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百花A彩虹 2019-01-07

作者:倬琰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如果说选一个象征或者符号来代表中华文化,筷子一定是候选人之一,且得票率绝对不会低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筷子,对于华人,太熟悉不过了,甚至在整个东亚文化圈内,可以说达到了没有此物便无法吃饭的地步。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筷子,其实不仅仅是餐具,还有着更深的文化内涵。中国的筷子,形制以头圆尾方为主,代表着天圆地方的朴素世界观。

同时《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双”这个意象自古以来就被老祖宗所青睐,筷子由两根组成,上为阳,下为阴,一阴一阳,两仪之象。

筷子又有动静之分,上为动,下为静,一根主动、一根协调才能夹起食物。但同时,虽然使用的时候需要有阴有阳,从静止拿起来的时候,哪一根都可以做阳、做阴,不用像刀叉一样刀叉分明而分一个阴筷、阳筷,这又与“阴阳”无必须的主次之分、可以互换所对应起来。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姓名风波

“筷”古称“櫡”[zhù],简写为“箸”[zhù],古代[煮]與[者]通用,“箸”为“”、“者”之合,说明了筷子同“煮“这件事的密切关系,最早筷子的发明,是为了从煮沸的汤羹中捞菜食用,因而“箸”之名极为贴切。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韩非子·喻老》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史记·宋微子世家》也记载:”昔者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都说明了至少在纣王时,筷子就是一个普通的饮食用具了,而且还用得是象箸,虽然纣王确实奢侈,但有研究考证,商周时期中原地区还是有野象的,生态破坏得还不算严重。

《礼记.曲礼上》还记载︰“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汉朝郑玄注:“梜,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梜提。”意思是说,羹汤中有菜要用筷子,没有菜就不用筷子。由此可知,箸在先秦时期又称为梜,而那时的筷子主要是用来夹汤里的菜吃,老祖宗也确实智慧,从汤里捞菜,筷子着实是特别好的选择。

明朝的陆容在《菽园杂记》里说:“起于吴中。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由于渔民的渔船都是木制,最怕的就是“住”和“蛀”,“住”就是停下没有生意,而“蛀”更是可怕,因而便把“箸”称为“快”,不只避开了“箸”更有了“快”的好彩头。之后经过演变,而且也因为竹筷的出现和普遍,“快”多了“”头,变为了如今的“筷子”称呼。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明朝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怎么来的

其实关于筷子怎么来的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大禹治水时,由于工程紧迫,不仅三过家门而不入,连吃饭都是在野外随便“对付”一下。一次行至途中,大禹饥饿难耐,架起锅就野炊起来。不负“禹”望,锅很快就沸腾了,大禹也不在乎烫伸手就吃。可想而知,治得了水的禹治不了热汤。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和热锅面面相觑的大禹灵机一动,折了两根细树枝把食物从锅中挟出来吃。没想到这招儿真的挺好用,于是,至此之后大禹吃饭的时候总会折两根树枝来吃东西。久而久之,用两根树枝吃饭的技能大禹掌握得越来越娴熟,身边的人纷纷效仿,这样筷子逐渐成型。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还有一个更有趣味的故事与筷子的诞生有关。传说那是纣王,纣王荒淫,对于饭菜的要求也特别苛刻,不仅是食材不鲜美,就连食物的温度不合适都会大发雷霆。厨师、侍从无辜而死的数不胜数,而妲己虽然受宠,对于这个事同样心惊胆战。

有一次,妲己为服侍纣王饮食而做准备,却发现这天的食物做得太烫了,急中生智的妲己把头上的簪子拿下来,将菜挟起来抓紧吹一吹,送到纣王嘴中时,出乎意料地得到了纣王的喜爱,觉得这种吃饭的方式很享受。后来纣王命工匠专门制作了两根特制“玉簪”用来给纣王挟菜,这种吃饭的方式逐渐流传开来。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它的用法

对于筷子的使用,有很多的礼节甚至禁忌,同世界上其他文化的餐具一样,这种使用上的“注意事项”都包含着一种尊重的含义。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有很多规矩文学化地被人们总结甚至起了名字,不仅形象,还让人印象深刻。

  1. 执箸巡城:

    举起筷子在桌上乱转。会被认为没有家教。
  2. 泪箸遗珠:

