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画像石赏析

 书楼寻踪馆 2019-01-07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1、建筑斗拱牧羊人二牛抬杠       东汉(25-220)      高114厘米,宽52厘米   

     1962年绥县出土。依据考古材料得知,汉代房屋一般系土木结构,当时一般的房屋,可能系用木板作壁,用夯土筑墙。至少在东汉,屋顶已具备了后代所有几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悬山式”,只有一道屋脊;另一种是“四角攒顶式”,有四道屋脊,当时为了减少梁和柱的压力,在高级的建筑上已经相当普遍地使用了斗拱;它可以兼作装饰,也可以使房屋增加美观。斗拱的形式,在当时以“一斗二升”为最流行。屋柱子的形状除圆形之外,还有八角柱,但后者多系石墓和石祠中的石柱。柱础多系以石质打磨。此石刻画面中雕一圆柱上承双层宏伟的斗拱。正是研究汉代建筑的实物资料之一。
    在斗拱两侧还刻有羊群和一持戟门卒。下刻一组耕牛图,前为二牛抬着一部起步的犁,后为耕者,一手撑犁一手扬鞭,缓步在前行,耕者后似为一宽衣长袖,手持物的播种者。这种二牛抬扛的耕田图,再现了汉代陕北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一种方法,这种画面雕刻的出现,表明了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方法与我们现代已几近相同,这是当时民间艺术家在热爱和熟悉生活的情况下才创造出的写实作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2、执慧人拾粪图    东汉(25-220)       高118厘米,宽36厘米
     1957年绥德县贺家沟出土。此石右部上两格各刻一宽袍长袖的站立者,两人身后均刻有象征性的谷物一类的植物,下部刻执慧门卒,再下部横格刻一人曲腰双手持清扫之物,在马后作清扫拾粪的姿态,形象生动逼真,反映了民间艺术家深爱谷物,懂得积肥夺得丰收的道理,这种以真实生活为题材的画面难见。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执慧人,执慧就是手拿扫帚,表示我已将屋打扫干净了,请进吧,不是要将你扫地出门的意思。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3、歌舞神树    东汉(25-220)    高104厘米,宽33厘米
    1957年绥德县出土。图上部刻主从二人及舞伎人,下部刻一扶桑大树,上拴一乘驯马在等待主人喂食的情景,雕刻手法朴素、简练,是一件优美的艺术作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4、执戟门吏   东汉(25-220)  高121厘米,宽30厘米
    绥德县出土。此石以阴线纹刻,上部表现有规整的几何纹图案,下刻一个身穿长袍、手持戟的门吏,雕刻手法粗犷朴实、生动简明,这种构图内容在陕北东汉画像石中较为罕见。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5、围猎神兽拉云车    东汉(25-220)    高39厘米,宽173厘米
    1971年米脂县官庄出土。此石画面分为两栏,是陕北东汉画像石应用最多的题材之一,为当时贵族有闲阶级的一种娱乐生活。上部刻卷草边饰花纹,间刻人物、神兽拉云车、奔兽等,下部刻有猎虎、捕熊、射羊、遂兔等打猎场面。猎者使用弓、箭、戟、斧和矛、盾等武器,步骑结合,前后夹击,围猎野兽。构图明快活泼,气氛紧张,把各种动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如鹿、兔狂奔逃命,猎犬追逐其间,而虎态凶肆,张牙舞爪,熊则怒而直立与猎者搏斗。形态生动、逼真。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6、游猎图    东汉(25-220)   高91厘米,宽32厘米

    1957年绥德县出土。猛兽禽鸟狂奔逃命及骑射与车马追逐猎物,画面紧张热烈。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7、迎宾客六博图   东汉(25-220)   高40厘米,宽139厘米
    绥德园子沟出土。此长方形门楣石上,刻着由双阙合成的二层楼阁,呈现着主客欢聚的场面。室外有车马侍从,主人与接踵而来的宾客握手相迎,屋正中竖立一高竿,上覆盖瓦顶,顶下挂着各种风干猎禽兽,似反映了佳肴美味,宾客盈门的富贵生活。二室内各有二人,左二人正在对语寒暄,右二人正在作“六博”之戏,案上置六枚竹箸,宽衣跽坐,双手前伸,作对博的姿态,形象生动逼真。所谓“六博”,本作“六簿”,是我国古代相对奕棋的一种。关于这种棋艺,著名诗人屈原、曹植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作过呤咏。如屈原《招魂》云:“茛蔽象棋,有六簿兮。分曹并进、遒相近兮,成枭而牟,呼五白兮。曹植《仙人篇》说:“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但年代久远,“六博”棋艺的具体博法,没有记载而早已失传。可1972年,河南灵宝县张家湾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博局和对博俑,加上这块东汉画像石上六博图,便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六博”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这块画像石内容丰富,布局严紧,层次清新,富于表现力,为陕北东汉画像石珍品之一。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一)



