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子(综述)★【应用植物图鉴NO.435】

 生物笔记 2019-01-07

注:本期对了解竹子至关重要,建议没有系统了解过竹子的朋友看一看。

写在前面


禾本科的竹亚科(Bambusoideae Nees)植物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植物,像树又像草(现多支持”草本说“,认为竹子是草本植物),且种与种之间较难区分,所以作为这一阶段最后收集的植物。

由于笔者也不了解竹子(以前没有认真学习过),所以笔者的收集过程也是一个自己学习的过程,可能收集过程会较缓慢,如果大家发现了任何叙述问题或数据问题,欢迎反馈给我们。

竹子收集完成以后,我们的植物图鉴第一阶段就算完成了。


竹子的生命周期

要了解竹子,首先我们要了解竹子的共性和竹子共有的几个生理结构。

一生只开一次花

常规意义的木本植物可以在一个生命周期中多次开花,温带的木本植物一般在一年中只开一次花,部分热带植物可在一年中多次开花。

▲木本植物

而常规意义的草本植物全株为草质,在一个生命周期中只开一次花,若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当年开花结果后生命周期便结束,植株死亡;若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年开花结果后当年生命周期结束,地面部分枯死,地下部分宿存,第二年重新长出地面部分(即通常所说的宿根草本或球根草本)。

▲草本植物

竹子的”主茎“(姑且先称茎,下文会有介绍)为木质,但是在一个生命周期中只开一次花,全株开花结果后便死亡,不会再长出新的茎。

▲竹子开花

不轻易开花

竹子的繁殖方式主要是靠地下部分的茎(又叫竹鞭或鞭根)来繁殖,类似与草本或木本中的丛生植物,竹子也可以靠种子繁殖,即开花结果。

因为竹子由竹鞭长出竹笋发育而来,所以有可能一片竹林都由一条竹鞭或年龄相同的几条竹鞭发育成,所以不论是成株或竹笋,都有可能是同一株竹子,寿命等长。

竹子开花通常有两种理解:

一为,这是竹子正常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开始,到开花结果通常会经历几十年的时间,经过长期的无性繁殖以后,逐渐进入性成熟阶段,开始开花结果。

二为,遭遇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竹子一般是不会开花的,但是在环境剧变的情况下,比如长期干旱,土壤质量变差(高盐碱、板结)等,竹子无法再通过无性繁殖来生存,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为避免个体死亡导致种群灭绝,只能通过开花结果来繁殖后代。

所以常见竹子开花结果后成片地死亡。

花期长

竹子的花期一般很长,一旦开始开花,便可能会持续几年时间。

开花初期,只有零星的几个竹株在开花,其中可能有大量开花的竹株,这种竹株在开花后地面部分便会枯死;也有一边开花一边长叶的竹株,这种情况一般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因不同竹子而异),直到竹株完全开花后,地面部分死亡。

一般整片竹子开花结果通常会持续几年的时间,然后整片竹子死亡。


竹子的生理结构

注:该部分对后面区分竹子种类很重要,有需要的朋友请认真阅读。

竹亚科植物的生物结构较独特,和大部分植物都不一样,这一板块我们主要介绍竹子共有的几个生理构造。

竹子和所有高等植物一样,具有6大器官,此处只是介绍竹子生理结构上比较特殊的称谓。

竹鞭(地下茎)

竹鞭是竹子的”地下茎“部分,又叫鞭根,这是竹子无性繁殖的部分,一般竹子通过竹鞭长成竹笋来进行繁殖。竹鞭可以向上生长发育出竹笋,也可以在地下横向生长发育成新的竹鞭。

竹鞭有三类:单轴、合轴和复轴。


单轴竹鞭(单轴散生型)

单轴即植物的”单轴分枝“方式,植物从主枝上向其他方向发育出侧枝,主枝则一直朝一个方向生长,侧枝发育到一定程度后,侧枝自身又会继续沿用单轴分枝的方式发育,此类植物一般都有明显的主干。

常见的松科、杉科植物都是典型的单轴分枝。套用在竹鞭中,即可理解为竹鞭自身一直在地下生长,同时一部分芽向上发育出竹笋。

拥有单轴竹鞭的竹子俗称”跑竹(Running Bamboo)“,此类竹鞭可以十分迅速地在地下蔓延,能在较短时间内生长为成片的竹林,这一类竹子有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可以控制较大范围内的水土。

▲单轴竹鞭

▲单轴竹鞭生长示意

▲单轴竹效果


合轴竹鞭(合轴丛生型)

同理,合轴即植物的”合轴分枝“方式,主茎的顶芽生长到一定时期,渐渐失去生长能力,继由顶芽下部的侧芽代替顶芽生长,迅速发展为新枝,并取代了主茎的位置。合轴分枝主要是被子植物,如蔷薇科植物。

套用在竹鞭中,可理解为竹鞭需要在地面部分发育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在长出新的竹笋。

拥有合轴竹鞭的竹子俗称”丛竹(Clumping Bamboo)“,这类竹子的竹株都比较密集,拥有良好的遮挡效果,但是蔓延速度很慢。

▲合轴竹鞭


▲合轴竹鞭生长示意

▲合轴竹效果


复轴竹鞭(复轴混生型)

复轴竹鞭可理解为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性质的分类方式,此类竹子俗称”复轴混生竹“,既有横走地下的竹鞭又有肥大短缩的合轴型地下茎。