    夹菜时,把菜和汤汁沾到桌上。
  3. 击盏敲盅:

    用筷子敲击碗。只有乞丐吸引人注意时会用筷子敲碗,故会被人们鄙视。此外,巫术中的蛊会把各种毒虫放在同一个封闭容器内,让它们互相吞噬,敲击碗筷会被认为是同巫蛊有关。
  4. 品箸留声:

    吸、吮筷子。边吸筷子边发出声响会被认为无礼。
  5. 当众上香:

    把筷子竖在饭里,形似香炉,古时会在先人遗体的脚边放一碗“脚尾饭”,因此这样相当于咒骂他人死。
  6. 颠倒乾坤:

    把筷子首尾倒转使用。
  7. 仙人指路:

    用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
  8. 迷箸刨坟:

    用筷子在菜里翻来翻去,会被认为没家教,且行为像盗墓或捡骨。
  9. 定海神针:

    用筷子当作竹签插菜、肉吃。
  10. 飞象过河:

    菜肴很多时,只能吃离自己较近的菜肴,不可伸长手臂到对面夹菜。

除此之外,还有如:

  1. 用筷子移动碗、盘。
  2. 把筷子当牙签剔牙。
  3. 拿筷子在汤汁中作洗涤状。

等等禁忌。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这些用法上的禁忌在东亚各个国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都带着筷子传入时蕴藏的文化痕迹。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各国差异

筷子不只是中国自己使用,周边国家,应该说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以筷子为传统用餐工具,而以日、韩为主的国家在使用筷子这件事上有什么不一样的风俗呢?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 日本

日本的筷子,形制相对比较短,且头部很尖锐。材质以木制为主。由于日本是分餐制的用餐方法,因而对于筷子长度没有过大的需求,同时日本吃鱼较多,头尖而短小的筷子更适宜操作。

同时,日本的筷子从江户时代制定了标准长度,以相别划分,男性23cm、女性21.5cm,是以当时男女的身高、手部的平均尺寸比例来制定的,到了现代有所改变,幅度在0.5cm左右。

  • 韩国

韩国的筷子有其特有的扁平状形制。对于这个形状,有一个说法是,古时由于需要将饭菜放在餐盘中和筷子一起端到房间,因而为了防止筷子滚动,便做成了扁平状的。

现在的韩式筷子都是金属制作,在古代只有上层社会才有能力使用,平民百姓基本也倒是用木制。直到现代以来不锈钢的大规模普及,才变成韩国现在这样全民使用金属筷子的现象。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当然,不只是日、韩,其他亚洲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在华语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都会使用筷子,在很多地方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用品。

有史可查的最早把筷子介绍到欧洲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一书中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

当然,随着华人不断地移居到欧美国家、直至世界各地,其他非东亚国家对筷子越来越不陌生,其实很多家庭里都会备有筷子。而法国旅游协会甚至制定了一项“金筷奖”,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业。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文化轶事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萧伯纳】

1933年,爱尔兰著名作家萧伯纳访问中国,宋美龄在上海的家中举办了午餐会表示欢迎。由鲁迅、蔡元培等文化界“大咖”陪同。

萧伯纳谢绝了为他提供刀叉用餐的好意,而是要了一双筷子,想学习用筷子吃饭。当然,初次使用筷子的萧伯纳手忙脚乱,在吃一道肉丸子的菜时,费尽努力都夹不起来。

萧伯纳幽默地说:“这个丸子是兔子做的吧,不然怎会逃得这么快?”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经过一番努力,萧伯纳终于夹起了丸子,吃进嘴里后,他说:“如果我不会用筷子,回英国后他们怎么会相信我到中国来了。”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尼克松】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翻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在尼克松到达北京的当天晚上,由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欢迎尼克松。在宴会中,尼克松出人意料地一板一眼使用筷子吃饭,还虚心向周总理请教筷子的使用方法。周恩来大为赞叹:“你的筷子使用技术非常好!”在场记者纷纷将尼克松熟练使用筷子的一幕抓拍了下来。

原来,在出访中国之前,尼克松特意在白宫练了很久“筷术”,为的就是表现自己的诚意。

|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玲珑自竹制来,古今饮誉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扬名世界钦。|杂谈|“筷”炙人口—我们为什么会用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