    8、 狩猎阁楼七盘舞   东汉(25-220)    高136厘米, 宽38、5厘米
    1957年绥德出土。此石画面上格两个猎者乘坐奔马,手持弓箭,瞄准猎物,箭镞待发,猛虎隐藏在丛树之间,另刻两人作搏斗姿态。下格左方刻二乘轺车,上各乘坐二人,车驾一马,另一人扶辕而行,车后站立一拱手侍从。右方刻有接近绘画构图的七盘舞场和一座高大宏大的阙楼,可惜石有残损,不能观其全貌。所谓阙,古代又名“观”,《尔雅。释宫》:“观谓之阙”。刘熙《释地》:“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观,观也,于上观望也。”总之,它是体现封建礼仪的一种装饰性建筑。所以《汉书。高帝纪》有:“(高祖八年)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上见其壮丽......”的记载。此画像石阙楼高耸,引人注目,是研究汉代建筑装饰方面的写实资料。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1、四神墓门   东汉(25-220)  高155厘米,宽182厘米
    1951年绥德县思家沟快华岭汉墓出土。这套完整的墓门由楣、框、扉形一石组成,门楣、门框以阴线刻成规则严整的几何纹图案,两门框下刻由龟蛇组成的玄武,门扉中刻铺首衔环,铺首顶雕朱雀,在扉环下雕青龙、右扉环下雕白虎。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这是中国古代代表四个方位的动物,所以《三辅黄图》卷六云:“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也有被称为“四神”,山东武梁祠画像石,详瑞图的题榜写道:“白虎。王者不暴虐而白虎至,仁不伤人。”“此翼鸟,王者德及高远则至。”也亦有“祥瑞”之意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2、白虎铺首朱雀   东汉(25-220)    高115,宽53厘米
    绥德县出土。此石上是以阴线雕出兽面铺首,面目狰狞,口衔圆环,也叫“饕餮”。汉代人认为它贪婪凶猛,又积财善守,所以常把它刻在门上。兽头上还刻一昂首跳跃弯身怒吼狂奔的白虎,环下站立一只翘尾挺胸昂首顾盼的朱雀,为陕北东汉画像石题材和技法中仅见的作品,值得珍视。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3、朱雀铺首应龙独角兽    东汉(25-220)    高107厘米,宽52厘米
    1964年绥德县贺家沟砖窑梁出土。此石刻兽面铺首,兽头上站立一展翅朱雀,环中雕以飞腾的应龙,下刻低头作俯冲高翘长尾的独角兽,画面整个构图采用了阳刻加阴线的手法,使画题内容浮出石面,然后在铺首兽面以阴线加刻两眼和朱雀的双翅。这种手法在山东武氏祠、河南南阳、四川新津等地画像石中应用很多,它在陕西东汉画像石中也同样占重要地位。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4、朱雀铺首白虎独角兽   东汉(25-220)     高111厘米,宽49。8厘米
    1955年榆林县古城滩梁村出土。这块竖方形石门上刻朱雀衔环铺首,环上兽面站立展翅欲飞的朱雀,环中雕一走形猛虎,下刻一独角猛兽,作者出除了应用概括集中的手法外,又善于挪动几根主要轮廓线,使被刻画的对象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石材的面积要求,如墓门上刻朱雀,一般都保持着威武的姿态,但由于石门长短、宽窄的不同,因而朱雀的形象也随之有了各种不同的变化,并且为了使它发挥守卫墓门的作用,作者更把美丽的孔雀在神态上进行加工,雕成了威武的朱雀。画面上的头生巨角,或系由犀变形而成,姑称之为独角兽,形象威猛,突出了兽类的犷野性格。雕刻者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不仅把独角兽的弯曲的四条腿刻画和健劲有力,而且刻出它尾部有劲高翘上卷,头部低下作俯冲而前的凶猛姿态,有如怒奔的斗牛,令人感其锐利的锋芒,达到了作者的预期效果。门扇石上朱雀四周空隙中,还添刻有小鸟、羽人、走虎等,使整个刻石画面成为一件有性格、且具特色的优秀作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5、朱雀铺首青龙   东汉(25-220)高112.5厘米,宽42.5厘米
    1957年绥德县出土。此石呈竖长方形,为墓室门。汉代高级建筑物的大门,常饰有铺首,往往铜上鎏金,所以被称为金铺首。铺首在汉代以前多施用于器物之上;在居住门上施用铺首是汉代才流行的。铺首是用于敲门,兼以增加房屋的美观。它还被统治阶级用来壮声势、助威仪。司马相如在他有名的《长门赋》中说:“挤玉户以撼金铺兮,音噌呃而似钟声”,就是描绘铺首的威势。近年来还在陕西兴平茂陵附近发现有青玉制作的全国罕见的一件大铺首,造型优美,气势壮观。
    此石上刻的展翅翘尾朱雀及向上奔腾的青龙和兽面铺首,均为减底雕刻,部分减底似未完雕饰而即被使用了的门扇。但能以简洁的手法刻成粗壮有力的阴线,显示出生动灵活的形象,成为汉代石刻画中独树一格并能充分表达汉代艺术健康、质朴、雄伟的特征。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1、  东王公拜会西王母图   东汉(25~220)   长167.5厘米,宽38厘米

