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溪县重镇-碱厂镇历史

 晨晓光 2019-01-06

本溪县重镇-碱厂镇历史

碱厂镇地处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山区。碱厂镇,位于本溪县东部山区,东邻桓仁,南接凤城、宽甸,北与新宾临界,是战略重地和交通要道,是历史重镇。

碱场堡--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造纸厂处。遗址现已毁。《全辽志》卷二《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在)司东南三百七十里。”(下属墩台十座,驻守官军三百七十六名;边墩有:南河峪墩,小岭墩,小峪墩,金保墩台,碱场墩,厦生河墩,石墙墩,新尾子岭墩,旧尾子岭墩,安宁空墩。)

碱厂最早建堡于1476年,《明实录》载:十二月壬辰,马文升言,辽阳东山新添东川、马根单、清河、碱厂、云阳五堡。到清末时,境内已拥有造洒、印染、皮铺、银细工店、油坊、锻冶等40余家。建立碱厂堡,归清河守备队管辖。明朝万历二年改为碱厂城,归辽东总兵管辖。碱厂是清代“柳条边”的一个边门,战略要地,有清军驻守。1735年朝廷钦差奎彬,阅边至碱厂时曾赞碱厂为'八峰聚会、六水朝宗'描绘了碱厂的自然地形地貌。

在太子河的航运水道上,碱厂是一个码头。听说,一位很有道行的人物在铁刹山上看到碱厂的八卦方位和地形,就断语这是一个大商埠,但又说,得有五湖四海的人来,才能形成旺商旺财的气势。当历史走到大明王朝的时候,天时、地利、国事为碱厂的商业文化的兴起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个庞大军事工程的兴建催生了航路的开通。长达1000多公里的辽东边墙的兴建,成为了200多年的大明王朝贯穿始终的庞大的军事工程。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很多是就地取材,也有一些是附近村庄供应。陆路运输好说,要经过水路呢?那时,南来北往的人很多,而且有不少兵士是从水乡泽国应征而来,善于驾船操舟的他们在太子河上开始了输送材料的劳作,在不断地实践中,太子河航运的历史开始了。有人说,最先记载太子河航运的是关于努尔哈赤因伤座船来温泉疗养一事。其实,最先记载的应是拙文开篇引用的《过代子河》一诗,“代子津头泛野舫”,那就是行船的场景,与努尔哈赤座船来温泉相比,时间上已早了100来年。

一个庞大军事工程的兴建形成了需求广阔的市场。成千上万的修筑人员,所需的繁多的修筑材料,还有成千上万的守边兵丁,以及他们所带的家属,还有耕种土地的士卒,聚集辽东,人员的各种需求,货物的交易交割,凭空之间在碱厂周围形成了一个超大需求的市场。

修筑辽东边墙,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防范女真民族的。那时刚刚从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的女真民族最需要的是大明王朝的铁制犁具和其他先进的农业技术。大明王朝为限制女真民族,只在开原等地设了不多的几个国营“马市”,需大于供的矛盾显而易见,解决的办法就是私市交易。与女真只有一道边墙相隔的碱厂自然就是最好的市场。

碱厂的商机突现,五湖四海的商家自然不会放过,山东商人、山西商人、河北商人┅┅闻讯而来,90多个工商店铺。200多户工商户、商业从业人员多达1649人,碱厂成为了拥有800多户人家的商贸大城镇。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以致于到了民国年间,太子河成了最繁忙的水运航道,本溪100多里的水面上,拥有船只300多只。但见河面上,船筏相连,来来往往的各个码头上,船进船出,好不热闹。据有关统计,仅1905年,由碱厂外运的货物就有木材241500根,大豆12800石,高粱1000石,白酒15万斤,线麻4万斤,黄烟4万斤,大块豆饼1万块,药材16、5万斤。碱厂中心商业的发展辐射到了田师傅、小市一带,并进而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旅店业和饮食业的发展。从明王朝一直到民国的数百年间,碱厂商贸中心的位子一直屹立不倒。

直到今天,关于本溪城市的发展还有“先有碱厂后有本溪湖”的说法。

碱厂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处本溪、新宾、凤城、桓仁、宽甸、抚顺各县的边缘地带,成为方圆数百里广阔腹地的中心。乡路四通八达,水路货流畅通,天然地一个物流集散地。碱厂城镇是一个遍布古建筑踪迹的文化古镇。在该镇东街路北,有多处具有典型明清时期东北建筑风格。令百姓最为遗憾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碱厂古街的拆迁。那时碱厂保存完好,但为开发,一座绵延几百载的碱厂古城即灰飞烟灭,令后人徒增叹息。言及此事,碱厂人叹声连连。

直到今天,关于本溪城市的发展还有“先有碱厂后有本溪湖”的说法。

辛亥革命后,碱厂李文奇先生租借了当地魏景丰的山场,创建了本溪地区第一所专门的女子学校一一“碱厂女校”,时称碱厂村立女子学校。对本溪县早期的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碱厂村北山下日军战死的墓地,山上至今还有解放战争纪念碑以及当年战壕的遗迹。曾经有过简易飞机场。


本溪县重镇-碱厂镇历史


本溪县重镇-碱厂镇历史


经过专家考证确认,古宅系清末民初 “赵太爷”的祖宅,距今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实地踏查,见到了饱经风霜的古宅。这是一处具有满族独特建筑特点的四合院民居,装饰简朴,建筑风格并不奢华。从年代上看,古宅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一直作为碱厂村村委会办公场所使用,近年来盖新办公目前空置。这是典型的明清风格的传统古宅,砖石结构,青砖青瓦,古朴典雅,令人遗憾的是岁月沧桑,原有的四合院已经不存在了,值得庆幸地是建筑没有被后人进行过较大的改动,没有破坏房屋原有的主体结构,目前房屋目前重心已发生倾斜,岌岌可危,部分椽子已经有塌陷亟待维修。房檐均有出厦,门前地面铺有石材;现仅存正大厅屋面采用小青瓦仰面铺砌,使瓦面纵横整齐,在坡的两端做两垅合瓦压边,它与汉族民居房屋屋面全部采用合瓦垅并不相同,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本溪山区冬季寒冷,落雪厚的气候特点,防止冬季屋顶雪满时,雪融积水浸蚀瓦垅旁灰泥。房山上有精美的图案,四个房角均为花纹石刻,起装饰作用。


本溪县重镇-碱厂镇历史


探究古宅来历,据碱厂村的赵主任介绍,他也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村民。记得房子的主人好像姓赵,村民们都叫它“赵家大院”,据其介绍,赵家也是村中的重要姓氏,而赵家也是当地的大户人家。赵家的后人曾经在东北军当过团长一职。这对研究东北满族建筑以及碱厂镇相关历史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研究北方满族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充分融合了北方满族民居与中原汉族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满族民居风格。为研究北方满族民居建筑风格提供了实例。

碱厂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舞龙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在本溪县一直是传统的保留项目。




本溪县重镇-碱厂镇历史

本溪县重镇-碱厂镇历史

本溪县重镇-碱厂镇历史


碱厂镇的历史是本溪地区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要充分发挥那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做好现存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进一步发掘碱厂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打造本溪历史文化品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