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8年,唐贞观22年,一支来自大唐西北边疆数千里的朝贡团,行色匆匆地走在长安城大街上,为首的是位身着胡服打扮中原人面孔的异族,在他的眼中流露出了渴望已久梦想,任凭五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始终没有改变这个部族内心最深处的呼唤---认祖归宗! 时光回溯至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以贰师将军李广利统率三万汉军精锐兵出匈奴右贤王,草原上一场腥风血雨的厮杀即将上演,此时的名将李陵亲率五千部卒自居延海启程,意图兵行险着直捣匈奴王庭,建立不世之功。 然而,当李陵部行至浚稽山时,匈奴单于十万主力牢牢困死了汉军五千部众,李陵凭借着悍不畏死的精神摆开车阵以五十万支箭簇射杀大量匈奴骑兵,匈奴单于死战不退,双方在浚稽山展开了生死搏杀,李陵统辖的汉军以寡敌众,却兵败被俘。 而匈奴单于久仰李陵大名,对其礼遇有加,甚至将女儿许配给了李陵,并册封李陵为右校王,掌管坚昆部。时光历经了五百多年的洗涤,却依旧没有改变李陵子孙回归中原的夙愿,在经过五个多世纪的异族生活,李陵的嫡系子孙仍然保持着独立于坚昆部的通婚习俗。 直到时间的车轮进入了贞观二十二年,李陵的嫡系子孙失钵屈阿栈率领着朝贡团再次来到了中原,这次,他们除了要朝贡唐朝,更重要的使命则是认祖归宗,续写汉族家谱的荣耀。 说坚昆部首领是李陵的后裔,史料《新唐书》曰:“人皆长大,赤发、析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而根据《宋书》记述:“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等相关文献的明确记载,李陵后裔明显却别于坚昆族土人。 而坚昆本部人都是中亚白种人的“赤发、绿瞳”,而李陵后裔却是“黑发、黑瞳”,带有这种特征的显然符合历史古籍的描述,种种迹象表明坚昆部的首领确系李陵后人无疑。 除了中原汉人的独特生理面孔,失钵屈阿栈执意要与唐太宗认亲还在于,唐朝祖先出自陕西成纪,李广是唐王朝公认的始祖,而李陵又是李广的嫡系孙子,因此,坚昆部首领失钵屈阿栈铁了心不远万里来长安面圣。 当坚昆失钵屈阿栈入朝面圣时,君臣相见其乐融融,席间酒至半酣之际,唐太宗见失钵屈阿栈相貌不凡询问其故,得知失钵屈阿栈乃李陵后裔大为惊叹,坚昆趁势提出认亲请求,唐太宗欣然应允。 自此,唐朝以李陵后裔为坚昆都护府都督,隶属燕然都护府,认亲成功的失钵屈阿栈从此走向了完全亲华的路线,而在此后的几百年间,每当唐朝与突厥、回鹘死磕时,坚昆部总是身先士卒充当起了大唐的马前卒,甘愿为中原王朝冲锋陷阵,即便国势衰微的中晚唐,饱受北方的回鹘侵扰,势单力薄的坚昆黠戛斯部奋不顾身以举国之力对回鹘开展,却因灭国险些招致亡族之祸,以《旧唐书》唐中宗的话来说,大唐与坚昆部族的关系已经到了“而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的地步。 唐武宗甚至在《赐黠戛斯可汗书》中指出“闻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乃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而继位的唐宣宗更是授予坚昆酋长“英武诚明可汗”的称号,大唐与坚昆世代友好成为不折不扣的佳话传承百年,伴随着此后唐朝亡国,坚昆黠戛斯才逐渐消失于历史的视野,但唐帝国这个少数民族小弟,却对大唐誓死追随的初衷至死不渝,时至今日,李陵的后裔柯尔克孜族依旧坚守在我国的西北,成为守卫边疆的忠诚勇士,李陵倘若泉下有知也可谓瞑目矣! 参考资料:《旧唐书》、《宋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