可能变成原动肌或协同肌,则必须由放松而变成收缩;原来的原动肌也可能变成对抗肌,其状态则必须由充分收缩变为彻底放松。这些变化完成得越快,我们的动作才能迅速灵活,只有会放松的人,才有可能发出较大的力量和具有较高的运动速度,有了快的速度才能将自己发出的力放到对方身上,产生较大的冲击效果,才能谈得上放的位置和发力方向是否恰当。一般人由于长期生活习惯影响,肌肉总是收缩易而放松难,所以在意拳功法练习中重视肌肉的放松训练,同时也更加注重以精神假借、意念诱导来训练整体松紧的转换,刺激整体松紧转换的频率。

    最后,还应着重指出,学习了一定的力学技巧,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妙用,也不可忽视对力量和速度的训练,更不能否定力量和速度在技击中的作用。二人接触必有力的作用产生,既有力的作用,必然遵循力学原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我们的技术多么高超,而在力的作用方向上必然是大力胜小力。

     在我欲顺对方之力引化时,我的速度必须要超过对方才能起到引的作用;当我欲顺对方回抽之力进击时,我之速度也必须快过对方回抽的速度,否则便放不到对方身上。所以力量与速度乃是技击的“本钱”,不能忽视。多一份力量、多一份速度便多一份资本,多一份取胜的把握。

     其实就拳术本身而言,不论域外武技还是我国传统武术,只要是技击格斗术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可以把握,而王芗斋先生创立意拳(大成拳)就是遍访各地,提炼出了拳术的共性与本质的核心功法,以意念假借、精神诱导为具体训练方法,培养人体浑圆力,强化人体浑圆力,运用浑圆力,极尽拳术之功能,为我国拳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