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大学的起源与传承

 老斜杠 2019-01-08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最早是起源于西方的,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完善,形成了自身的优良传统,中国的大学教育也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西学东进过程中引入了西方的办学理念与体制,曾经在民国时代创造了中国大学的辉煌,但是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无疑走上了一条歧路,其实究其原因,还是在很多地方背离了大学自身的传统与精神,比如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价值,因此,作为产生于西方的大学制度,其本身的兴盛,必然是对大学那种自身优良传统的保持与坚守,中国的大学真正发展之路也必然在此,而绝非什么中国特色,更不可能是靠着产业化的方式。

 

本文意在重新回溯一下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起源与传承,简单勾勒出那种大学精神,以兹效法。

 

西方大学的起源与传承
巴黎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是一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综合大学,其前身是诺丹(Notre Dame,巴黎圣母院)主教学校,成立于12世纪初期。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学”称号,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以及萨莱诺大学并称欧洲最早的三所大学,故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欧洲各主要大学的建立均受此三校影响。

 

12世纪末开始在欧洲出现的大学,其建立的基础来自于古代的教育制度,即古希腊--古罗马的教育制度,当时的教育主要围绕着著名的“文科七艺”展开: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世称“七艺”。其中前三者为第一位的,这是古代一位演讲者和政治家必须具备的,后四艺在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 “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 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古希腊创立的学科后来传入罗马并得到发展。罗马学者M.T.瓦罗曾拟订过一份希腊化的学校课程方案,其内容除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音乐及天文学外,还有医学和建筑学。罗马教育家M.F.昆体良认为演说家应具有广博的学识,包括文法、修辞学、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辩证法(逻辑学)、历史、法律和医学等。至公元4世纪时,七艺已被公认为学校的课程。

 

公元五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希腊、罗马灿烂的古典文化迅速衰落,罗马时代的城市几乎完全没落,古代的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也几乎荡然无存。罗马基督教会成了古代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在教会的努力下,陆续出现了一些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其中,以意大利修道士本尼狄克开创的本笃会修道院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影响最大。僧院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称为Oblati,意味自愿献身者;另一种是学成后不准备充当僧侣者,称为Externi,意味外来者。前者又称为内学,后者又称为外学。除僧院学校外,还有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大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与水平同僧院学校相当,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教区学校设在神职人员所在的村落,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教授一般的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它虽然是由教会举办的,但也向一般世俗群众开放。教会首先需要的是对教士和僧侣进行读、写、算和教义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就需要利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这样,就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文艺学科教育)的学习课程。

 

文科七艺构成了中世纪大学传统的基础。

 

所谓的黑暗中世纪其实保留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精神传统,分别是:拜占庭、拉丁寺院、阿拉伯文化中心。在整个中世纪,拜占庭帝国居于东部,形成了讲希腊语的学术中心,一直到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西欧,古代智慧的一部分雪藏在寺院中。基督教和教会在罗马帝国覆灭后存活了下来,阅读和书写的技艺只有在教会机构中才保存下来。一个不同语言和民族分裂的欧洲,教会成为了文化统一的重要建制。寺院文化是讲拉丁语的,希腊语言迅速被弃用,阿拉伯文化翻译了大量的古代学术著作,希腊的钥匙后来在公元十世纪,欧洲人与伊斯兰文明接触的时候才重新捡回。

 

西欧方面,寺院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部分修辞学与逻辑学,教士们以《圣经》为教科书演习修辞学,这里特别注意的是,人文学科依然是精神之基础。即便在黑暗的中世纪也产生了图尔斯的格里高利等开明学者,在中世纪的历史中,文科三艺一直是重点,与现代科学有关的几何、算术、天文学、音乐并不受重视。

 

都市文化的崛起引起了新的发展变化,法国的卡洛琳王朝时代(公元800)年代,帝国需要新的高校的行政机构,相应的人才需要促进了新的教育体系的形成,寺院学校和教堂学校结合起来,最初的大学就这样形成了。

 

