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款巧克力比拼,瑞士莲、士力架位列榜首 | 优恪

 gogo798fd 2019-01-06

从古印第安人引进并栽培可可树开始,人类与巧克力的亲密接触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早期,巧克力一直继承着可可在原产地的高贵血统:价格昂贵,只面向贵族和王室,甚至一度还被当作钱币使用。19世纪,固体巧克力的出现让巧克力从饮品界跨入食品界,彻底改写了历史。


如今,巧克力早已脱掉奢侈的外衣,走近普通大众。2013中国巧克力与可可发展国际论坛数据显示,2012 年全国巧克力年产量约为28万吨,约合每人215g,这还不算进口的数量。


此次,优恪网(okoer.com)送检的15款含有坚果的巧克力,表现参差不齐。2款A(优),6款B(良),2款C(中),5款获D(差)或D-(警示)。并列榜首的两款分别为瑞士莲和士力架;而飞瑞尔、德芙、M&M's 巧克力豆以及明治4款产品均因矿物油等多种问题垫底。

 

扣分大户矿物油或来源于包装及助剂


在优恪网(okoer.com)的本次检测中,15款产品全部检出矿物油成分,其中两款为痕量。


矿物油是石油分馏所得一系列产品的总称,包含了石油气、汽油、煤油、润滑油、石蜡等物质,在食物中发现的矿物油主要包括饱和烃矿物油(MOSH)和芳香烃矿物油(MOAH)两类。


“矿物油可能来自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印刷油墨,此类物质与食品接触后会迁入食品中,特别是油脂含量高的食品,迁移的可能性更大。”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包装工程系张钦发教授分析称,采用完全无油墨的包装纸或原木浆纸,会降低这种风险。


另外,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汪学德介绍,食品中矿物油污染还可能来源于加工助剂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此外,矿物油可作为润滑剂、消泡剂、脱模剂等用于油脂、糖果的生产中,可能被带入食品中。矿物油的渗透能力较强,生产过程中设备也可能发生渗漏现象,从而污染产品。


建议儿童尽量不要食用含矿物油成分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指出,矿物油可用于发酵工艺、糖果等的加工工艺中,但没有规定具体的限量要求。但国际食品添加剂通用法典CXS 192-2014中规定,高粘度的矿物油作为消泡剂、抛光剂用于可可和巧克力制品中的最大使用量为2000mg/kg。


汪学德介绍,食品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成品前除去,正常情况下矿物油不应该浸入到食品中,但由于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等多种原因,可能会导致食品被矿物油污染的情况发生。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油脂》曾刊文称,矿物油会对人体内的消化系统造成破坏,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引发突发性食物中毒,甚至导致昏迷等,且可能会在人体的肝脏、肾脏、脂肪等组织中蓄积。


汪学德表示,矿物油不能被人体吸收、消化,但其携带的多环芳烃类等有害物质可能会进入到血液系统,诱发细胞突变。因此建议儿童尽量不要食用含矿物油成分的食品。


本次检测的这些产品,虽然均符合国家标准,但优恪网从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出发,认为生产商应更加严格规范生产流程,避免矿物油在食物中的出现。


玛氏1款产品含多种人工合成着色剂


M&M's 花生牛奶巧克力豆标注的配料表中,含有柠檬黄、日落黄、诱惑红和亮蓝等多种人工合成着色剂,该产品因此被降两级。


学术期刊《分析化学》2014年刊文称,柠檬黄与小白鼠多动症、焦虑、沮丧等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而《中国食品安全报》也有文章显示,目前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人工合成着色剂会影响儿童健康或是导致多动症。只要是符合标准的使用,无论天然色素还是人工合成色素都是安全的。


此款产品标注的几种着色剂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均有严格的限量要求。考虑到该类产品儿童食用相对较多,优恪网基于产品更优化的考虑,对该类成分进行了降级。


