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中医学习的相关内容

 胜者唯王 2019-01-08

中医学始于上古,兴于春秋,成于两汉,是中华瑰宝,是未来世界医药事业的丰富宝库。作为中医学的学习者,研究者,应用者,我们理应扛起中医学复兴的大旗,在学业方面精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医学的相关理论,使之与现代社会进一步相适应,并更好的帮助我们在减少疾病,延长人类寿命,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新的进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医学习的相关要点进行叙述。

(一)、明概况而知潮流,养兴趣且有仁心。

初学者在正式学习中医学之前,一定要对中医学的相关概况进行了解。历史上,尤其在近代,曾有过多次废中医而立西医的运动,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之一的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看到这句话时,我们不要只理解字面的意思而忽略了这句话的历史背景。鲁迅先生遇到的是“喝墨汁治吐血,破鼓皮治水肿”之类的中医。可是,但凡有一点中医学习经历的人都能够看出这其中的猫腻,吐血患者多因气机升降失调而导致的,治应收敛降气,调畅气机,并辅以补益气血,温胃和中,而不应单纯饮墨;水肿多因下焦不通,水道不畅所致,治应通调水道,益肾气,开膀胱,增强肾的气化功能,给水邪以出路,使水邪下出于小便。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抨击的是伪中医,伪科学,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医。而在鲁迅先生人生的后半段,据《许广平文集》记载,当他接触到《本草纲目》《验方新编》等正统中医学书籍时,便一改之前的态度,称赞起了中医,并将中医推广给身边的人。由此可见,真正的中医是可以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质疑的。几百年来,中医学经历了历史的波折,几度废立,但是仍然在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在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治疗疑难杂症上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1971年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始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遏止之时的达原饮,2013年甲型H1N1流感治愈的必备良药莲花清瘟胶囊等,诸多真实案例均说明中医学并不是旧社会的糟粕,反而是有着强大生命力,活力的新事物。

2015年10月,屠呦呦女士因青蒿素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自此之后,我国掀起了中医学习的热潮,书报刊物,电视节目,大街小巷的宣传标语都在大肆宣传中医,其对于社会进步,人类健康的作用被进一步提升,曾被冠以“伪科学”的中医学也就此翻身,重回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医学的确可以治病救人,为患者解除病痛,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现实总是比理想要更残酷一些,因为中医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等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所以,有关的书籍浩如烟海,对于这些古籍,学习者要做的不仅仅是背诵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认识,这是对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双重考验,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慢慢的培养自己的兴趣,让自己一步步的爱上中医,英语讲“Fall in lov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只有爱上中医,才能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并坚持下去,中医的学习是终身的,所以兴趣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德艺双馨金不换,双馨德艺不换金”。虽然我们将中医作为安身立命的本事,但是我们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落在治病救人,扶危济困上,而不应该将其作为发家致富的手段。古人讲医者仁心,即仁爱之心,仁义地对待他人,并且爱护他人的生命,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应该及时地给予帮助,拯救他们的性命。

(二)、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古籍与当世之法并用。

讲中医,则必谈临床。中医学源于临床,后有理论,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的进展后,将所得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在诊疗过程中不断完善,并与其他理论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理论,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如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等。而在中医学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之后,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促进中医临床的发展。 

谈临床,则必讲《伤寒论》。伤寒论成书于汉代,由医圣张仲景所著,全书10卷,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书中的方剂组方精良,用药精准,用量考究,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书中的条文实用性强,紧扣临床,其中的112方被后人称作“经方”。《伤寒论》有着穿越时空的智慧,其不仅在我们治疗方法上给予我们许多经验,也在治疗原则上给予了指导,而且打开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在临床上能够更好地进行治疗。

中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而学习中医的最好方法就是研读古籍,可以直接和古籍的作者交流,穿越历史,想象作者的感悟,对于古籍,我们要仔细研读,句读不遗,甚至对一些运用极为广泛的的内容要加以背诵,如此日积月累,方能在进入临床之时游刃有余,目无全牛,成为一个真正的明医。

而在临床实践中,也不能循规蹈矩,完完全全按照古人的方法治疗疾病,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古人大不相同,所以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差异,所以依然要结合实际,对处方进行调整,不能抓着古籍不放,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如此一来,方能使古籍为我所用,真正达到治病救人的根本目的。

(三)、思而浮想联翩,惑而问道明师。

古代交通极为不便,出行的成本又极高,所以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没能走出自己生活的地方,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古代中医之间便缺乏交流探讨,取而代之的是近似于冥想的思考,也就是“想”。他们昼观红日,夜览星辰,将自己的想象赋予到自然界的事物中,而后又进行归纳总结,渐成理论。

想象虽然不具有实体,但是却能够给中医学以指导,更好的促进中医的发展,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于想象,将现有事物结合起来,寻找新的“点”,如此方可打开思路,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

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解和疑惑,这个时候,一定要问道明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里的明师,是指能够给予正确指导的老师,名气大小并不重要,有了明师的指导再加之不懈的勤奋,便会在学业上更进一步。

中医博大精深,这篇文章写出来很简单,但是中医的学习之路漫长而遥远,希望我的一点浅陋的认识和个人的观点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让每一个读过的人能够有所收获,不至于因为不了解情况而错过了和中医的相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