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人的火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9-01-07

自此金属管状火器随着蒙古人的西征来到欧洲之后,欧洲人便将火器和战争绑定在了一起。相比于传统的远程冷兵器,火炮的价格要远低于同样威力的投石机和弩炮,火门枪也是训练成本要低于弓箭,而制造成本又要低于弩箭。因此很快火器便受到了欧洲各国的重视。继阿拉伯人的“马达法”之后,欧洲人很快便拥有了自己的火门枪和攻城火炮。因为长期的战火纷飞,欧洲人对火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复兴,欧洲火器的质量和战术也是越来越先进,并很快超越了发明火药的中华帝国。

在十四世纪80年代,欧洲出现了成熟的火门枪技术,在当时的德国,有一种叫做坦奈堡手持枪的火门枪被装备入军,并且在当时德法战争中,手持这种火门枪的德国黑骑士曾对法国骑兵造成了重创。而在此前的英法百年战争第二阶段,法军充分利用火炮优势加强了城市防御,并收复了几乎全部的被英军攻占的土地。当时的欧洲火炮,不同于洪武大铳,火炮的炮管是由铁条用铁箍箍合,再用铅水黏合缝隙。炮筒的尾部用青铜药室连接,就射程和威力而言,是要强于洪武铁炮的。

十四世纪末和十五世纪以后,欧洲的火器发展进入了高速列车阶段,而此时的中国,火器发展却极其缓慢,这里倒是有很多政治经济原因夹杂其中。首先,中国明初的洪武朝廷,是个刚刚推翻元朝的封建集 权制国家,火器的研制与使用统一由国家严格监控,所以明初的火药配方,火铳的制造技术与工艺规程,一概藏于密室,当时的其他人及时至今日的后人都全然不知。欧洲则不同,当时邦国林立,又值市民阶层同封建贵族开始进行夺权斗争的时期,火药与火器的研制与使用技术广为传播而没有严密的控制,故在互相间的竞争中发展也较快。

其次,中国明初洪武朝廷,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大国, 其统一指挥的军队超过百万,即使是按10%比例装备明军,火铳之数也在10万支以上,战场上的遗存物也较多,今人尚能见到的遗存实物多达上百件。欧洲的国家较小,军队也有限,在初期虽已能制造手持枪,但使用者寥寥无几,至今所见到的遗存物只有少数几件。

其三,中国明初的火器由国家统拨银制造,不计成本,没有竞争能力,私人也不得擅自制造,制品更新甚缓。欧洲在火器制造之初便开始进行成本核算,由市场调节,奉行优胜劣汰的原则,所以创新甚快。这种状况在15世纪便明显地表现出来。中国明朝的火铳,虽然在永乐年间(1399~1424,含建文4年)有所改进,但直到嘉靖年以前,其发射方式上仍然未变。

再就是,明政府对匠籍工匠的压迫,使得明代的工匠经常逃籍和没有生产积极性,而同时期的欧洲火器工人却有丰厚的报酬,可以极大提高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这便是明代后期火器发展滞缓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