检测结果


优恪网送检了15款巧克力,其中仅两款可放心享用,分别是获得了A(优)的瑞士莲瑞士经典排装-提子果仁牛奶巧克力和士力架花生夹心巧克力。


6款产品获B(良),2款C(中),1款D(差)。其余4款产品因含有过多争议和问题成分,仅获D-(警示)。


6款巧克力可可含量与产品标注无异


在检测巧克力中的可可含量时,实验室需要对产品进行加热,而高温会使产品所含坚果中的油脂溢出并转移到巧克力中。这时,如果产品中的坚果含量较高,溢出的坚果油脂就会影响可可脂的检测结果。


因此我们仅对6款排装巧克力根据欧盟指令Directive 2000/36/EC的要求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6款产品的可可含量均与标签标注一致,并且未在产品中检出代可可脂或其他脂肪。


其它9款产品由于其所含巧克力成分相对于坚果成分较低,所以未进行此项检测。

 

矿物油是13款产品的扣分重点


矿物油是此次检测导致降级的重灾区。送检的15款产品全部检出矿物油成分,其中13款产品含量偏高。


在食物中发现的矿物油主要包括矿物油饱和烃(MOSH)和矿物油芳香烃(MOAH)。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认为,矿物油饱和烃(MOSH)会在多种人体器官中累积,并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会对肝脏和淋巴造成损害。而矿物油芳香烃(MOAH)对身体的危害还不能完全确定,不过,其中可能含有可致癌的多环芳烃。因此,即使产品仅检出少量MOAH也会导致降2级。


飞瑞尔经典香醇榛子牛奶巧克力,德芙原粒榛仁、巴旦木及葡萄干巧克力,明治澳洲坚果夹心巧克力,Whittaker's扁桃仁牛奶味巧克力4款产品中,都检出了MOAH。


针对矿物油饱和烃,降级情况视其含量而定,共分3个等级,即含量越高,降级数越多:偏高——降1级;大幅偏高——降2级;超大幅偏高——降4级。M&M's 花生牛奶巧克力豆因此被降4级。


矿物油成分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尚不清楚。它可能来自于产品包装、制造过程,也可能产生于坚果的贮藏过程中。


15款产品均因食用香精降级


所有送检产品中都添加了食用香精。在食物中添加生物技术生产的天然或是人工香精,可以平衡产品差别并使之标准化,如香草味香精通常用于完善产品口味。


我们根据产品标签的标注,对产品中添加的香精进行了评估。厂商大多都直接标注“香精”,通常情况下,被标注为“香精”或“香料”的添加物由化学合成生产。


“香兰素”和“人工合成香兰素”出现4次——这里出现的无疑是人工合成香精。


4款产品标签上标注含有“天然香精”。“天然香精”可从源自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产品中提取出来,如借助细菌或真菌可以将天然香精从树皮中提取出来。这种提取物可以具备食品的味道,如草莓味。


Whittaker's扁桃仁牛奶味巧克力、白丽人贝壳形巧克力两款产品的包装上分别标注的是“食用香精”和“香草味食用香料”。我们向这两家厂商询问,添加的是人工合成香兰素还是真正的香草提取物,但并未得到任何反馈。我们估计,这两家厂商添加的也是人工合成或是生物技术提取的天然香精。我们对含有这些添加物的产品全部降1级。


没有一个厂商标注添加了天然香草提取物或真正的波旁香草精,使用此类真正的天然香精将不会被降级。


M&M's 巧克力豆含多种人工合成着色剂


M&M's 花生牛奶巧克力豆包裹着一层彩色的糖衣,这一漂亮外表下隐藏的却是健康风险,特别是黄色染色剂柠檬黄。


柠檬黄是一种食用色素(E102)和化妆品着色剂(CI 19140)。美国斯克利普斯医学院(Scripps Clinic)及德国波恩大学的学者们发现,这种色素在吞咽后可引起类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水肿、哮喘、流鼻涕。此外,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学者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柠檬黄可能影响儿童的注意力。


