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O:摩羯男神,982岁生日快乐

 贾伟rt27nwxwq9 2019-01-09

本文字数:3935        阅读时间:10分钟


金句摘抄:

  1. 黄州,“乌台诗案”后颠沛流离的第一站,走进去一个失意的苏轼,走出来一个快意的苏东坡!

  2. 苏东坡的可贵,是他曾近距离凝望深渊,却选择绝不陷入深渊。


01


岁尾将临,阴云笼罩下的四川眉山,27岁的大龄青年苏洵呵着冻手,拿起了久违的书卷,却只扫了几眼,便又烦躁地丢下了。


他的夫人正在生产,苏洵帮不上任何忙,只能对着张果老的画像默默祈祷。


他之前已经失去一个儿子了,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平安出生、长大。若是个男孩,最好读书做官,光耀苏家门庭,代替自己去完成无法实现的理想……


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打断了苏洵的思绪。生了,一个男孩儿!


这一天是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腊月十九日,若换算成公历,便是公元1037年1月8日,距离今天,已经整整982年了。



自此,这个摩羯座的宝宝成为这个家族的长子,他像一道光,扫却了父亲苏洵的愁容,扫却了老苏家数年来的霉运。吊儿郎当的苏洵也终因这个儿子的到来,逐渐实现人生的逆袭。


当然,这都是后话。因为,这个摩羯宝宝在向整个世界迸发光芒之前,他首先需要成长,并在成长过程中吸收足够的能量,去完成他的蜕变和起飞。


哦,对了,宝宝的名字叫苏轼,他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


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苏轼《东坡志林》


苏轼说,退之(韩愈)的诗里写的星相显示,他是个摩羯座,而我也是摩羯座,我俩都命犯诽谤,同病相怜啊QAQ


02


苏轼是幸运的,他前半生有太多际遇,都为天才人生做了有力的铺垫。


爷爷苏序,是个精力旺盛且充满智慧的老头儿。虽然爷爷在苏轼的成长中,并未对他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苏轼不仅遗传了爷爷智慧豁达的基因,更在爷爷宽松的家庭教育中获益,这让苏轼在家庭成长中感受到一种自由。



父亲苏洵,虽然对苏轼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出人头地,甚至在自己放弃科考之后倾尽心血培养自己的儿子。但父亲苏洵却不肯去追逐当时流行的华美浮躁的文风,而是坚持纯粹雅正的文体教导自己的儿子。苏洵独立的思想,强烈的个性,无疑也传到了苏轼的身上。


弟弟苏辙,比苏轼小两岁,在性格上却更加恬淡稳健。这个懂事而务实的弟弟,不仅与苏轼共同成长为当世才子。更为难得的是,在苏轼跌宕起伏的生命旅程中,在苏轼焕发出耀眼的人格魅力的时刻,弟弟苏辙总是静静地隐藏起自己的光华,心甘情愿地站在哥哥苏轼的影子里,反而像兄长一样,给苏轼以生活上的支持,更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抚慰。



当然,在苏轼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影响亦毫不逊色,这种影响在感性中有理性,在温柔中有坚定,仿佛一种无形的、恒定的力量悄然植入他的性格。


少年时代的苏轼,曾在母亲的亲自教导下读《后汉书》。在这部《后汉书》里讲到一个叫范滂的年轻人,不畏奸佞、反贪治腐,在反抗宦官统治表现出来正直不阿的精神。后来,当宦官大肆捕捉知识分子的时候,他主动去监狱投案,英勇就义,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苏轼无疑是被范滂的精神震撼到了,这种跨越历史依然闪光的价值观,触动了这个早慧的孩子的心。苏轼抬头看看自己的母亲,问到:

母亲,我长大后如果也想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


苏轼的母亲,温柔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平静而肯定的答道:

如果你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那一年,苏轼还不到十岁。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宋史·苏轼传》


03


什么是天才?天才最大的特征不是缥缈如天人,而是善于抓得住人世间每一次为自己蓄力的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更强大。


天才苏轼,正是在这样具有培育天才氛围的家庭中长大,四肢百骸都尽情吸纳着天地间最通达、最纯正、最健康的思想和气息。


就这样,四川眉山,这个远离京城的小城市,走出来了一个智慧,正直,豁达的阳光大男孩儿。



公元1056年,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从蜀地乘舟而行,抵达京城。次年,苏轼与弟弟苏辙都以优等得中。


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称赞不已,到处拿着给同事们观看。不久后更将文坛盟主之位让给这个年轻人。


