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府最有治家才干的三个女子,却依然无法扭转家族败落的结局

 少读红楼 2020-02-11

贾宝玉生而衔来的那块玉,是一块因自觉“无才补天”,而“日夜悲号惭愧”的石头;作者也说自己因自觉无力“补”家族之“天”、挽救家族,而“愧则有余”,但也知道“悔又无益”,不知作者的“一把辛酸泪”是否也有为此而流的。

作者又因自觉当日家族繁盛之时所庇护的几个女子,其行止见识,皆出于自己之上,所以借石头幻形入世的一段经历,将她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和命运经历都记录下来,因而今日我们也能看到书中几个女子有心并试图挽救家族的努力,其中作者或详或略地描写过秦可卿、王熙凤、探春、薛宝钗、林黛玉这几个女子对于贾府前途命运的担忧、看法和努力。

其中薛宝钗平时是“打定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虽曾受王夫人之托和李纨探春协理大观园,亦不肯太多事、太作为,只是在李纨和探春已经敲定了的事情上作一些细节上的完善和补充,却仍能看出她对仆妇阶层中各色人等心理的了解把握和治家理家的大局观,作者赞她是“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林黛玉体弱不管事,只说过一句“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的话,但也能看出这个平日醉心诗书看似不理俗务的绛珠仙子,对家务俗事的了解和对贾府未来前途命运的洞见。

薛林二人因着亲戚的身份对贾府之事不便多管,这里只说贾府中的秦可卿、王熙凤、贾探春这三个女子有心却无力,“补”家族之“天”,挽救家族前途的努力。

秦可卿:可继家务的临终嘱托者

秦可卿刚一出场时,就被见多识广、世情人物阅历极为丰富的贾母认为是个“极妥当的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被警幻仙子评价为“天分高明,性情颖悟”的宝玉,也将她看作唯一“可继家务事者”,听闻她去世的消息时急火攻心,吐出一口血来。

秦可卿对家族现状清醒的分析判断,对家族前途命运的责任感和为挽救家族命运而费心筹划的远见卓识,都体现在她托梦王熙凤为避免家族败落而未雨绸缪的两件提议上。

首先是对家族现状的清醒认识:目前祖茔四时都有祭祀、家塾也已经设立,但是钱粮供给之物却没有一个规章制度来确定下来。其次是有时常思无时的居安思危:如今家族繁盛之时固然供给得起祭祀家塾,但也要考虑到将来若败落之时从何处出,如果只管当前享受荣华富贵,不思日后生计,终究不是长久之道。

最后是针对家族这两项漏洞而防患于未然的两项提议:

一是趁如今家族富贵权势尚未尽日,在祖茔附近多置田地房舍,对外说用作祭祀钱粮供给之物的出处,日后便是获罪要抄没家产,这祭祀产业按律例是不抄没的,将家塾亦设立于此处,若日后获罪,子孙也回家读书务农,也有这个余地可退一步,也可为将来作打算,这样也可以使祖先祭祀之事不断。

二是族中轮流按房掌管一年的祖茔祭祀和家塾供给的田地、房舍等事,这样可以使各房之间既没有责任轻重之别,也没有获利厚薄之争,更没有哪一房将这些产业典当出卖的可能。

事情没有假设,我们也无法确定秦可卿这两项提议是否真能“补”家族之“天”,从而挽救家族败落的命运,但最起码她是有心挽救家族的,但是耽于贾珍的淫威迫害,她退无可退,避无可避,不得不早做了断,未能将才干和见识付诸实践,令人扼腕叹息不已。

王熙凤:贪财爱权的精致利己者

和秦可卿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提前筹划不同,另一位当家奶奶王熙凤的方法就现实得多,激烈得多甚至是惨烈了。她的方法倒也称得上“开源节流”四个字,只不过她只为自己“开源”,从下人仆从那里“节流”。

从铁槛寺第一次利用贾府权势,弄权揽财,干涉官府诉讼,伤了张金哥和守备之子两条性命,她却坐享了三千两银子开始,她胆量愈壮,肆意妄为:利用当家奶奶职权之便,预支上下人等的月钱放印子钱,重利盘剥;享受亲戚送礼奉承,安插差使等。这是她的“开源”,也成了贾府日后败落之时的罪证之一。