虽然柠檬黄在欧盟的应用范围很广,在糖果、布丁粉、甜点、调料或是冰激凌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但根据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自2010年起,欧盟范围内含有以下6种色素的食物必须明确标注“可能会给儿童的活动力和注意力带来负面影响”,这6种色素包括,喹啉黄(E104),柠檬黄(E102)、日落黄(E110)、偶氮玉红(E122)、胭脂红(E124=CI 16255)和诱惑红(E129)。


英国食品标准局则建议,有多动症倾向的儿童家长应避免让孩子食用含有以上色素的食品,并鼓励厂商自愿放弃使用此类色素。


在M&M's 花生牛奶巧克力豆中,不仅添加了柠檬黄,还添加了诱惑红和日落黄。因此我们对此产品降了2级。


乳化剂、包装材料“神补刀”


在好时之吻扁桃仁牛奶巧克力、锐滋花生牛奶巧克力棒和明治澳洲坚果夹心巧克力这3款巧克力中检出聚甘油蓖麻醇酸酯(E476)。英国联合利华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E476会造成肝肾肿大。我们对使用了聚甘油蓖麻醇酸酯(E476)的产品各降了1级。


除产品成分外,优恪还会对其包装进行评级。如在实验室检测中发现产品包装中含有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或氯化物,将会在其他缺陷具体评分中被降一级,因为氯化物在其生产及进行垃圾处理时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此次检测中,我们只在一款产品包装中检出了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或氯化物。


有害毒素、霉菌等均未检出


因为所有送检产品都含有经常会产生霉菌毒素的坚果,可可豆也可能未按规定贮存而容易产生赭曲霉毒素,所以,我们对此类霉菌毒素进行了检测。令人欣慰的是,所有产品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部分检出赭曲霉毒素的产品也因含量极少而没有降级。


赭曲霉毒素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肝和肾造成损害,在动物试验中被证实具有致癌性。黄曲霉毒素是霉菌毒素的代谢产物,温热潮湿的环境适宜其生长,被视为剧毒物质并对各种生物都具有致癌性。


我们委托的实验室在送检产品中既没发现沙门氏菌,也没检测出有问题的高氯酸盐。检出的有害物质氯酸盐也仅仅是痕量,并未影响产品评级。


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测试



采购


我们通过线上电商销量(一号店,京东,苏宁易购和顺丰优选)和线下商超实地调查,选购了15种含有坚果或杏仁的巧克力和巧克力零食。


采购时间


2015年7月


厂商沟通


因为在公布测试结果时经常会指出其产品的问题,出于公平目的,所以我们也会事先将检测数据提供给厂商,邀请厂商对送检产品信息进行确认,并对检测数据发表意见。只有当我们告知厂商其产品的测试结果时,厂商才会知道我们送检了他们的产品。


值得关注的成分


巧克力中的可可固形物含量应与标签标注一致。我们对6种排装巧克力产品按照欧盟指令Directive 2000/36/EC的要求进行了检测,希望通过检测了解其标签标注的可可固形物含量是否与真实含量相符。其余9种产品,因为可可固形物含量与坚果含量相比过低,从而无法得到一个可靠的检测结果——因为在检测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巧克力进行加热,而高温会使坚果中的高油脂溢出并转移到巧克力当中,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人工或通过生物技术提炼的天然香精通常只会用于提高产品口味,使之标准化。通过产品包装标注,我们查看其是否添加香精、含有有争议的乳化剂。巧克力零食的彩色涂层可能会使用有问题的色素,我们对此也进行了检测。


可可豆,坚果可含有霉菌毒素如赭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实验室对此进行了检测。


此外最主要的问题是食物中的矿物油成分。此类矿物油碳氢化合物在贮藏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或是从包装材料或制作过程中残留在巧克力中。德国ÖKO-TEST发现在很多工业化生产并包装的食品中都含有矿物油成分。此外,本次检测项目还包括高氯酸盐、氯酸盐和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或氯化物。


