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悼念吴小如教授的去世,记录他在绝版赏析中的发言

 明日大雪飘 2019-01-09

深深悼念吴小如教授的去世。为了纪念吴小如教授,特记录了部分吴教授在绝版赏析四种风格的“文昭关”中发言的要点。他所说的是王凤卿,言菊朋,杨宝森,陈大濩演唱“文昭关”形成了四种风格。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汪桂芬唱腔的影响。其中王凤卿因是汪的弟子,所以唱的是汪派。陈基本上也唱的是汪派。杨采用的是谭派唱法,但是在此戏中也深受汪派的影响。言的唱腔中,结合自己嗓音的特点,作了合适的处理,但也留有汪派的痕迹。总之,我体会到王凤卿受汪的影响最大,陈大濩其次,杨宝森适中,言菊朋稍弱。下面记录的是吴教授分析杨和陈唱法的要点,笔者对他讲话的次序和措辞,稍作了一些调整。

吴教授说:“'文昭关’是杨宝森的代表作。最早是王瑶卿给杨说的此戏。基本上遵循谭的唱法,但未离开汪桂芬的范围和汪的布局,基本上没有脱离汪的框架。但是杨宝森的唱法有独到的地方。虽然表面上二黄段唱腔,其大体轮廓与捉放宿店及清官册中的'一轮明月…’好像相似,但实则不然,杨宝森'文昭关’里的'…照窗前’和宿店的'…照窗下’,及清官册的'…早东升’拖腔处劲头和力度,是不一样的。捉放宿店及清官册,这两出戏的长腔比较从容和圆润,而杨在'文昭关’的二黄段中则唱得有棱角有顿挫。每一个音符转换的地方鲜明而清楚。伍子胥的不平静和忐忑不安及忧闷沉重的心情,从他规矩大方的唱腔里面表达了出来。杨宝森自己挑班后,这出戏是很叫座的。他对此戏的的二黄唱段反复作推敲,仔细地斟酌。看起来唱腔是很平易近人,实际上它的潜在力量很大很深,给予观众以美的享受。特别是杨故世后这半个世纪以来,几乎舞台上唱'文昭关’的,都是杨的唱法,是非常的流行。上海的王珮瑜,北京的于魁智,天津的杨乃彭和张克等等都学杨的唱法。可是真正掌握杨宝森艺术三昧的人不是太多。所以还要多品味,多欣赏,多钻研。”

“陈大濩的这一段'文昭关’的唱腔,是难能可贵的。陈是余派老生,但是他唱的'文昭关’是宗的汪派路子,这很不容易。在杨宝森的唱腔流行全国时,陈却基本上用汪派的唱法。有人觉得这太古老,太生僻了。我个人认为从保存一个艺术流派,弘扬京剧文化遗产角度来说,这件事的本身就有它的意义。当陈大濩唱这个戏的时候是上世纪50和60年代,此时汪派已经绝响,汪派几乎没有人唱了,甚至没有人了解,没有人知道了。此时陈大濩居然基本上用了汪派的唱法,从而保存了汪派的风格。在二黄这段唱法里面,他好像唱得很吃力,而且有些地方,雕琢的痕迹也比较明显。可是我认为还是难能可贵的。陈大濩毕竟是余派老生,他虽然保存了汪派这一段'文昭关’的唱法和风格,可是他还是和王凤卿继承汪桂芬的唱法不完全一样。有不少的环节他也还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自己的功底有所改变。最具体的是陈在这一个唱段里,凡是到了收尾的地方,他基本上还是运用了余派的劲头,唱腔用特殊的办法来处理。当你听'…愁人心中似箭穿’,那个唱腔快收尾的地方,很容易误会成是'捉放宿店’里,陈宫'心中乱如麻’的那个腔。这就是陈大濩根据自己的条件,一定程度地改变了汪派原有的唱法。可以说该走高腔的地方,他还是走高腔,该用力的地方,他还是用了力,可是在收尾的地方,他就用余派的唱法来处理字音和唱腔。应该说是允许这样做的,因为每一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而且学习流派也不能死学,也不能硬学。总要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