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脑热、嗓子发炎、感冒发烧 …… 面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 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 吃点“消炎药”来“杀杀菌”“顶回去” 这样做当真有效吗? 究竟什么才是抗生素的正确打开方式? 总之,此三者非同一类药品,把抗菌药物、抗生素称作消炎药是非常不准确的。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根据感染细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和感染部位来合理用药,首选针对性强、窄谱、安全性好的抗菌药物。 在病原学结果未出前,也可以根据病人体质、症状、血常规和影像结果等进行经验性用药,等病原学结果出来后再调整。每一种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各不相同,和窄谱、广谱无关。 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菌群失调、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肝肾功能损害、细菌耐药增加、二重感染甚至严重者会延误病情导致死亡。 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无法在2050年前控制现在的情况,到那时,全球每年因耐药导致死亡的人数会上升到一千万。当失去抗生素保护以后,我们面临的灾难将难以预期。虽然耐药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人类对抗菌药物的滥用却会加速这一进程。 WHO出具图表显示,抗菌药物经人体或动物排出后,会在土壤中发酵,发酵以后的抗菌药物残渣、废水会传播到环境当中,进入土壤和水体,使土壤和水中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而耐药性的元件和基因,又会继续发生水平和垂直传播。吃药看似是一个人的事儿,实则关系到每一个地球村的村民。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就不联合用药,轻度感染时能口服用药就不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处方药必须由医生开具,一旦开始服药,就应遵循医嘱,切勿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否则会导致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水平,细菌迅速繁殖,导致治疗失败、感染复发和细菌耐药。 值得警惕的是,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等)和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这两类抗菌药物会与酒精相互作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按临床发生率高低表现为面红、心悸、心率/脉搏快(>100次/min)等,经常被误诊为酒精中毒。 “双硫仑样反应”属于药源性急症,停用乙醇后症状会逐渐减轻消失。一定切记,在用药期间和用药后一周内尽量避免饮酒,包括食用任何含乙醇的饮料、食品、药品,如白酒、果酒、黄酒、啤酒、75%医用乙醇、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藿香正气水、酒芯巧克力等。 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下降,罹患感染应用抗菌药物时,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可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在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可按轻度肾功能减退量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避免应用,除非有明确的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抗菌药物可供选择时,方可遵医嘱用药并监测不良反应; 糖肽类药物有一定耳、肾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的应用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四环素类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喹诺酮类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该类药物尽量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的药物,如利巴韦林,妊娠期禁用; 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但在有明确应用指征,经权衡利弊,用药时患者的受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时,也可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并在有条件时检测血药浓度); 药物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