至于“节流”,周瑞家的和兴儿都曾经说过她苛待下人,从下人身上节省银子,只哄贾母和王夫人高兴;轻视赵姨娘和贾环母子;和李纨互相嘲讽对方贪财吝啬。从主子到下人,除了贾母和王夫人,人人对她不满。她还为自己开脱,美其名曰是她想办法千挪万挪的,不然贾家早已入不敷出了,“不知落到什么破窑里去了”。

王熙凤在秦可卿托梦时听到她的清醒洞察、远见卓识,“心胸大快,十分敬畏”,说明她当时也是感到了危机的,但她当时在贾府正是和丈夫贾琏夫妻和睦、得两层公婆看重、初掌当家之权之时,还体会不到盛极必衰是规律,月满则亏是必然,只想“永保无虞”,被秦可卿批评“婶子好痴啊”。

即使秦可卿的两项举措既有针对性又有可实施性,但王熙凤一醒来就不得不投入到各项家务琐事中去,又被贾宝玉在正愁无人照管里面的贾珍面前举荐,她自己也想着未办理婚丧大事,正好在秦可卿葬礼上卖弄才干,好让人服她。

铁面铁腕管理之下,周全了秦可卿葬礼之后,日子和体面似乎蒸蒸日上,和丈夫贾琏感情还在浓时,只哄得贾母和王夫人满意,她的当家之权便跑不了,叔叔王子腾之女出嫁,也得她过去料理几日,婆家和娘家都离不得她,春风得意,威风八面,和丈夫贾琏都能抢一抢管家之权,正是“享荣华、受富贵的心盛”,早将秦可卿的立基业、留退步的嘱咐付之东洋大海了。

她的才干,她的机敏,是个难得的“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作者赞她“万紫千红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可是耽于贪婪、欲望、手段的激烈和见识的浅陋,也未能“补”家族之“天”。

贾探春:大刀阔斧的年轻改革者

和秦可卿、王熙凤这两位当家奶奶不同,探春被王夫人任命,以未出阁的千金小姐之尊,和李纨宝钗协理荣国府家务,作者赞她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可见她的机敏和才智。

她在这期间做了几件事:蠲了学堂里每位八两银子的费用;蠲了买办多花一份的头油脂粉钱;在大观园实行改革。作者详写了大观园里的改革,可以说是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每位仆妇承包一处可生利之处,然后承担一项劳动,年终交够钱粮,再拿出些钱散给没有事情的仆妇们,剩余的归自己,一年有四百两银子剩余。

对于这项改革的弊端,作者没有明说,但是在后文“柳叶渚边嗔莺咤燕”一回里中,何婆子和莺儿起争执,为的就是莺儿采柳条鲜花,引出春燕说她姨妈是利欲熏心,又说园中仆妇们因承包的事宜开始乌眼鸡似的鸡声鹅斗,又引出平儿说各处人物都作起反来了。

后文也有宝玉向黛玉抱怨嘲讽说如今这园子里,一花一草也不能随意掐了,都可以看出这承包责任制在仆从阶层的各色人等中都有不服的,可以说是激化了仆妇阶级的矛盾,使她们心怀不满,作乱更多,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族的混乱。

探春在大观园里的改革,只看到生利和节省费用的益处,却没有相配套的思想建设,这是她经验不足,眼界不到之处。这次改革,并未能通过她的方法达到一改奢靡之风,真正兴利除弊的目的。

探春对家族的危机的洞察、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和对家族命运的痛惜,还在抄检大观园一回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探春对抄检大观园的行动评价是“丑态”;说要搜,只管搜她,不许搜她的丫头,若违背了太太,她自去承担,可见其坦荡和担当;又说婆子仆妇们近日曾经议论甄家被抄家,却不吸取教训,如今在家里自己抄检自己。

探春得出结论,像他们这样的大族人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外部被攻击,一时是难以被击垮的,若要败落,只能从内部自相残杀,才会一败涂地,可见其痛惜和无能为力。

贾府这个“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侯门公府最后大厦倾倒,“树倒猢狲散’”,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固然令人惋惜,但是这些在家族前途命运上有着丝毫不逊于须眉男子的见识和担当、洞察到家族混乱的危机、并为之做出过努力但最终无能为力的女子们,更令人痛惜。

作者:浓淡各宜,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