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里,为何晴雯死之前叫了一夜娘而未叫宝玉?

 紫薇院 2019-01-08

《红楼梦》里,为何晴雯死之前叫了一夜娘而未叫宝玉?

我有靠谱回答

41个回答

《红楼梦》里,为何晴雯死之前叫了一夜娘而未叫宝玉?

  晴雯被撵走后,宝玉一直关注她的状况,在她逝去后问小丫头,她叫了一夜谁,小丫头实心,说叫了一夜娘,宝玉拭泪问还有谁,小丫头继续补刀,没有听见叫别人了。宝玉不相信,后来另一个非常乖觉的丫头替他脑补了许多情景,什么拉着手的话,什么感慨万端,什么做天上的花神,宝玉很觉安慰,不久后做出一篇惊世长文《芙蓉诔》,祭奠青春。

  为什么晴雯叫了一夜娘而不是宝玉?

  宝玉自觉对晴雯而言很重要,重要的人嘛,自然得过一遍,可是竟然不叫,他很意外,也很遗憾,所以小丫头的花神之说,他也不管真不真实,直接就把它当真的来看。于晴雯而言,什么花不花神的,没有多大关系,她要的,是一直以来最缺少的东西,她一直就是那么与众不同。

  晴雯一直以来是最独特的一个,别的丫头如袭人,做得都相当好,她们对自己的定位非常准确,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丫头这个身份来的,比如说袭人,她和宝玉有肌肤之亲,她规劝宝玉,甚至是她提出某些建议,在王夫人面前表功也好,献殷勤也罢,都是对自己丫头职业的认同。比如说鸳鸯,她一直效忠贾母,比如说平儿,坚持做凤姐的左膀右臂……她们对自己的地位,是有很清醒的认识,也因此而不断努力提升,在尽可能的范围内。

  可是晴雯呢?这丫头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做过规划,她希望能和宝玉在一起一辈子,她把怡红院当自己的家,任性而为,率性而作,可是怎么做得好,她却没想过,她动不动就扎人骂人,动不动就和宝玉闹脾气,在怡红院甚至在贾府,宝玉面前她是最不象丫头的一个人。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别的丫头如麝月含冤而去,临走时不得高喊宝玉之类的话吗?可晴雯没有,她那么美,那么能干,却被冤枉,她在大去之时,叫的却是自己从未见过的娘,估计在这可怜的姑娘心里,她最缺的就是这个吧。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晴雯嘴里念叨着的,是她心底最深处的亲情,她和别人一样,有对亲情的渴望,父母家乡全都忘记了,却她牢牢记着的那个专司庖宰的不知真假的姑舅表哥。她和别人又不一样,她到死,都没有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成为悲剧,她也不准备洗白了(也没机会没能力),索性让宝玉换下自己的东西,痛快一次。人生天地间,潇洒走一回。(文/宛如清扬)

为何爱了宝玉一生的晴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没有呼唤宝玉,而是叫了一夜未曾谋面的娘呢?说起这个要从认识晴雯这个人开始。

晴雯是《红楼梦》中怡红公子宝玉身边最重要的丫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风流灵巧招人怨。”这是作者给这个女孩子的判词。

晴雯十岁被贾府买来当丫头,本来是在贾母跟前做一些针线活计的二等丫头。

因为模样俊俏,贾母十分喜爱,有心将来许与宝玉做妾,所以被调到宝玉身边成了大丫头。

可惜因为她牙尖嘴利,眼中不揉沙子,明里暗里得罪了不少人。

同时,又因为她喜欢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比如喜欢把头发梳成不同的流行花样;因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而对扇子大肆损坏等。

这些连富家小姐都会谨慎的行为,她最终遭到旁人嫉妒,在抄检大观园时,被王夫人以恐勾引宝玉为由,在病中被撵出贾府。

晴雯一生因宝玉而被安排来到怡红院,又因宝玉而被撵出贾府,此生貌似与宝玉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然而,她为什么在将死之时,却想到娘呢?有书君认为原因如下:

1、 死前与此生唯一的爱情有了仪式上的了断。

她是一个丫头,一个奴婢,却又不甘下贱。

她非常爱宝玉,甚至把自己所有的热情都给了宝玉。在她被撵出贾府时,即将病死在没有亲人照顾的家里,她依然不认命。

在临死前,她将自己留的三根长指甲铰断,交给宝玉,还与宝玉互换了贴身的衣物,让这份情伴随她带到另外的天地。

书中对于晴雯铰断指甲,着笔墨很多。有书君认为,晴雯精心呵护许久的指甲,代表着她一直期待的爱情,而此次被撵出府,这份爱情已经不会再有结果。

用铰指甲这个动作,代表着她一种精神和肉体对懵懂爱情的彻底了断,而这个了断充满着决绝的仪式感。

2、 当爱情无妄时,内心对于亲情就越发渴望。

她一直认为,在大观园里,宝玉可以保她周全,当她发现宝玉对她的遭遇无能为力时,她很自然地想到自己最亲的人,也就是娘。

这也是当爱情断舍离后,很本能的以亲情作为填补,尤其是生命即将熄灭的时刻。

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般,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刻,所想到的是那些自己认为可以抓得到的幸福,这也就是晴雯最后一刻,叫了一夜的娘,却非宝玉的原因。

也许,这就应了一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许用在晴雯身上,却是出生时对于母亲本能的依恋,而到死的最后那一刻,却又恢复到她的本原中吧!

三、宝玉是大观园的保护者,是一种母性的角色。

红学家蒋勋老师,在他的书中对这一段有这样的解答,大观园其实是青春的庇护所,而宝玉是大观园的守护者,是以母性的形象出现在这个文学作品中,就好比是“地母”,他是代替所有受苦的生命赎罪的典型。

晴雯的死,不是简单的仅仅代表一个丫头的离世,而是代表者肉体青春的死亡。

而对于晴雯一夜对娘的呼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许是作者借晴雯的口,对于即将死亡的青春的一种无奈的呼喊。

很多红学家认为,宝玉本身具有母性特质,这个母性与性别无关,而是他生命情怀的巨大的包容。他心疼所有的女孩子,甘心为她们赎罪。

但是在那个社会里,他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对于他本身,也即将会被这个社会同化。

也许,这就是晴雯在这一世的最后阶段,喊“娘”的真正意义。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晴雯临死前,一夜叫的是娘。而林黛玉咽气前,叫的是宝玉。

晴雯十岁时被贾府赖大用银子买来的,尚未留头,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她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喚,后来又到了宝玉房里。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沦落在外,晴雯便央求赖家的收买进来吃工食,赖家又将家中一女孩子配了他。两口子纯粹就是一对混蛋,男的任意吃死酒,家小也不顾,女的咨情纵欲,上下一半有份,一个叫多浑虫,一个叫灯姑娘。晴雯被赶出大观园后,身患重病,来到姑舅哥嫂家,睡在芦席土炕上,别说抓药照看,口渴时连碗茶都不得上手,两夫妻各寻各的乐子,哪管表妹的死活。老话常说:姑老表嫡嫡亲。既无感谢之心,更无半点怜悯之情。此时的晴雯,看到哥嫂的冷酷,能不伤心透顶,百感交集吗?谁都不靠不住,只有自已的娘亲!

