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鹏拍」1.4万亿商誉的下半场!

 rexue_2014 2019-01-07

本周五,证监会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

上述规定明确:

1、至少在每年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当出现特定减值迹象时,应及时进行减值测试;且不得以业绩补偿承诺为由,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2、恰当认定商誉所在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在合理分摊的基础上进行减值测试。

3、合理估计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如需聘请评估机构,必须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

4、充分、准确、如实、及时地披露了与商誉减值相关的重要信息。

5、注册会计师、评估机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或《资产评估准则》的要求开展工作

规定看似不起眼,却直指上市公司1.4万亿商誉。

最近10年,上市公司商誉保持快速增长,从2008年的800亿,增长到2018年三季度的1.45万亿。

10年,足足增长了17倍!

特别是并购重组大爆发的2015-2016年,两年就形成了7,000多亿的商誉,占目前商誉存量的一半!

同期虽然上市公司利润保持增长,但是远远赶不上商誉的增长幅度,结果商誉占利润比大幅增长,到2017年已接近40%。

也就是说,一旦商誉大规模爆雷,上市公司业绩将受严重影响。

众所众知,国内上市公司并购,很多仅是跟风炒概念(拉升股价减持套现),更有甚者通过虚假并购的形式转移资金掏空上市公司。

因而,并购往往估值过高(因而商誉也就会很高),对此买卖双方一直都是心照不宣。

商誉其实就是靠股民的鲜血滋养起来的......而股民这几年已经血流成河。

当然,经济规律反复告诉我们,泡沫总有破裂的一天!

2017年以来,并购重组后遗症就开始显现——2017年度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高达366亿元,这一数字比前一年增长了142%。

就目前的经济状况,2018年,这一数字大概率会再次刷新!

实际上,早在2017年2月证监会在答复政协提案时,就明确“上市公司......购买资产的并购行为日益增多,标的资产的估值增值率也逐年攀升,导致上市公司商誉不断提高。” “大额商誉减值将直接吞噬企业经营利润,拖累上市公司发展”;“证监会重点关注……尤其关注应收账款、存货、商誉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形等”。

此次,通过正式文件的发布,更是向1.4万亿的上市公司商誉宣战。

商誉的泡沫不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而是很容易就汇流成河。

截至2018年9月底,2,076家上市公司有商誉,合计14,483.94亿元。

这里面多少有问题恐怕只有上市公司自己知道。

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其中,超过10亿元的375家清单如下,大家自己辨别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