此类竹子往往在适宜的环境中蔓延散生,在不太适宜的环境中则密集丛生,如大明竹属、箭竹属、箬竹属都属于此类。

▲箭竹

竹鞭除了以上三大类外,往下分还有许多小类型,由于不是本图鉴的重点,所以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找。

竹秆(地上茎)

竹子的地上茎主体俗称”竹秆(竹竿)“,是竹子生长发育的主要部分,是竹子地上茎的第一级分枝。

竹秆的大小差别很大,大型竹可高达30m,直径可达30cm,小型竹如高仅几十厘米,直径尤如铁丝。有的种类秆直立,少数种类秆攀缘而呈藤状。

秆通常中空,也有实心的种类。秆一般为圆柱状,也有的秆近方柱状,如方竹;有的秆则节或节间为其他形状,如罗汉竹、佛肚竹等。

秆的表面一般为绿色或黄绿色,有的竹种则为紫色、黄色、黄绿相间或具斑点,如紫竹秆为紫色,黄秆乌哺鸡竹秆则为黄色间有绿条纹,斑竹秆绿色具有紫黑色斑点、斑块(此段文字来自”大禹风景竹园“网站)。

▲7种竹的竹秆

竹秆由三大部分组成,秆柄、秆基和秆茎

下方示意图比较清晰地表达了竹秆的各个结构。


秆柄(俗称螺丝钉) 

竹秆的最下部分,与地下茎相连,细小而短缩,具有数节,但上无芽,也不生根。地下茎为合轴丛生型的种,其秆柄是与另一老竹秆基相连的部分。


秆基

竹秆入土生根的部分,由数节至十数节组成,节间极为短缩,粗大。在丛生竹中,秆基上通常有互生的大型芽,称芽眼,萌笋成竹;在散生竹中,秆基上通常无大型芽或仅具少数发育不完全的大型芽。秆基各节密生根,称为竹根,形成竹株的独立根系。

秆柄、秆基和竹根合称竹蔸。


秆茎

也称竹秆,由秆环、箨(tuò)环、节内、节隔和节间组成。秆环是居间分生组织停止分裂分化后留下的痕迹,位于箨环的上方。秆环隆起或平,其隆起的程度随竹种的不同而不同。

下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竹子秆茎的结构。

竹子茎上的芽都是从节内长出,发育成新的枝条,竹鞭的芽则发育成为新的竹笋(如下图)。

▲竹鞭的芽

发育为竹笋

▲竹秆的芽

发育为枝条

▲竹秆的新芽

秆箨(茎鞘)

秆箨(tuò)(箨鞘,竹子的茎鞘)是区分竹子种类的重要器官。单子叶植物一般都具有叶鞘和茎鞘。

秆箨也称竹箨、笋壳,为主秆所生之叶,着生于箨环上,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仅起保护节间不受机械创伤的作用。当节间生长停止后,秆箨基部形成离层而脱落,有的竹种秆箨迟落或宿存。


秆箨一般由4个部分组成,参考下方示意图。

箨鞘

其基部着生于箨环上,整个包被竹秆的节间,外缘通常分离。不同的竹种,箨鞘的性状各异。箨鞘的质地有厚革质、革质、厚纸质、纸质的不同;箨鞘背面的色泽、斑点及被毛等也因竹种而异;先端性状可有平截状、凸形、凹下以及宽窄等区别;边缘有的可明显被毛,有的则光滑。箨鞘在竹秆生长过程中有的早落,有的竹种则迟落或宿存。


箨舌

绝大多数箨鞘均具箨舌,有的竹种可无箨舌,或在秆基部位的箨鞘上箨舌缺失或退化。箨舌的颜色、高度、宽度、先端形状、是否被毛及被粉等性状随竹种不同而发生变化。


箨耳

箨耳通常着生在鞘顶的两侧。有的竹种箨耳为箨叶基部延伸而成,与箨叶连成一体,如篌竹,有些竹种可无箨耳。具有箨耳的竹种,箨耳的发达程度、形状、色泽、边缘毛的有无及发育程度等性状均有相当稳定的表现。


箨叶

着生在箨鞘的顶端,通常无柄,宿存或断落。箨叶的形状有三角形、锥形、披针形、卵状披针形、带形带。箨叶在箨鞘上是直立还是反转,其本身是平直还是皱褶、颜色以及其基部宽度与箨鞘顶部宽度之比等都是可以用于分类的性状。

下图比较清晰地展示了秆箨的结构。


竹子的分枝

竹类植物的分枝与一般木本植物的分枝不同。一般树种由芽→枝条枝条。

竹子的分枝由竹秆节上的侧芽发育而成,根据每节分枝的数目,可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单枝型

每节具有1分枝,分枝直立而直径与秆相近。

二枝型

每节具2分枝。

三枝型

中部节每节具3分枝,秆上部节可多至5枚分枝。

多枝型

每节具多枚分枝,分枝或近于等粗,或有1-2枝较粗,其他较细。

多枝型又分好几个小类别,此处不再赘述,后面接触到以后再介绍。



竹亚科简介

禾本科竹亚科大约有150个属1200多种,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园林中常用的竹子主要有8个属,如刚竹属、慈竹属、箭竹属等。

本期了解了竹子的主要构造,对后面区分竹子种类有很大帮助,从下一期开始我们就开始收集一些常见的竹子。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

如果你喜欢我们,请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如果你对我们有意见或者建议,我们欢迎你留言。

请记住我们:

环境与未来|E&T

微信ID:environment-tomorro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