至于宝玉,虽处处宠着晴雯,任由她的性子来,撕扇子、扎丫头片子、摔箱子,瞪起两个眼珠子骂人,晴雯也从未对宝玉有非份之想。在宝玉前往探望时,将两个长甲交给他收藏,并互換贴身内衣。在晴雯看来,既然担了虚名,索兴如此。她作了了断,再无牵连。不比黛玉,父母都亡故了,已将心交给了宝玉,临死不知真相,以为是宝玉变心绝情,才喊出宝玉的名字。

倒是宝二爷一片痴心,问两个小丫头晴雯一夜叫的是谁时,回答叫的是娘亲。宝玉追问还叫谁时,憨厚的那个丫头说没有听见叫别人了。乖巧伶俐的那个丫头脑子倒转得快,说听得真切,叫了别人(宝玉)的,编了一大篇谎话,哄得宝玉信以为真,认为晴雯做了芙蓉花神,又引出后来痴公子杜撰芙蓉诔的故事來。



原文确实是这样写的,不过不是直接描写,是通过宝玉和小丫头对话。

宝玉忙道:「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子说:「一夜叫的是娘。」宝玉拭泪道:「还叫谁?」小丫头子道:「没有听见叫别人了。」

我觉得这是红楼梦中很精彩的一笔,是写实。抛开作品,晴雯喊一夜的娘人之常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常常喊妈呀,没听说谁喊自己梦中情人的。晴雯临死时喊自己的娘是正常的,“一夜叫的是娘”,此语一出,顽石也哽咽,爱晴雯者或鄙晴雯者均能落泪。而对于晴雯这种从小缺乏母爱的孩子,这一笔更加催人泪下。这在红楼中是非常精彩的一笔,被很多人认为是曹雪芹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良心。

为啥不喊宝玉。事实上白天宝玉偷偷来看她,她把指甲给了宝玉并交换贴身袄子,担了这个虚名之。实际上已经和宝玉一段情缘了却了。

这就是非常多的人因此误解晴雯的一个原因。我们之前分析过多次,这次就再说一下。

晴雯呜咽道:“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

这是晴雯临死之前的一段控诉。这里最让人心疼的一句话就是“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这一句话道尽了大家误解晴雯的原因。

现代人最讨厌晴雯什么?尖酸刻薄,言语犀利,不给人留情面。接受不了晴雯的大多是八零后,九零后。之前对于晴雯的评价是没现在这样恶劣的,甚至晴雯还被冠以了反抗斗士的头衔,因为抄检大观园晴雯的摔箱子一幕。那么为什么同样一个晴雯现在反倒不被接受了呢?觉得她讨厌呢?原因很简单,讨厌她的大多是独生子女,并没有在多子女家庭生活过。

本人很侥幸,家里有三个孩子。从小是摸爬滚打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间亲密无间,却经常打的你死我活,生气的时候恨不得用最尖利的话语控诉对方,看不惯对方的行为张嘴就损对方一通,但转过身就很快忘了,该淘气还一起淘气,该友爱还友爱,眼熟不?这和晴雯对待怡红院的那些大丫头有区别么?没有!晴雯是真心的把他们当成家人看待的。家人之间的互相尖利的言语和行为是不过脑子的,大多也不需要注意,说过就忘了。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很多人都不觉得晴雯讨厌一样,而现在晴雯却被讨厌,是因为没有完全走进晴雯的心里。

其实当你真心真意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不会比晴雯聪明多少,有一天分手,所面对的指责都是晴雯所面对的排挤。原因就在于,晴雯一厢情愿的把别人当家人,而别人只把她当同事。现在讨厌晴雯的,也是把她当同事,不是亲人,如此而已!

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这晴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也沦落在外,故又求了赖家的收买进来吃工食.赖家的见晴雯虽到贾母跟前,千伶百俐,嘴尖性大,却倒还不忘旧,故又将他姑舅哥哥收买进来,把家里一个女孩子配了他。

这就是晴雯。无父无母,却非常渴望亲情的关爱,只有一个姑舅哥哥也求了赖大收买进来。跟着贾府过活,是要比在外面辛苦讨生活强百倍的。晴雯这样有情有义的姑娘,最终却因为被人背叛诬陷而冤屈死去,她对所有人都毫无机心,却落得众叛亲离,固然是她错人了亲人,表错了情何尝不是人心的险恶?最后大彻大悟,她只渴望回到最温暖最舒服妈妈怀里,只有那里才是她最安全的地方。而作者这样动情的描写,也证明了晴雯纯洁如处子的情感!对于贾宝玉,她已经不再有遗憾。她最真挚的情感是对亲情的渴望,而不是爱情。

