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什么执意传位给孙子?辽金元都有成功经验

 萧武在此 2020-11-26

朱元璋从称吴王开始,就确定朱标为太子,整个教育也是按照儒家标准要求进行教育的,而且,朱元璋在中后期开始在政治上布局,就是在调整朝廷的政治格局,为朱标接班做准备。

比如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的太子妃,所以常遇春的势力在这个时期上升比较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蓝玉在武将中地位迅速上升,实际上已经成为朱标在朝廷最主要的支持者。

但不幸的是,朱标比朱元璋死的早。这样,朱元璋之前的安排就完全白费了,只能重新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按照一般的历史惯例而言,既然太子早死了,那么当然就是继续按照嫡长子的原则,在剩下的嫡子中选择最年长的来继位。可以说,这是一般皇位继承人的普遍做法。

但朱元璋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放弃了自己的儿子,直接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确定为继承人。这是违反常规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按照惯例,那么接下来应该是周王,但他对周王比较反感,所以干脆都跳过去,直接立孙子为接班人。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对朱标的感情很深,朱标性格仁厚,他很喜欢,所以他希望帝系仍然保留在朱标这一脉。

但选择朱允炆并不意味着朱元璋非要坚持嫡长子原则。因为朱标的嫡长子早夭,朱允炆也是庶出,并不是嫡子,不是常遇春女儿生的,只是朱标的儿子中最年长的一个。

但从后面的情况看,朱元璋对朱允炆显然并不满意,对他能否继位是比较担心的。这从朱元璋预先除掉对朱允炆可能构成威胁的蓝玉一派就可以看出来。

因为蓝玉是为朱标配备的,而朱允炆不是常遇春女儿生的,如果朱允炆继位后,朱标的元妃仍在,就会成为皇太后,加上蓝玉的支持,这对朱允炆就是比较大的威胁,有可能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所以,朱元璋起蓝玉案,大肆杀戮功臣,就是要为朱允炆接班做准备。

但到朱元璋死前,死前他都有机会调整继承人,开确保皇权,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尤其是在周王去世后,晋王和燕王一般都被认为是徐皇后生的嫡子,是有这个资格的。但朱元璋仍然坚持胖朱允炆继位。为什么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之前,元朝有过成功的爷孙传位经验。这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夺取蒙古大汗汗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和刘邦起兵的年龄一样。

到消灭南宋统一全国时,忽必烈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老人了。而到他死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岁了。他的皇太子真金早都死了,接班的是忽必烈的孙子,也就是后来的元成宗。之后,元朝皇帝基本上都在真金一系。这次皇位交接非常成功,没有出现任何风波,从忽必烈统一到元成宗时期,一般也被认为是元朝政治上最为稳定的时期。

此外,辽朝也有这样的经验。辽道宗的皇太子耶律濬被权臣耶律乙辛污蔑,先是被废黜,后来耶律乙辛派人刺杀了耶律濬。后来辽道宗发现耶律乙辛的目的是想让他以侄儿耶律淳为嗣,就贬黜了耶律乙辛,另立耶律濬的儿子耶律延禧为燕王,并封兵马大元帅,确立为接班人。耶律延禧继位后,也就是后来的辽朝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

金朝也有这样的例子。金世宗享国长久,到死的时候儿子已死,便由孙子继位,是为金章宗。正是在金章宗时期,蒙古不断崛起,金国处境越来越糟糕,逐步走下坡路。

忽必烈这个经验对朱元璋的决定是有影响的。至少可以说,这让他认为朱允炆是有能力顺利接班的。而且,到朱元璋去世时,朱允炆已经二十二岁了,算是成年人,并不是幼年继位的那种人,完全有能力稳住局面。

其实从后来的发展看,朱元璋的这个考虑也没有多大问题,至少朱允炆登基够对朝廷的控制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任何能够威胁他的权力的势力。唯一的问题是外有强藩,但这并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朱允炆解决强藩的问题之所以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操之过急。到他继位时,燕王并没有下定决心造反,如果朱允炆能够稳妥一些,逐步推进,而不是想着大干快上,也是完全可以成功的。这可以参考汉文帝的操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