检测方法


·  总脂肪量:依据德国食品与饲料法(LFGB §64) 推荐官方分析方法ASU L 44.00-4进行分析(基于Weibull原理的巧克力中总脂肪量分析方法)。 

·  丁酸甲酯:参照德国食品与饲料法(LFGB §64) 推荐官方分析方法ASU L 17.00-12 mod. 进行分析(采用不同于该方法的样品基质)。 

·  蔗糖/乳糖/葡萄糖/果糖:参照德国食品与饲料法(LFGB §64) 推荐官方分析方法ASU L 40.00-7 mod.进行分析(采用不同于该方法的样品基质)。

·  甲基黄嘌呤(咖啡因、可可碱):根据德国食品与饲料法(LFGB §64) 推荐官方分析方法ASU 45.00-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

·  乳蛋白:根据美国官定分析化学家协会方法AOAC 939.02 (OICC 6b-D)分析。 

·  总乳固体含量:=非脂乳固体+乳脂肪。

·  干可可固形物总含量:=非脂可可固形物+可可脂。

·  赭曲霉素A:依据DIN EN 14132采用带免疫亲和层析柱净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荧光检测进行分析。 

·  黄曲霉毒素:依据DIN EN ISO 16050 mod,以乙腈-甲醇-水溶液进行提取,以柱后衍生装置(Kobra-Cell电化学衍生仪)、荧光检测进行配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分析。 

·  矿物油:以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火焰离子探测器法(LC-GC-FID)对MOSH(C16≤碳原子数≤C35)及MOAH(C24≤碳原子数≤C35)进行检测。 

·  高氯酸盐/氯酸盐: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LC-MS/MS),根据欧盟农残检测参比实验室高氯酸盐的分析方法(QuPPe-Method)。 

·  沙门氏菌:参照德国食品与饲料法(LFGB §64) 推荐官方分析方法ASU L 00.00-20分析(对应DIN EN ISO 6579沙门氏菌水平检测法)。 

·  外包装材料中的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含氯材料: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




评级规则


如果一款产品没有缺陷或仅有无关紧要的缺陷,就可以获得最高评级A+(卓越)。


成分具体评分


以下每项降4级:

矿物油饱和烃(C17-C24)含量超过4 mg/kg。(表格中标注为“MOSH含量超大幅偏高”)。


以下每项降2级:

a)  在没有因为矿物油饱和烃降四级的情况下,检出矿物油芳香烃。

b)  在没有因为矿物油饱和烃降四级的情况下,矿物油饱和烃(C17-C24)含量在2-4 mg/kg之间,或/和矿物油饱和烃(C25-C35)超过10 mg/kg。(表格中标注为“MOSH含量大幅偏高”)。

c)  检出柠檬黄。


以下每项降1级:

a)  聚甘油蓖麻醇酯(E476)。

b)  添加香精。

c)  在没有因为矿物油饱和烃(C25-C35)降两级的情况下,矿物油饱和烃(C17-C24)含量在1-2 mg/kg之间,或/和矿物油饱和烃(C25-C35)含量在4-10 mg/kg之间。(表格中标注为“MOSH含量偏高“)。


其他缺陷具体评分


以下每项降1级:

包装材料中含有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或氯化物。

总评构成


总评主要参考成分具体评分,如果其他缺陷具体评分为B(良)或C(中),总评在成分具体评分基础上降一级。




特别说明:

1)  表格中厂商一栏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的投资公司、生产商、委托方、被委托方、代理商、经销商、进口商等机构。

2)  以上表格按评级高低排名,同级别产品排名不分先后。

3)  所有测试均在德国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

4)  不含=低于检出限或未检出;痕量=高于定量限但低于扣分限。

5)  报告中所有信息和数据截止至2015年10月2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