这个问题,可大可小,这里我按照大的来分析吧,希望对大家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理解曹雪芹身世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晴雯一出场就是没有爹娘的,只有一个姑舅表哥多浑虫,还是个只要有酒有钱,便诸事不管了的主,所以,晴雯小时候,应该是受过很多苦的,挨饿受冻是在所难免的。

原文这么介绍晴雯的身世: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这晴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也沦落在外,故又求了赖家的收买进来吃工食。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得出几条信息,第一,晴雯自幼无父无母,是个孤儿;其二,晴雯是个知道感恩图报的女孩。加上她的机灵懂事,心灵手巧,后来就到了贾母身边服侍。

读红楼,很多人都不喜欢晴雯,觉得她牙尖嘴利,太狂傲,小姐脾气丫鬟命,特别喜欢跟人斗嘴,但是为人精明老到喜欢女孩的贾母,却一眼相中了晴雯,她这么评价晴雯: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由此可知,晴雯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子,也正是因为贾母的赏识,小时候吃过很多苦的晴雯,后来到了宝玉身边,有过五六年短暂而幸福的青春时光,直到被王善保家的陷害,被王夫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恨离去。

晴雯死的时候宝玉并未亲见,而是通过他身边的小丫头子转述的。宝玉问身边的小丫头,晴雯现在怎么样了,其中一个小丫头道:“回来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只有倒气的分儿了。”宝玉忙道:“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子说:“一夜叫的是娘。”宝玉拭泪道:“还叫谁?”小丫头子道:“没有听见叫别人了。”宝玉道:“你糊涂,想必没有听真。”

很多人对这段话不解,晴雯明明不记得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临死的时候,却叫了一夜的“娘”呢?从对话里我们知道,宝玉最想听到的话是,晴雯叫了一夜的“宝玉”而不是“娘”,这是宝玉一厢情愿了,但小丫头心实,不懂奉承主子,但恰恰因为没有说谎,为我们揭开了另一个事实。

有个成语叫“狐死首丘”,意思就是狐狸如果死在外面,头一定是朝着自己的洞穴。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也比喻对故国、故乡的思念。还有一个成语叫“叶落归根”,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

晴雯喊了一夜的娘,而没有喊宝玉,恰恰说明了她在临死之时,大脑潜意识里对于故乡,对于父母的思念和记忆搜寻,她渴望回到故乡,渴望父母之爱,渴望叶落归根,渴望回到她最初的出生之地,回到母亲的肚子里,回到她来时的地方,这是普天下人之常情,人之至情。

其实,不仅晴雯,红楼梦里的很多女孩,在去世前后都是如此,她们都想回到最初的地方,回到生身之故乡,父母之怀抱,回到自己真正的家,让灵魂得到安息,从此不再飘飘荡荡,类如无家可归的游魂。

跟晴雯命运相似的香菱,从小被拐卖,我们都知道她就是甄英莲,但是她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父母、家乡统统都不记得,但这种不记得,不是全无印象,而是被封存在了潜意识里,只有在人临死之时,才会开启。

所以,香菱的判词里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也就是说,香菱死后,魂灵也是回到了故乡的,那是她来到这个世界最先看到了的画面,这即是叶落归根,狐死首丘,她应该是回去寻找自己的父母,和从小玩过的地方吧?

王熙凤一生飞扬跋扈,心狠手辣,但最终一样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生前贪权爱财的王熙凤,不信阴司报应的王熙凤,一旦死去,她的魂灵也是回到了故乡的(或者说是被休之后,最终回到了金陵老家,回到了父母身边),她会不会向父母哭诉自己短暂悲哀的一生?