 

1955年绥德县军刘家沟东汉墓出土,1955年入藏西安碑林。全图减地平雕加阴线刻。该图刻两层边饰。第一层为阴线刻的勾连纹,第二层为菱形穿壁的几何纹。画面内容刻东王公拜会西王母的神话故事。西王母盘腿端坐于一端,其旁二人跪地侍候。另一端东王公坐在三足鸟拉着的云车之上,云车之前有手持灵芝的仙人、九尾狐、玉兔和蟾蜍,三足鸟为东王公的前导,它已到达目的地,跪在了西王母的面前。在东王公和西王母的背后,各刻一圆形,其中用阴线分别刻金乌鸟和蟾蜍,代表太阳和月亮。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2、东王公西王母东汉(25-220)  长173厘米,宽39厘米
     1971年米脂县官庄出土 。图中心为东王公和西王母正厅对话屋外雕玉兔捣药、九尾狐、青鸟、奔马、虎、羊、翼兽等,边饰为秀丽的几何图案,刀法简洁严整,为汉代一件佳作。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多像马踏飞燕啊。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3、西王母博山炉   东汉(25-220)高115厘米,宽36厘米
    米脂县出土。刻石为竖长方形,画面分为两栏,左栏分作七格,上浮雕玉兔捣药、主客贽见、卧鹿、走羊、站鹅、卧狐等。右栏分作四格,上刻西王母。中刻主从人物、站鹅,下雕一具博山炉。
    西王母形象,在陕北出土东汉画像石中很多,有刻一人拱手曲足端坐,更多的则是人物端坐在云气萦绕的树梢上。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故事,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相当丰富。
    石刻上雕刻着西王母坐于云气萦绕的扶桑树上。整个构图匀称,内容丰富,可称为陕北出土东汉画像石中较好的作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4、西王母执慧人牛车    东汉(25-220)  高104厘米,宽36厘米
    绥德县出土。此石共分车个画面,上部三格,左一格,上为西王母坐在青云缭绕的树梢上。下格为站立一头戴冠帽,身穿长袍,手执长柄慧,恭立侍者。汉代礼节,客人来,主人拥慧立门而迎,以表示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恭候宾客光临。右格满刻装饰性的连方花纹。下部刻一乘牛车。牛车是汉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史书有记载,墓葬出土亦有牛车实物。但在全国各地出土汉画像石中少见,而陕北东汉画像石上却作了真实、具体的表现,为我们研究汉代交通工具及研究我国交通史方面,均提供了实物资料,值得珍视。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5、西王母牛车   东汉(25-220)  高113厘米,宽33。5厘米
     1957年绥德县出土. 石为竖长方形,上部刻一曲身大树,树上坐一神人,顶上有锯齿形云朵,树下站立一马。下部刻一羽人、仙鹤、怪兽,最下部为乘牛车,驭者坐在车辕上,身略前俯,从容的任牛缓步前行。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6、主客贽见杂技表演图   东汉(25-220)高88厘米,宽34厘米


    1955年绥德刘家沟出土.石上刻几组人物,上两组以为贽见和击剑,下二组涵意不明,似为杂技表演,最下层雕有龟蛇组成的玄武和双头人面兽,各组画面之间均适当看不出相互关系,但人物造型极为生动,比例适当,动作准确,虽有残缺,但仍属陕北东汉画像石的精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选(三)



朱雀 铺首 独角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