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化超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经验撷英(文/武郎中)

 中医药方便 2019-01-07

[摘要]中医来自民间,中医在于民间。民间老中医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经验方面有自己积累下来的经过多年实践的丰富经验,也许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医学理论教育,但是有多年的临证实践经验,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总结升华,也许对广大中医从业者都是一种良好的借鉴。

家父武化超,行医30余年,原为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卫生院中医师,现退休在家,个体开业,针药并用,主内妇儿科。他自幼在我祖父之教导下,6岁起背诵中医经典名著,如《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及长,生活坎坷,屡受挫折;弱冠之年,进当地镇卫生院药房工作,多年以来,潜心自修,熟悉药性,兼收他长,悉心揣摩。后独立悬壶,屡起沉疴,闻名乡里。但家父一生淡泊名利,为人耿直,不事权贵,惟寄厚望于子女。

笔者幼年深受庭训,幸能不负所托,继承祖辈事业。为发扬广大中医计,特将家父多年所积累之诊疗经验整理如次,以飨同道。

1.慢性泄泻,从血论治

慢性泄泻是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有慢性菌痢、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直肠癌或结肠癌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中医认为泄泻的形成,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脏腑虚弱等因素,但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常规治疗,多从脾虚湿胜着眼,所谓“湿胜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但临床病变过程较为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如遇到顽固性腹泻,单从补脾益肠方面考虑,则收效甚微,即《医宗必读》治泻九法亦有不逮。愚治此病多从气血论治,反获佳效。典型病例如下:

马某,女,52岁,于20年前产后恚怒,稍食生冷,当晚即脘腹疼痛腹泻,肠鸣如雷,两乳胀痛,西医按急性肠炎治疗,输液用药一周后稍愈,但自此留下病根,每因生气或饮食不调即发,且愈来愈重,迭经施治,疗效不佳。经多方检查,均告知“结肠炎”和“乳腺炎”。多年来仅靠化学药物维持,无法根治。患者后至愚处求诊。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脘腹及两乳胀痛,肠鸣漉漉,两脉沉迟无力,舌淡有紫斑。愚思之产后气虚,复因情志不悦,饮食生冷,当属王清任所谓“气闭津门”之证,遂师其法而自拟方,为疏:当归15g,川芎15g,红花15g,荆芥15g,炙甘草15g,秦艽12g,茜草12g,刘寄奴12g。用黄酒为引,浓煎温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2剂后,泻下粘冻样物,约半盆之多,遂即泻止,自觉症状全部减轻,脘腹胀满及乳房胀痛亦除,并能纳谷。守方又服药两付,患者舌内紫斑已除大半,感觉身心皆舒。

三诊:上方去秦艽、茜草、刘寄奴,加炒白术、茯苓、党参各15g,又服药4剂,诸症全失。患者因体质太差,要求调补之治。察其脉沉细无力,舌苔红润,思其病程迁延,久病体虚,故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连服十余剂而收功。

随访三年,再无发病,身强体健,壮如青年。

总结:泄泻一病本属常见,本病产后所得,气血本虚,生气而发,乃气闭津门所致,故用活血药而生效,乃血通病除之故也。本人经验,治疗慢性泄泻,不论男女,常与补脾药中参入活血之品,皆可增强疗效。

2.逆气上冲,胃脘疼痛

王某,女,31岁。初诊:自述胃脘疼痛,两月有余。每进食即腹胀如鼓,疼痛难忍,曾在几所大医院作各种仪器检查,均告知内脏无任何病变,每日仅靠输液维持生命。面色黧黑,骨瘦如柴,口干咽燥,声音微弱,动则气喘,饮半杯开水即觉腹胀难忍,约一日后方能消下,血压50/20mmHg,医院告知无法治愈,家属已备好后事,经人介绍,抱试探之心来愚处求诊。刻见:脉两寸微沉,关部弦长,尺部见滑,腹胀如鼓,肠鸣如雷,胃脘如有气冲痛,脐下筑筑跳动,平素喜冷饮,心烦易怒。腹痛加重时,得矢气稍松。因病较重,疼痛胀满难忍,先施以针灸,取内关、合谷、足三里、关元、天枢等穴,均用泻法,三十分钟后,患者得矢气稍松。思其病重时久,虽正虚终属邪实,药轻恐难胜任,必用大方。遂自拟方,以疏腑为主,方用:川朴20g,槟榔20g,炒枳实20g,炒枳壳20g,大腹皮20g,广陈皮15g,法半夏15g,焦三仙(各)30g,广藿香15g,郁李仁15g,荔枝核15g,橘核15g,吴茱萸10g,红参6g,阳春砂6g,片姜黄10g,炒白术10g,云茯苓10g。棠梨树根皮60g为引。上药连煎3遍,混合后每温服一小杯,每日四次。患者初服时,药物入腹10分钟即吐。思其素喜寒凉,恐胃阴有伤,即以去核大枣1枚,纳白胡椒7粒,烧炭,用温开水冲服,连服3次后,服上药不再吐,并有矢气,腹胀痛减。