元春是红楼梦里地位最高最尊贵的女子,但自幼被送进宫,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好容易省亲回家,数次哭成泪人,因为她生活的那个地方,是个“不得见人的去处”,“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所以,元春死的时候,是“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也就是说,元春在临死的时候,她也是渴望回到家乡的,但因为路远山高,重重阻隔,只能托梦给父母,交代后事。在她的心中,父母才是她心底最柔软最不能忘怀的一个重要角落。

探春远嫁是红楼梦里最令人泪下的情节,但原文前八十回里,并没有写到,87版红楼很好地还原了这段感人肺腑的情节,探春远嫁赵姨娘哭成泪人的改编,高度符合曹公本意。我们都知道,赵姨娘是个愚蠢的女人,曾不止一次给亲生女儿探春难堪,一次次折辱自尊的三姑娘。母女俩关系一直都不好,甚至很多人说探春无情,又说赵姨娘愚蠢。

但探春远嫁的时候,是“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她这是在向自己的生身之家告别,向自己的父母告别,这既是生离,又是死别,在最后的时刻,她内心最爱最不能忘怀的还是自己的父母,尤其是亲生母亲赵姨娘。

巧姐,金陵十二钗中最小的一位,劫后余生,被刘姥姥搭救之后,她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的母亲,“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而正是她的生母王熙凤生前的一次善心,使她得以逃脱苦海,保留性命。

自幼丧母的黛玉,住在寄人篱下的贾府,其孤独悲苦可想而知,所以她看到宝钗在薛姨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就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后来又要认薛姨妈当妈。可知,黛玉也是时常想起自己的母亲的。

我们看,生活在贾府之中的这些女儿,在生死的重要关头,或在病重期间,最惦念的仍是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因为是母亲带她们来到这个世界,而母亲也是她们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人。她们在离开的时候,仍会本能地想到母亲,想到这个曾见过或从未见过的熟悉而又模糊的身影。

其实对当下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给父母打电话,如果是父亲,三句话一定会问母亲在哪,然后把电话给母亲。如果是母亲,那就会直接聊很久。对很多人来说,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因为母体,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的第一个家。

所以,晴雯在临死的时候,喊了一夜的娘,而不是宝玉,原因正在这里,她要通过那一声声呼喊,找到自己来时的路,找到自己最开始的家,找到自己最初的出生之地,因为她要回去了。

最后再来说说曹雪芹的身世,有这样一种说法,曹雪芹是曹颙遗腹子,他的亲生母亲是曹颙之妻马氏。曹颙死后,他的堂弟曹頫过继给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因此曹頫成了曹雪芹名义上的父亲,他的妻子王氏自然也就是曹雪芹的母亲,这样曹雪芹就有两个母亲。

作家端木蕻良在小说《曹雪芹》里写到了曹霑(即曹雪芹)对于两位母亲的称呼,对王氏叫“妈”,对马氏叫“娘”,这些反映到《红楼梦》里,我们发现,贾宝玉从来没有喊过王夫人“妈”,这也许正是他对自己身份的心理认同吧。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红楼梦》当中样样拔尖的俏丫鬟晴雯的身世很可怜,她是赖大家的用银子买来的,那个时候她才十岁,后来常跟着赖妈妈进来,贾母见她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因此赖妈妈就把晴雯作为一个礼物孝敬给了贾母。贾母看到她言谈、模样、针线都好,就又把她送给了宝玉,有将来给宝玉做姨娘的意思,只是当时还算是贾母房里的丫鬟。

晴雯进来的时候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道有一个姑舅哥哥,是个厨子,沦落在外,因此她还求了赖大家的,也收买进来吃工食。可见晴雯是多么注重亲情,多么眷恋和珍惜亲情啊!



晴雯的嘴不让人,不光是王夫人亲自看到她竖着眼睛骂小丫鬟,其他老婆子可能也见过多次,并极其看不惯,这就酿成了她的人生悲剧!

