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张仲景,著写的《伤寒论》,为什么是“论”不是“经”

 大秦医士 2019-01-09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因为一部《伤寒论》,传承至今还是方兴未艾,到宋朝时已经被尊称为“医圣”。《伤寒论》在中医系统里的地位,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清楚。其影响到的甚至不仅仅是我国,还影响到周边其他国家。日本的“汉方医”就是脱胎于此。那么,这么一部经典典籍,为什么不像《黄帝内经》那样叫做“经”呢?那样不是更彰显其理论地位吗?

我认为,从浅出说,无论称之为“伤寒论”还是“伤寒经”,都无损无这本书在中医理论系统里的地位,这早就用两千年的时间、和无数的病症做出了诠释。但如果要较真,咬文嚼字来说,还是有几点差别的:

1、根据《辅行诀》就大概可以估计,汉朝以前我国也有文明。也许,伤寒论并不是张仲景一个人的成就。在张仲景之前,也有很多医书,不过后来散失不见了。甚至以前的医书,也许还有超过《伤寒论》的,伤寒论序里面,也引用了很多书籍:《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这一点就像现在的原创,引经据典本是好事,但是引用过多,是过不了原创了。这或许是张仲景自己也不写成“伤寒经”的原因之一;

2、我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很大可能是他平素行医时随手做下的记录,相当于现代的“医案”一类的笔记。这从《伤寒论》正文里,绝大多数内容,都是采用的简单扼要、条文式的风格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作者,正儿八经写作的时候,会几乎不出现修饰词吗?这几乎是不敢想象的。即使如《黄帝内经.素问》,里面也有很大的篇幅用于情感的渲染,而《伤寒论》,则几乎全部是医、药、证的叙述,绝不拖泥带水。既然是“医案”一类的笔记,自然就用“论”来定义就更合适了。

3、经和论的区别:一般来说,我国古代典籍,称之为“经”的,大多数是一种基础的、标准性质的文章,比如《黄帝内经》,就是中医的理论基础,没有涉及到太多的实际诊治方法。而《伤寒论》则对基础理论不做多少阐述,充其量也就是引用一些、补充一些,而其目的还是为了佐证“伤寒”治法。而“论”,则是具体的实施阐述,更倾向于“讨论”、“发扬”这方面。

4、《伤寒论》的内容: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基本是围绕“伤寒六经传变”这个中心在做研究,由“伤于寒邪”,到“六经表里”,如果用过多的基础知识去解释,估计即使能写出来,也没有几个人能看懂。幸好张仲景用如此简单的“框架结构”,其治则方法才能让后世医家读者一览无余。比如桂枝汤,如果去解释为什么要用桂枝,为什么桂枝和白芍的剂量是倍数,为什么大枣要用多少枚,那就成了一部大杂烩了。而剔除了基础的繁复,只留下主要实用的脉络的文章,用“论”来描述,我认为也是更合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