二诊:服上方4剂后,每日能进食2两,自觉腹胀痛略松,吃流食不似前胀一日方能松,并略知饥饿感,但食后仍有呕吐现象,脉象如前,口干减轻,声音略强,家属觉有望,故又来就诊。效不更方,并每日行针灸一次,另加竹茹一握,拌入赭石20g及适量生姜自然汁,放入上药,四剂。

三诊:因病人需针灸每日一次,故各种现象比上两次更易观察。病人经上两次用药、针灸后,每餐能进流食一小碗,舌苔变厚腻,声音变强,动则不喘。症见食后饱闷,恶心嗳气,大便不调,四肢无力沉困,少腹气上冲则又痛胀,遂改方:藿香15g,木香30g,乌药12g,厚朴30g,枳实20g,枳壳20g,金铃子30g,香附20g,陈皮12g,竹茹15g,石斛15g,佛手15g,炙甘草6g,刘寄奴12g,元胡15g,西为6g,荔枝核15g,郁李仁10g。棠梨树根皮60g为引。四剂。因能多服其药,故一日一付。

四诊:服上药后腹部不再胀痛,即停其针灸,每餐可吃两碗,并能吃面及其他食物,已能下床,可连续步行约200,面色已有红润,苔稍有厚腻,并言月事已三月未至。脉已平和,腹部已不再胀痛,遂改方:当归15g,赤芍15g,柴胡12g,生地15g,白术15g,茯苓15g,香附15,川芎15g,丹皮15g,桃仁6g,红花6g,炙甘草6g。四剂。日进一付。

五诊:服上方后月事已来,但腹稍痛,口苦,肝脉稍见弦长,其他无症状,且体力已经恢复,饮食良好,遂嘱用逍遥浓缩丸,每服10丸,一日三次,连服5瓶,以疏理肝脾。遂全愈,随访五年并再无疾病发生,并生一男孩。

按:本例腹胀当属湿热气滞,偏于实证。其人素喜冷饮,肝气不疏,复受寒凉,其早在五年前就有此症状,常服开胸顺气丸而得一时之快,但因受寒凉而引其病生闷气于内,故而久则脾虚而肝气滞,腹胀属无形之气,故CT等仪器查不出内脏病症,所以愚治其病,疏腑而加健脾,症得以轻,用逍遥丸仍按其义也。大方治重病也是此理。

棠梨,又称野梨、土梨,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梨果近球形,径约1~1.6厘米,表面褐色有白色斑点,成熟果小而圆,味道甜中带酸涩。棠梨果实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C、有机酸和鞣质等。其味甘、酸、性寒、无毒。《本草纲目》曰:“烧食止滑痢”。此外,棠梨枝叶亦可药用,叶中含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故《本草纲目》谓其枝叶:“酸甘涩、寒,无毒。治霍乱吐泻不止,转筋腹痛。”

3.小儿抽搐,祛风化痰

小儿抽搐病在传统医学为惊风,多因高热以后引起,现代医学为脑炎,治疗效果也还不错。但是有些小儿无高烧现象却时常发生本病。愚经常遇到一些患儿因啼哭时忽然休克唇青、面紫约数分钟后自动恢复如常。有的甚则角弓反张而口吐白沫,似羊角风症状。愚自拟定惊汤而治愈不下数十例。典型病例如下:

杨某,男,3岁,西安市人。自19963月一日忽跌倒哭泣一口气上不来,忽然抽搐,口吐白沫,角弓反张,遂去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作CT、脑电图等多种仪器检查无任何改变,疑儿癫痫,治疗但无效,若是不哭不闹则无任何症状,但凡一哭就发生抽搐,后经过西安市各大医院治疗,均无任何效果。后求助于中医但也无济于事。凡此症两年有余,家长苦不堪言,后经人介绍,求治于老朽。

察其面色红润,发育良好,智力也没有比一般儿童低下的现象,唯一即形体较胖,没有一点病态。愚思之甚久,小儿营养过盛,体形肥胖,乃痰瘀壅盛,一旦啼哭,痰湿瘀阻肺气自虚,一哭则引起大脑缺氧而引起抽搐,遂自拟定惊汤加金箔一张而用方如下:丁香、木香、白僵蚕、钩藤、蝉蜕、薄荷各6,羚羊角2(布包,先煎),金箔一张(烧灰冲服)。一日三次。

因患者路途遥远,遂住于我处,服药3付(1付作2天用),一周内哭闹一次,但只有轻微的抽搐现象,又服药3付,再无发生抽搐。家长要求因路远,再为用药,以求根治,遂按上方去金箔3付,后来电话告知,因再无发作本病,所以面药也再无服用,把药给另一患儿服也获痊愈。

按:小儿稚阴稚阳之体,体形肥胖者,多有痰湿,故用理气清肺之羚羊角,定惊安魂之金箔,加以理气化痰之丁香、木香,除风之白僵蚕、蝉蜕,发散之薄荷而获全功也。此方几属小儿抽搐,无论发烧与否,皆可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