本来么!晴雯正值青春年少,富有青春的活力,俏丽活泼,这就算是犯了老妇人的忌讳,直戳人家的痛处。再有呢,她还比较轻狂,经常骂人,根本不把这些老婆子放在眼里,所以就加重了老妇人群体对她的仇怨。

王夫人本来是那天受到了晴雯的当众抢白之后就很着恼,王善保家的又趁着这个关节之处告了晴雯,还有人和晴雯在园中不睦的也就趁机告状,王夫人全都记在了心里。司棋她们出去的时候,宝玉刚好在园中,那起老婆子听说有可能晴雯保不住了,反而还说“阿弥陀佛,今日天真开了眼,把一个祸害妖精退送了,大家清静些〞。这充分说明晴雯平常做事情已经和她们结怨太深了。

晴雯后来被赶回家里面去的时候,本来家里的条件很差,外加上又没有人来照顾她,哥嫂还对她说了一些不太好听的话,病上加病,又加气,她的身体更不济了。宝玉偷跑了去看她,她就在临死前把自己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断,又将自己贴身穿的旧红袄脱下来交给了宝玉,还要求宝玉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换给她穿,还说将来在棺材里独自躺着,也就像是在怡红院了,并且说论理不该这样,只是担了虚名,也就无可如何了,还说如果要是别人看到要问的话,也不用撒谎,就说是晴雯的,既然担了虚名,也不过就是这么回事了。这一段虽然感人,但是想想晴雯也还是意气用事的体现,就算这样又能如何呢?结局已经写好,泪水已经启程,他们谁都无法改变。

次日宝玉听说晴雯死了以后,偷偷问宝玉小丫鬟,晴雯一晚上是喊了谁?宝玉这一问,其实就是想晴雯能够记挂自己,因为他毕竟为晴雯是提心吊胆、长吁短叹了一夜,基本没怎么睡。可是小丫鬟只是说喊了一晚上娘!

为什么晴雯只喊娘不喊宝玉呢?其实我们都知道,晴雯的身世如此可怜,她根本就不知道,或者不记得自己的娘亲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她能够本能记挂的也只有自己的娘,她觉得只有自己的娘是坚定的依靠,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安慰的,哪怕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称呼而已!

可是宝玉也不过就是趁个机会央告了婆子进来看看她而已,下一次见面其实是没有什么机会的,宝玉虽然心里记挂着她,晚上回去一直在想她,也不愿意离别,但实际上宝玉左右不了晴雯的命运,面对晴雯今日之惨境,宝玉只能干瞪眼看着,没有任何的办法。

有道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何况晴雯和宝玉不过是心里觉得,大家会在一处,表面上并没有任何越矩的行为,更谈不上夫妻情深。人生在世最可依靠的其实还是父母亲情,只有父母才是最能够无私无畏、毫无所虑付出自己来成就孩子的,因此,晴雯喊的当然也只能是自己的妈妈。



晴雯虽然说模样、言谈和针线都是拔尖的,可是晴雯就一点,嘴太刁,太不饶人。无缘无故树敌,就连麝月和袭人也不是经常被晴雯抢白、揭短,这也和她从小没有母亲教导有很大的关系。

她所拥有的保护色只有她自己,因此她只能是用尖尖的刺来给自己树一道防线,可不曾想,这尖尖的刺,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反而是更深地伤害了自己。所以做人即使是有理,也要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能够经常逞一时言语之快,处处树敌,这样可是自己有罪受的。

《红楼梦》里晴雯死的时候叫了一夜娘,没有叫宝玉?

