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打卤面,真正上得了席面的是它,而不是炸酱面!

 dongchang 2019-01-07

中国有句老话叫“南米北面”,用来形容南北方饮食习惯的不同,意思就是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这里“北面”所指的北方,应该是具体到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以及甘肃和河北部分地区,东北也算北方,但是东北并不缺水,三江水灌溉出来的稻米品质更高,所以当地虽然并不排斥面食,但更侧重于米饭。

而对于北京来说,历来北京也不是粮食主产区,京师之地主要靠漕运从南方运粮,而且运来的多为稻米,所以北京也比较“流行”吃米饭。但是,面食在北京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面条儿,它的地位绝对超过米饭。您发没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面食为主的地区管吃米饭叫吃米,米饭为主的地区管吃面食叫吃面,全都反着来而且省略一个字儿。

然而在北京,“吃面”可不是指所有面食,北京人说吃面专指面条儿。面条儿在北京人眼里有多重要呢?来看看老的传统习俗:比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冬至馄饨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看出来了吗?号称中国最好吃的主食:饺子,在北京是和面条儿并列的。还有种更夸张的说法,说北京人的一生只有“三面”,哪三面呢?洗三面、生日面、接三面。

所谓洗三面,就是小孩儿出生的第三天,为了庆贺新生、辟邪祈福,家里人要给小孩儿洗澡,叫洗三,同时宴请宾朋、吃洗三面;生日面就甭说了,也叫寿面(得够一定岁数才能叫寿面);

接三面呢?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旧俗认为这一天灵魂要去地府报道,所以要有一系列仪式(在这儿就甭细说了,其实老早就想聊聊老北京的殡葬礼仪,可是老怕列位看官觉得不吉利,所以一直没下笔),这个仪式就叫接三,也叫送三或迎三,同时也要请宾客们吃逝者的接三面。

也就是说,面条儿贯穿了北京人的一生,所以有人说北京人的一辈子就“三面”。不光如此,北京人家里有重大的宴请活动几乎都是吃面。除了洗三、接三和过生日,人这一辈子还有一件大事:结婚!过去在北京办婚礼,也会有部分人去饭店包桌(比如齐白石与胡宝珠的婚礼,就是在北京“八大春”之一的庆林春办的),但是一般人家都是在家搭棚办喜事。

由于地方有限,所以大多是流水席,不管席面如何,到最后主食基本都是面条儿,谓之“喜面”,包括新人入洞房之前,也要吃“子孙勃勃长寿面”。一年当中光固定吃面的日子就这么多,加上爱吃面的主儿变着法儿的做,这就促使了北京面条儿吃法的多样化,所谓的多样化,面条儿本身,无论是切的、抻的、还是压的,并没多大区别,差别主要在浇头儿上,老北京吃面有十八浇头儿之说(其实严格说来可能都不止十八种,有工夫咱们再细聊)。

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老北京炸酱面,如今大街上打着这六个字幌子的饭馆儿比比皆是,有的还要加上“正宗”两个字,其实我想说的是,所谓的老北京炸酱面,根本没有正宗不正宗之说,因为这是典型的家常饭,真得说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儿。在过去,如果是家里有个红白喜事办酒席,真正能上席的绝不是炸酱面,像那种简易的吃法儿:三合油儿、鸡蛋汆儿之类的就更甭提了。

您常听说这么一句话,叫:狗肉上不了席。咱不说吃狗肉的问题,就说在北京人眼中,但凡是能上席的吃食,不说多高级吧,起码是拿的出手的。也不是说炸酱面就拿不出手,炸酱面一般不作为席面、特别是流水席主食有它的原因,第一:就是刚才说的,炸酱面是家常面,并没有固定配方,所以号称千家千味,您家的味道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口味;

第二:炸酱不适合一次做太多,三个人的量跟三百人的量肯定不是一个味儿,一炸一大锅绝好吃不了。老北京讲究小碗儿干炸,真要是讲究起来仨人吃面得炸三碗酱,而且要小火慢熬,很费时间的,这要是几百人的流水席,一碗一碗的炸酱还做不做别的了?再说厨子不得累死?

第三:炸酱面讲究吃锅挑儿,热面拌热酱,几百人的流水席是先上面还是先上酱啊?先上酱?一碗一碗的捞锅挑儿?面上来了,酱凉了;先上面?酱上来了、面都坨了!所以炸酱面不适合流水席。

那么叨叨半天了、废话没少说,什么面能上席呢?打卤面!其实打卤面也是个泛称,吃面的浇头儿除了炸酱之外还分卤和汆儿,很多人分不清,其实有个特别简单的区分方法,不勾芡的叫汆儿,勾芡的就叫卤,比如茄丁儿卤。但是在北京,打卤面不是泛称,茄丁儿卤的叫茄丁儿面,西红柿鸡蛋卤就叫西红柿鸡蛋面,打卤面专指黄花儿、木耳、肉片等做的卤。

打卤面遍布中国很多地区,老北京打卤面有它自己的风格,之所以它能拿得出手、能上席,是因为它的出身就高,绝对当得起京味儿面条家族中的领军人物。老北京打卤面与老北京炸酱面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出自宫廷、有固定配方和制作流程,一个出自民间、没有固定配方。老北京打卤面可以打上“正宗”的标签,因为它曾经是宫廷御膳,配料和做法都十分讲究,

主料:上好的五花肉,口蘑、干香菇,木耳,黄花菜,玉兰片,海米、干贝,鹿角菜,鸡蛋,缺一不可。大致的做法是这样的:口蘑用来熬汤,口蘑实际不是张家口产的蘑菇,是内蒙产的,因多在张家口交易而得名,口蘑味道独特,这是打卤面的“点睛之笔”;


干香菇、干贝、海米拿来泡水,泡发之后香菇、干贝、海米甚至可以捞出不用,只要泡出的水;五花肉凉水下锅,加花椒、大料、葱段、姜片、料酒煮至九成熟(筷子能扎透不冒血水即可)撇去浮沫。五花肉捞出晾凉切片,肉汤捞出调料与口蘑汤、香菇水混合,所有食材放入汤中煮(泡发的干贝、海米可以不要),加少量白糖提鲜、加老抽增色、根据个人口味加适量盐。

鹿角菜是一种海藻,久煮则化,需要后下、少量即可,如今很多饭馆儿卖的打卤面因为没它而失色不少;鸡蛋打成蛋液,记住一定要在勾芡之后下蛋液,之后马上关火,蛋花儿打散后还有一道重要工序,要呲热花椒油;卤做出来讲究色泽红亮、鲜香浓郁、营养丰富、回味无穷。

由于老北京打卤面有了“标准”,只要掌握好了比例,做一个人的量和十个人的量味道不会有区别,而且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加工成品不费事,加上打卤面可以吃过水面也可以吃锅挑儿,所以非常适合在大型“宴会”活动中上席,这是老北京真正高大上的面条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