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文野 2019-01-07

“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两大基本分区原则,“山川形便”主导了秦汉隋唐之际的千年,“犬牙交错”则在宋元明清之千年不断冲破“山川形便”的藩篱,成为后一千年中央集权强化的具体表现之一。不过,在这两大基本分区原则的基本趋势下,有一处较大的特例,那就是【山西高原】这个地理单元。

【山西高原】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史上简直就是一处坚持“山川形便”原则的典范,从秦朝的雁门郡、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到今日的山西省始终存在一组组严格遵循【山西高原】山河界限的州郡府路组合(秦汉隋唐宋辽金元)或一整个山西布政使司(明清)存在。当然,由于桑干河上游平原的向北开放,这样的存在更多以今日之山西省加昔日之绥远省的范围为主。

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秦代的关东诸郡

即便在【山西高原】内部,除了【汾州府】与【沁水流域】外,便很少见到突破【山河】天然界限的【犬牙交错】了。可以说,整个山西高原的历史地理面貌,不论层级,都是以【山川形便】为绝对主流,且贯穿“秦-清”始终的。

所以,寒鲲的【山西史地】系列文章便从山西高原内部的【山川形便】入手,以山西高原的基本地理单元为开端,为日后文章的细化与展开,“创设”一个方便深入理解的“基本盘”。

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可分为【外界】与【内分区】两部分,外界以西侧晋陕黄河、南侧晋豫黄河与南太行、东侧太行山为主,北侧与土默特川(敕勒川)及蒙古高原的分界并不完整,是【表里山河】中最容易来回通行的一侧,所以【山西高原】上的政区也便经常向北延伸。另外,黄河津渡是山西高原与黄土高原中西部以及关中平原相互沟通的交通枢纽,以八陉著称的太行陉道则是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河洛中原相互沟通的交通枢纽。

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山西高原的外出孔道

山西高原的【内分区】有两种,一种是河川大盆地、一种是山区小河谷。河川大盆地一般有三个【百里县】以上,一般分布在山西高原的“人字形”干道上,山区小盆地则往往只有一个【百里县】构成,一般分布在西侧的吕梁山区东侧的太行山区

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山西高原的内部人字干道

分布在山西高原“人字形”干道上的河川大盆地,自北向南分别是:桑干河上游盆地(大同盆地)、滹沱河上游盆地(忻定盆地)、汾河中游盆地(太原盆地)、汾河下游盆地(河汾之地)、漳河上游盆地(长治地区)、涑水河盆地(运城盆地)、丹河上游盆地(晋城盆地)。

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山西高原的串珠状盆地

分布在西侧吕梁山区的山区小河谷,包括今忻州西部诸县、今吕梁西部诸县、今临汾西部诸县;分布在东侧太行山区的山区小河谷,包括今大同东部诸县、五台山区、今阳泉全境、今晋中东部诸县、沁河诸县、长治东部诸县。另外,还有左云、右玉、平鲁等大同朔州两市的北部诸县与蒙古高原相接。

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山西高原内部的主要山区

人字形干道上的河川大盆地,拥有“各种资源之存量与流量”的双重优势,不仅在地理上构成山西高原的串珠状盆地,也在行政上构成了山西高原历史时期的行政枝干,往往在统县政区层级管束着邻近的山区小河谷,并以纬度山脉为界进行分区。

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山西高原内部的重镇分布

雁门关(代县北)宁武关(宁武)(十八隘)、忻口、平型关(繁峙东)、石岭关(阳曲北)、金锁关(汾阳西)、韩信岭(灵霍间)、绛山(曲沃南)、分水岭(武乡西)、上党关(屯留西)、羊头山(高平北)便分别构成了【人字形】干道上以及与两侧山区间的分界隘口,与各自周边的山脉一道共同构成界分山西高原内部的点与线。它们又与太行八陉、黄河津渡、雁北隘口共同构成山西高原内外交通的必经点位。

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山西高原的内外关隘

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丹河、涑水河、沁河是山西高原内部供养人字形干道上串珠状盆地群及较大的山区小河谷的主要水系,也是各大分区间沟通的主要通道(河流切割山系)。它们与吕梁山区的黄河小支流共同构成整个山西高原的水网体系,串联各个分区。

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山西高原的主要水系

以上,便是山西高原的基本山川架构,掌握好山西高原的这一基本地理格局,方能更好地理解山西这一地区在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理解山西在乱世之中往往被不同的政权分割角逐的割据形态,或完全归一个势力占据并问鼎四方的战略作用。另外,理解了山西省内部的大小地理单元,也有助于访古爱好者在访问山西境内密集分布在各个盆地的古建筑时做好合理的路线规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