12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教育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universitas,现代综合性大学的英文词根最初的意思是学生公会或教师公会,15世纪开始具有了大学的现代意义。最早的大学已经形成就有一种专业化分科的倾向,比如意大利的萨勒诺和法国的蒙彼利埃,学生们主攻医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维法学中心。巴黎则作为一个神学研究中心特别突出,牛津大学则以科学研究闻名。这些分科培养了专门化的人才:医生、律师、神学家。他们招收来自全欧洲各地的学生。
 专业化导致大学生必须通过上不同的学校才能补充不同的知识,因此这种巡回式的求学方式遍布当时欧洲大学之间,大学在都市文化中很快占据中心地位,据说公元1200年,有五万人口的巴黎,大学生占了十分之一。这样的人群成为了社会躁动的更远,也成为了地主和商人的重要收入来源。暴力与学生造反罢课也时有发生。公元1231年,教皇敕书《学问之母》--巴黎大学的“大宪章”的出现标志着大学发展历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

 

 

在教皇的这份敕书中明确提到大学有权制定它自己的规章、规则、课程设置和标准学位,不同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或者至少是“可换算”的。这一个规定意味着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拥有了自主的建制:它有权在没有外来干预的情况下决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这样,大学逐渐成为了独立于教会和国家的自由机构,有着自己的特权和自治权。这是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一建制下大学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灵魂,培养出一代代的精英,这种独立的灵魂恰恰是中国今天的大学所缺少的。

 

到了公元13世纪,大学基本形成了四大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文学院,文学院主要传授的还是文科七艺。前三个学院是高级学院,文学院是预科和通识教育学院,所有学院的学生必须从文学院读起,若干年后进入其他三个学院学习,欧洲中世纪的大学生一般是从十四五岁进入大学学习,必要的通时教育是必须的。那么重视人文学科与人文精神也是中国产业化、功利化和工具理性的中国大学所不具备的。

 

在大学分学院期间,数学和科学学科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学院,当时很少见数学、几何学、天文学这样的学科,但是到了16世纪,已经有学者从事起没有教学义务的科学研究了,比如罗杰·培根(1215--1294)和罗伯特·格劳舍斯坦(1175--1253)在光学上取得的重要进步。

 

中世纪大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答辩式的,学生在这里磨砺逻辑思维,学会欣赏论据。这种讨论争辩是受到彼得·阿伯拉尔(1079--1142)的逻辑论辩形式《是与否》启发开始的。除了讲课,答辩成为了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有些答辩题目别出心裁,比如:“一个生来就有两个头的怪物,应该被作为一个人还是两个接受洗礼?”

 

文本研究在中世纪大学很重要,比如学医的学生首先要对希腊的、拉丁的和阿拉伯的权威文本进行研究。人类解剖课在1300年首次博洛尼亚进行,1369年,法国国王给蒙彼利埃大学解剖尸体的特许状。

 

学生在中世纪大学享有很高的民主权力,这点也是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所不及的,中国的学生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最弱势的群体,在当时欧洲,比如博洛尼亚,有学生公会,校长和教师由学生公会选择和辞退、讲师上课迟到或者讲课偏离教学大纲,跳过课文的困难段落,学生可以对他罚款、如果学生拒绝上一位讲师的课这位讲师就要失业。当时的大学生主要是富裕家庭,他们支付老师的薪水,因此学生有很强的强势地位。公元1350年,博洛尼亚城开始支付教师的薪水。今天来讲许多误人子弟的老师依旧可以照本宣科的讲授着陈腐观点,而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选择权。

 

中世纪的大学是一个男性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妇女的地位有限,不过也有少数妇女在神学和哲学上相当出色,比如德国宾根附近的希尔德加德,她创立了一所修道院,写了包括《主的道路的认识》等几本书发起了上帝之概念的女性化的运动,同样,诺维奇的朱莉安也成熟上帝是“我母”。

 

中世纪大学最重要的思想争鸣是唯名论和唯实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的两个对立派别。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瑟林﹑阿贝拉尔﹐P.﹑培根﹐R.﹑邓斯?司各特﹐J.﹑奥康的威廉等。实在论断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香浦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

 

14世纪,唯名论取得大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了哲学的“现代之路”,传统的实在论成为了“古代之路”,现代之路神学上通向路德,哲学上通向英国经验论。

 

 

本文主要内容为西尔贝克和伊耶合著的《西方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个别内容参见百度百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