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木香草堂 2019-01-08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作用是改变行为的潜在可能性,让旧的潜在可能性变成新的潜在可能性。通过非智力因素发展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锤炼学生,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其成为综合型实用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而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和结构

1、由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因此,心理学家们把那些个性心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有: ①兴趣与爱好; ②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 ③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 ④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 ⑤自信心与好强心; ⑥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⑦高抱负; ⑧焦虑。 
   2、非智力因素的结构。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意志力在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起着首要作用。人的意志重视与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相联系,并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起来的,困难是培养意志力的磨刀石。学生在学习上的意志力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形成的。而且我们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活动中光有智力不行,有了热情也不够,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设置适当的困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彷徨中形成毅力,教师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使其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在逐步提高要求,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学生不仅能促进其智力和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调节和控制其情感,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克服困难,勤学苦练,向知识高峰顽强的攀登。

人的活动总是有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掌握知识完善品格的重要条件,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我们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学,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在日常观察中发现那些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保持着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毅力。有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他们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所以我们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就像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越快。”所以要让学生立大志,培养学生事业心,也就是说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兴趣不仅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而且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高效能催化剂。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其原因,往往是他们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乏味,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因材施教。如在课堂提问时,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得到正确答案。同时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肯定与表扬,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另外,师生关系、家庭因素、性格、个人习惯等也同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对造就人才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一个勤奋、自信、有创造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学生,一定能成为高素质的人,并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1、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既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具体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基础。试想,一个生活无序、不遵守社会基本规范的人,学无章法、学无恒心的人,能会有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文化科学素质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吗?为此,我们学校在高一阶段开展“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同时全面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励他们勇于拼搏,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学生的信念,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2、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最好时机。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总体特征是:身心状态剧变,内心世界发现、自我意识突出、独立精神加强,这是一个人行为模式的塑造成形期。为此,一个教师尤其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要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总体特征,着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理想自我,帮助他们不断克服自己身上弱点,让他们体验战胜自己的力量与欢乐,感受运用自身精神力量去超越自己的幸福。充分利用青年时期的学生易塑、易感的身心特点,着重引导他们改掉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和巩固良好习惯。如我们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举办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便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3、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也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他们出生在经济发展、物质较为丰富的时代。他们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受到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两代人多方面的宠爱甚至溺爱。然而,他们在享受着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百般呵护的同时,从童年起又承受着学习、升学的巨大外在压力,天真自由、求知好奇的天性不同程度地受到压抑。所以他们身上一些不良习惯就较为突出,如缺乏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学习上任务观点严重,缺乏主动、刻苦的求知意识;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缺乏与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等等。这些不良习惯如果不加以及时矫正,会极大地妨碍学生个体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有自我完善的愿望和信心。例如我们在高二阶段开展“责任教育”,让学生做一个对自己,对老师、家长和社会负责的人。我们通过选择一些为学生所熟知、所崇拜的科学家、文学家从小如何自觉培养良好习惯的生动事例,激发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愿望。

4、改掉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在不同时期举办各种主题班会,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及其表现,并引导他们把这些作为改正的方向。同时我们制订制度,进行检查督促。当然,改掉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不可能一蹴而成,必须循序渐进,找好突破口,并以适当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如我们认真落实精细化管理,首先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诸如穿着打扮、发型抓起,以两操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在学习方面,我们把“拼搏是我们的特色,超越是我们的强项,规范是我们的习惯,效率是我们的追求”定为班级格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5、学校的教育还必须有社会、家庭的配合。每年的寒暑假和黄金周假期,我们都要制作家校反馈卡,让家长配合学校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在家也要保持良好的习惯。建立家校反馈卡,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密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使学生们彻底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三、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

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一直是处于一种被遗忘的荒芜境地。因此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与推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素质发展的速率及教育教学效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起主导作用。由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须在“情”字上下功夫。教师应主动地了解学生,爱护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而且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看他们在想什么,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其次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对其充满爱的期待,同时还要严格要求,只有严格才是对学生负责,使其成才,才是对学生的爱,做到严中见情,严中见爱。

1、情感文化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而“爱心”的培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核心,班主任和学生是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主体,而班主任则是班级情感文化的缔造者。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主任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孩子,让他们在班级中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并产生热爱老师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情感氛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加大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多看他们的闪光点(如爱劳动、集体荣誉感强等),对他们充分地尊重和关爱。关怀有时比分数更为重要,因为关怀是转化差生的最有效的途径。如排座位往往是令班主任感到比较头疼的事情,每当考试结束后同学们要求排座位,而成绩差的同学比较失落,我多次采取让成绩最差的同学先挑位,并让大家结对子,这样使同学们之间更加团结。

2、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都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教师的学识渊博使学生钦佩,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敬业精神会得到学生的尊敬,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作为教师不仅要细心钻研教材和科学制订教学方案,而且要注意对学生心态的影响,不该把自己因得失、辛劳、困难、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烦恼、忧虑、怨恨等情绪带入课堂。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对教师情感教学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善于利用情感影响学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则会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和满足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这一门课程的情感动力,更好地接受知识。当学生感到困难或焦虑时,教师要善于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摆脱由于困难、挫折而造成的忧虑情感,树立自信心,带着一种高昂的激情投入学习。08年7月31日我在《课堂辩论激活学生思维》的文章中介绍了我当天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授课的针对性,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有了对学习的愉悦情感,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与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他们会因经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师生之间的情感在课堂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调动起欢快的情绪,开发出丰富的情感智力,创造出好的教学情境,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及时识别学生的情绪,排除学生的消极情感,鼓励他们保持乐观情绪,使他们在最佳的情境与情感状态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使之产生丰富的情感。我们要学会用理智支配情感,做情感的主人,以排除消极情感,防止消极情感对学习活动产生阻碍作用。

4、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下,经过自己顽强的训练,逐渐改变不良性格,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性格。如由懒惰变为勤劳,由粗心变为细心,由自卑变为自信,由懦弱变为坚强,由骄傲变为谦虚,由急躁变为沉着等。教师不但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我们还开展报春晖活动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争做当代文明人等活动,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我们开展“四自”、“六心”活动(四自:自强、自立、自律、自爱;六心:决心、信心、恒心,细心、耐心、雄心。)同学们通过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了道德认同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总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仅仅依靠智力因素是不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智力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一个人的意志力起这主要作用,其次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和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他们培养成意志坚强、志向远大、兴趣浓厚的新世纪接班人。同时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0ed920100bgrb.html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