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药对的临床应用(上)

 逸农农 2019-01-08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其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功效。桂枝是经方中的常用药物,桂枝药对在经方中出现的次数仅次于甘草,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桂枝部分药对的配伍作用与临床应用介绍如下。止痛,白芍又能柔肝缓急止痛,二药相配,对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拘急疼痛,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

1桂枝配麻黄,发汗解表

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桂枝辛甘温煦,透达营卫,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二者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时麻黄用量应大,桂枝协同麻黄,既能入于营分,又能出于肌表,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使麻黄发汗力更强。若桂枝用量大于麻黄,则可使麻黄失去发汗作用,功专温中化饮,通经除痹。

2桂枝配葛根,发表解肌

葛根为阳明经药,善透阳明经郁热而舒筋脉,桂枝能通太阳经之郁滞而透达营卫。二药相伍,表里同治,升降并行,寒温相合,共奏解表退热,舒筋活络之功。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项背强急不利者。正如《伤寒论》第31条所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缓急止痛

桂枝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白芍能养血、和营、敛阴。二者伍用,发汗之中有敛汗之意,和营之中有调卫之功。白芍养血敛阴而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而不伤阴。共奏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所致的发热、恶寒、汗出、头痛,以及营卫不和所致的风困、自汗、盗汗等。因桂枝又能温中散寒。

4桂枝配川芎,散寒通络

川芎辛散温通,气香走窜,能上行巅顶,下行血海,旁达四末,外彻皮肤,既能活血化疲,又能行血中气滞,并能疏散风邪,为血中之气药。桂枝辛温浮散,透达于肌胰之间,散风寒、逐表邪,发汗且温经助阳。两药相合,共奏疏风寒、通经络、开痹涩、行气活血之功。临床用于风寒湿痹,一身肢节疼痛,重着酸楚之证或寒阻脉络所致的偏头痛;以及妇女经脉受寒,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及外伤受寒、肿痛不消等。

5桂枝配柴胡,解表祛邪,舒肝和胃

柴胡能疏肝气,散肝火,能使外感侵入半表半里之邪,由半表半里出表而解,还能宣畅气血,运转枢机,畅郁阳而化滞阴,疏肝解郁。桂枝善升胸中宗气,宣通降逆,和营卫,活血脉。二者相须为用,柴胡散中有升,桂枝升中有降,柴胡调肝气,桂枝和胃气,柴胡升清阳,桂枝降浊阴,共使邪气达表而祛,郁解肝胃调和。

6桂枝配茯苓,通阳化气利水

《本经疏证》日:“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疲、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桂枝善于助阳化气,温通心阳。茯苓善于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桂枝茯苓相须相使,缺一不可。有桂枝无茯苓,则不能利水渗湿以助气化,有茯苓无桂枝则难以通阳化气以行津液。桂枝与茯苓二者相伍,中阳得运,脾健湿除,是通阳利水的绝佳配伍,后世的反复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者伍用还能温阳益气,宁心安神,用治心阳不足所致的心悸、气短、失眠等。桂枝茯苓相伍,若用于下焦水饮证,中焦饮盛,胃气上逆证,茯苓用量应大于桂枝。若外有表邪,内有水饮,茯苓用量宜轻。

7桂枝配瓜蒌,通阳散结

桂枝瓜蒌为治胸痹之常用药对。瓜蒌甘寒,润体祛燥,性滑利窍,功能化痰理气,宽胸散结。凡痰病在胸,为必用之品。桂枝辛散温通,既能补心阳之不足,又能温经活血通脉以消积。二者合用,一寒一温,一心一肺,相辅相成,共收强心助阳,利气化痰,温经通脉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胸痹心痛。如《普济方》中瓜蒌散即是以二药治疗心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8桂枝配白术,温中健脾

桂枝既能祛风除湿,温经通脉,散寒止疼,又能温中补虚,通阳化气,利水消肿。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既能补脾益气,又能燥湿利水。两药相合,桂枝温胃之阳,白术补脾之气。既可走表散邪除痹止痛,又可入内温中健脾化湿。两药一脾一胃,一散一燥,共使中焦得运,水气得行,风湿祛,脉络通。常用治风、寒、湿侵袭肌表经络所致的关节疼痛,曲伸不利以及脾阳不振,寒湿内生,痰饮内停之胃脘冷痛、纳呆、呕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