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关大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大楼使用英国建筑形式,主楼四层,底层为半地下室,钟楼四层,总高度46.3米,为武汉当时最高建筑,也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筏式基础。汉口开埠以后,清政府于1862年在汉口设立海关,名江汉关。现存江汉关大楼落成于1924年。 江汉关大楼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英国钟楼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一度成为汉口城市的标志。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江汉关大楼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1861年,英国政府根据《中英天津条约》第10款,迫使清政府将镇江、九江、汉口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并分设海关。 汉口海关——江汉关于1861年11月成立。1922年11月4日,江汉关成立60周年时,该楼举行奠基典礼,1924年1月21日落成。 总高度46.3米,钟楼顶端高出地面83.8米,为武汉当时最高建筑。由英国建筑师景明设计,恒纪建筑公司承建,1922年动工,1924年落成。底层主体建筑为正方形五层结构,外墙用麻石砌筑,底墙厚约1至2米,正门有两人合抱的麻石圆柱8根,门前的台阶有23级,上面还有汉白玉踏步5级;庄重雄伟。底层上为长方形建筑。再上为因层20米高的钟楼:底层为大钟摆砣室,二层为大钟机件室,三层为大钟时针室,上层为七个音阶组成的音响室。 钟楼的四面都有直径约4米的钟面,针长1.7米。晴朗天气,十里以外可见。按刻奏乐、按时打点的钟声亦远播数里,解放前所奏乐曲为英国女王加冕时演奏的《女王万岁》 。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海关,并且正式定名为武汉关,曾用《东方红》乐曲取代了《女王万岁》。 大楼设计考虑了长江水位对建筑的影响,其基础高于长江平均洪水位标高,在1931年、1954年的两次大水中,大楼受渍,而室内安然无恙。 江汉关钟楼内有不同音阶的大钟7个,大钟为美国蔡司脱斯钟表公司制造,大钟运到武汉后,由汉口亨达利钟表行安装。 大钟除报时外,每一刻钟还奏鸣一遍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主旋律。钟声洪亮,传播力和穿透力极强,即使在市面喧嚷时,方圆数里内亦可闻听;如果在夜深人静时,三镇均可听到它的音乐和钟声。 在大楼正面主楼顶端镶嵌着“江汉关”三个大字,铁画银钩,气势恢宏,颇为壮观。使大楼为此增辉。这三个字出自曾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著名书法家宗彝之手。 它直面江水,立于江汉路与沿江大道的交汇处,镇守于老租界区之南端,可北视整个租界区及其所临江面,南望汉水的入江口,甚至可以观察到长江和汉水航运动静,可谓扼三镇两江航道之咽喉。无论北来巨轮还是东进舟楫,都可在距武汉尚远时,最先看到它的身影,听到它的钟声。江汉关大楼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聆听过中国人民的悲泣与欢歌,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和荣辱。 江汉关大楼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又是武汉近代建筑的一大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