1.她到死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和宝玉根本没有可能发生什么。

2.她也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个不可能,绝望而死的。

3.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可是她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4.她想自己肯定是该有个娘的,宝玉有,宝钗有,黛玉也有……

5.恨自己娘没把自己看好,让坏人拐卖了。

6.这种对娘的即想,又恨的复杂心情,让她到死不能释怀。

7.俗话说,哭爹喊娘,就是说,伤心欲绝的时候,最父母的情感依赖。可是这可怜的孩子,根本没有娘……

8.一个没娘的孩子,临死想了娘,喊一夜。这是人间最凄惨的哭喊。

晴雯是《红楼梦》里丫鬟里最出众的。因为长得有点像林黛玉,所以有林黛玉的风范。但是出身底贱。荣国府里的丫鬟要么是拿钱从外面买进来的,要么就是下人奴才们生的孩子。起初是奴才赖嬷嬷的小丫鬟,赖嬷嬷因为服侍过贾母,所以晴雯就被赖嬷嬷又送给了贾母,贾母又送给了宝玉。晴雯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小时候被卖给赖嬷嬷,是个苦出身。在荣国府里各色人等都有,晴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口齿伶俐,又因风流灵巧,所以遭人诽谤。宝玉人好,也对晴雯不错,但是终究只是主人与下人的关系,当然宝玉可能把晴雯当做自己的亲妹妹,因此晴雯可能有点恃宠而骄,遭人嫉恨。晴雯在心底一直觉得自己的母亲才是能给自己依靠的人,死之也许是思念自己的娘,也许是为了要一份安全感,所以叫了一夜娘。

晴雯可谓《红楼梦》里话题度最高丫鬟之一。她身世可怜,十岁时被赖大家的买来做了奴才,一年后被送给贾母做丫鬟,不知父母家乡为何物。

大观园里的丫鬟虽身为奴才,但大多都体验过亲情的温暖,比如袭人偶尔还能回家坐坐,鸳鸯父母在南京为贾府做事,但小时候肯定是跟父母一起的,小红就更不用说了,贾府两个奴才头头的闺女,一身机灵劲都随了父母亲……

可是晴雯没有,这种身世的女孩大多情绪化,没有弯弯肠子,不知道人情世故为何物,更不谈世事洞明,所以在大观园里,晴雯得罪的人是最多的。



绣春囊在大观园出现后,以王善保家的为代表的老妈子队伍,欲借此大做文章,将园内的丫鬟们教训一遍,原文:

这王善保家正因素日进园去那些丫鬟们不大趋奉她,她心里大不自在,要寻她们的故事又寻不着,恰好生出这事来,以为得了把柄。又听王夫人委托她,正撞在心坎上,说:“这个容易。不是奴才多话,论理这事该早严紧的。太太也不大往园里去,这些女孩子们一个个倒像受了封诰似的。

不想王夫人认为兹事体大,一口回绝了。王善保家的退而求其次,既然无法整所有人,那就整个最忌恨的吧,晴雯就成了枪头鸟……

就是这个没享受过亲情的女孩,却在将死之际扯着脖子喊了一夜的娘。而作为大观园最亲近的宝玉,晴雯却似乎把他忘了,这是为何?

其实晴雯死前,宝玉便与其相见,两人做了此生最后的了断。

晴雯拭泪,就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指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著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并指甲都与宝玉道:“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我穿。我将来在棺材里独自躺着,也就像还在怡红院一样了。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宝玉听说,忙宽衣换上,藏了指甲。晴雯又哭道:“回去她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



晴雯死前,知道自己被人陷害,心中百般不甘,加上对宝玉的恋恋不舍,最后用互换袄儿化解了,宝玉带着她的念想和希冀活在人间;她带着宝玉的思念和回忆长眠地下。这样,人间似乎没有可留恋的了。

可是,人说狐死正丘首,落叶归根,晴雯虽然一生没能承欢父母膝下,但到了最后一刻,大抵也对这个母亲念念不忙,耿耿余怀。尤其在最痛苦的时刻,死神就在身边,四周伸手不见五指,那种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令自己成为一个无助的婴儿,此刻,还有什么比母亲的怀抱更让人渴望?

所以,即便一生未见过母亲,未感受过母亲的温度,未与母亲撒娇承欢……晴雯还是在死前叫了一夜的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