少年及第,再加上欧阳修的推荐和皇家的赏识,苏轼开始登上北宋的政治舞台。前半生的蓄力,学习、成长,让这个满腹经纶的天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苏轼舒展了一下身体,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命运却跟苏轼开起了玩笑,开始不断捉弄这个千载难得的绝代仙才,而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公元1071年。


04


公元1071年,宋神宗上台,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但因变法太过理想化,而且在推行过程中,有一些官员趁机浪费和贪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正直耿介的苏轼坐不住了,他上书反对变法,接着又反对元宵节采购浙灯。虽然苏轼上书只是就事论事,并不是针对任何人,却得罪了王安石身边的新党。


更让新党忿恨的是,苏轼作为进士考官,对于举子们迎合时事,争相追捧新法的做法很是看不惯,还向皇帝上书反驳。



在新党看来,心胸坦荡,正义阳光的苏轼是一面镜子,他把新党的私欲都清清楚楚的映照了出来。


聪明的苏轼意识到危险来了,便主动请求贬官,外放杭州通判。


苏轼自以为这样便可以侥幸躲过危险,但他实在是习惯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摩他人。然而人性阴暗的沼泽一旦触碰,就绝不会那么容易躲开,即便是聪明睿智的苏轼也不例外。


公元1079年,湖州任上的苏轼,因为一篇工作汇报中的“牢骚话”,被新党抓住了把柄。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苏轼《湖州谢上表》


而这一年出版的爆款书——《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更是把柄众多,新党从这本书里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的句子,上告朝廷。


结果,上任不到三个月的苏轼,被逮捕入狱,牵连数十人,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延伸阅读


“乌台”,即御史台,监察御史舒亶在奏折中列举了苏轼“包藏祸心”、讥讽新法的诗句,这就是“乌台诗案”中“诗”字的由来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陛下兴水利,则曰: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陛下谨盐禁,则曰: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05


乌台诗案像一片乌云,笼罩住了苏轼身上所有的能量。


狱中的苏轼,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他给弟弟苏辙写诗诀别,诗中充满了无限的伤感: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这是苏轼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恐惧,也应是他第一次公开表达“我怕”。



幸好,故事没有朝着我们最不愿意的方向发展。


在新党“摩拳擦掌”要置于苏轼于死地的时候,朝中对苏轼进行救援也在积极展开,无论太后、旧党元老还是新党中的有识之士,都为苏轼求情。


就连退休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说: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终于保全了一条性命,被贬黄州。

06


苏轼是不幸的,他后半生有太多坎坷,可细看来都是一种富足人生的储备。


被贬黄州的苏轼,生活上并不如意,他久久不能在“乌台诗案的”痛苦中摆脱出来。他不知道自己一腔热血,为什么换来这样的结果。


他几次游览黄州赤壁山,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来排遣内心的郁闷。



为了补贴家用,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看着自己动手开垦的坡地,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多年前的母子对话,又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母亲,我长大后如果也想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

如果你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是啊,既然选择了正道,又有什么可怕的,又有什么可悔的!苏轼忽然明白了许多。


城东的坡地——东坡,虽然不起眼,却恰可安置我的灵魂,以后,我就叫“东坡居士”吧!


黄州,“乌台诗案”后颠沛流离的第一站,走进去一个失意的苏轼,走出来一个快意的苏东坡!

07


此后的苏东坡,半生都在贬官的路上,但他却不再迷茫。


他在前半生积聚的能量,在逆境中自然而生激发出来,天才二字不仅没有因为逆境变得晦涩,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他洒脱、勇敢、乐观,发自真心地热爱生命中任何一种美好,去发现和挖掘任何一种具有美好潜质的东西。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真切动人。


人们喜欢说苏东坡的洒脱,但当我们看过了苏东坡经历的波折,再来欣赏他的旷达洒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厚重和感动。


苏东坡的可贵,是他曾近距离凝望深渊,却选择绝不陷入深渊。虽然,那样的选择,会让他活得舒适,会让他高官厚禄。


那是“知不可为而为之”信念,那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那是完美人格最奢华的炫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图源:山雪不言


我们爱东坡,不光爱他的才华,更爱他遭遇种种不公、种种坎坷时,人格中自然折射出来的温润光辉。


一如982年前,在他出生的那天,天空中的那轮红日,以其温暖和光亮,从容地扫却了人间的阴霾。

(本集完)




本文由“诗词中国”原创

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李江湖,青年诗人,诗词中国特邀作者。职业编辑,业余撰稿。微信公众号:挹风斋主人,有《醋溜唐诗》系列文章不定期更新。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